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出民工     
正1970年春,北京知青陆续返回山西农村。于是,大队的后生们三三俩俩来到知青宿舍闲聊,从眼神儿能看出,他们很愿意听首都的事儿。不知道在没去过北京的后生们眼里,北京是什么样子。当反问他们,这几个月干了些啥时,后生们忙不迭地说,出民工,修公路去了。再问,怎么回来了?他们憨笑道,想家想得不能能,就回来了。我们一下子抓住了"把柄",大肆"攻击":"以前,你们常讥讽我们知青如何如何想家,毕竟短则几个月,多则一两  相似文献   

2.
父亲的爱     
正我父亲上世纪40年代出生在北京普通百姓家庭,在我看来他是既普通又不普通,普通的是他生活在一个不富裕的家庭并且还有些穷,不普通的是他考上了公安学校并且是便衣警察。上世纪四十年代北京叫北平时的事他什么也没记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事他应该记住了吧,可他什么也不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多热闹,我不信他什么都不知道,就  相似文献   

3.
就眨眼又是一年,想想啥也没做先生笑着回答,怎说啥也没做,明明天天坐着——在家,在单位,就连上班途中也是坐着,要么电车,要么公交,要么咱家大卡。不禁跟他一起傻笑。笑完自己还是内疚,就连远方朋友的新年问讯,也回答得潦草,今年啥也没  相似文献   

4.
宽容已被人炒了很烫了,想起来我也有几句话要说。有一次,我与又松同赴一个饭局,不巧,迎面遇上了老姚。老姚已别过脸去了,又松还是跨上一步叫响了他的名字。姚猝不及防,转脸调整出笑容,两个交谈问候起来。过去他们在一个单位,又松曾是他头头,两个人有些疙瘩。老姚整过他的材料,写过他的诬告信。错过身后,我对又松说,人家像在回避你,还寒暄个啥?又松说,嘿,他说我妻子单位分了一套房子又在申请另一套,我想事实总会弄清楚的,根本没放在心上,每次迎上面都一样先招呼他,我这一主动,他反而不自在起来,特别是他弄清真相以后,迎上面他不是偏向一边就…  相似文献   

5.
云梦山小记     
正京城周边有多少山?妙峰山、百花山、上方山、千灵山,还有嘛,我还真说不全。北京的山,大多属于燕山之余脉;香山、八大处那地界儿,则属于太行山之西山余脉。40多年前,我在密云山沟里,当过两年多知青,村里的老人常爱提起,一个叫云蒙山地方,讲过一些故事,还说那是圣山。我当年才十六七岁,心里总惦记着,啥时能分配回城,那关于云蒙山与圣山的故事,根本就没往心里去。  相似文献   

6.
二流子     
蚊子血是可恶的,蚊子血那样的人就更可恶,东北人叫他二流子,顾名思义就是上不上、下不下,逛逛荡荡、游手好闲,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胯兜里千万别装两个大子儿(钱),要是有两个大子儿他就敢说趁个金山,整天穿得溜光水滑,说话云山雾罩,东街里说的、你西山上听都不把握,见到便宜三只眼,遇到亏吃跑冒烟儿,抢男霸女不敢干,偷鸡摸狗可经常,见了横的比方便面还软乎,遇了蔫巴地,变着法儿地欺负人,老人小孩背地里偷着骂,大姑娘小媳妇从不正眼瞧,没事就爱穷搭讪,这个是老铁,那个贼哥们儿,只要你相信他,送你一句东北话:你准胎歪(完了)。  相似文献   

7.
我的朋友林是个坚强的人, 我们从小一起长大,他很能打架,受过许多伤,无论多重,在我的记忆里他都没有流过泪。那年大学毕业,他谈了一个女朋友,小雪,他很用心,经常占用我们长期以来默已成规的喝酒打牌时间,去陪那个女孩逛街,购物。我却对她好感不多,也没什么理由。这种对人莫名奇妙的喜恶感,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有吧。我记得那是个傍晚,我还没  相似文献   

8.
北京菜     
倪林 《海内与海外》2014,(11):70-71
正接待外地朋友,免不了要带他尝尝北京菜。或问,何为北京菜?答曰:豆汁焦圈儿麻豆腐、芥末墩儿、驴打滚儿、糖耳朵、炸酱面,再往高了说,就是涮羊肉、烤鸭了。再问:北京菜啥特点?答不上来,心里想,大概也就是些小吃了。在百度上搜北京菜,介绍得很多,但是条理不明、表述不清,让诸位看官如坠五里云烟。在此,以我有限的视野和浅薄的见识试着说一说,不知您认可否。  相似文献   

9.
张婷 《新青年》2013,(7):6-7
一个认清自己并且坚持聆听内心声音的人,他一定是很纯粹的。接受大众评审的时候,他不需要得到所有人的认同,但喜欢他的人一定是发自内心的。许嵩,一个独立的音乐人,成千上万V迷的信仰。无论外界有多浮躁又有多少诱惑,他一直保持着纯净与独立,保持着音乐的纯与醇。对于他来说,红与不红好像都没多大关系,丝毫不影响他对音乐的执着与热爱。在梦想的选择、音乐的创作、机会的把握上,他都是自己的独裁者。  相似文献   

10.
郑好     
尹成 《新青年》2006,(12):46-47
郑好家和我家是邻居,我们家住东,他们家住西.我打小没妈,他生下来就没看见爹,在农村属于梦生. 郑好家一共9个孩子,两个哥,6个姐,到他时,他爹妈都不打算要了,可他爷爷奶奶坚持得要,他爷爷喜欢9,说9是个吉利数,正好.他奶奶的态度是一个羊赶,一群羊也是放,不差他一个了,万一再生个小子,三人成群,哥仨儿正好.  相似文献   

11.
迄今为止,我所陪同的外国朋友,只有西欧某国的特洛姆先生不大好相处,我觉得他是一位怪老头。他六十多岁,身高一米八五,带一只背带快断了的旅行箱,摄像机不离手,还特带一个小枕头,就像中国儿童用的,一个"大面包"。他毫不掩饰地说:他对中国的古迹、风景和年轻漂亮的女人特别感兴趣。他那摄像机的镜头更多的是追踪女人。说也巧,不顺心的事儿都落到了他头上。他在北京首都机场候机飞往宜昌,飞机未按时到,他在候机大厅久等。他探问原因,服务人员无法回答。原来,从宜昌开出的飞机停在郑州机场检修。到北京时已是下午6点多,晚点七…  相似文献   

12.
前些天一位“京味儿作家”很感慨地说,京味作品不大时兴了,在许多地方不大受欢迎,这是实情。其实,老舍先生当年也遇到过这问题,老舍先生早年的作品曾经写了不少地道的北京话,北京以外的、特别是江南的读者读起来就有些不大明白。他举例说,描写一个人从椅子上滑下来,他写成“出溜儿”下来,生动而且极具京味儿。可外地人不懂,他们不明白一个人怎样从椅子上“出”而又“溜”,结果,这生动与地方特色反而将一批读者拒之门外。毫无疑问,北京话是北京文化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全部内容。一个会说北京话的人,并不意味着他是一个北京文化的专家,或许他连…  相似文献   

13.
肖峰 《新青年》2006,(3):42
肖峰老师 您好! 我是一名大二的女生,我最近好痛苦.我高中三年和一个男孩子L在一起,我们彼此非常相爱,可是家人不喜欢他,觉得他性格太冲动了.我迫于阻力,高考前和他分手了.后来我考上了北京的重点大学,而他因为我对他的打击,高考没发挥好,考上了南京的一所比较好的大学.  相似文献   

14.
他坐在教室的右后角,她坐在教室的左上角,他们的成绩也如教室排位一样差距南北,三年来他们的名字却一直连在一起,不过一个是正面榜样,一个是反面教材。他喜欢她,她不知道。她喜欢他,他不知道。两个人桌上都有一条从左上角到右下角的一条线,她用小刀刻了好久,他也是。想彼此的时候她从左上角摸到右下角,他从右下角摸到左上角。好像这样能穿越空间的限制离彼此近一点点。高考之后,他还没来得及拿  相似文献   

15.
朋友别哭     
好长时间没听这首歌,也好长时间没与朋友们联络了。歌是老歌,人是故人。达子,干什么呢?忽然好怀念以前,咱俩在一起聊天的日子,我有什么话都对你说,毫无顾忌。现在很孤独,才记起以前是多么好!”收到冬冬这条短信的晚上,寝室里正放着吕方的《朋友别哭》。“有没有一扇窗/能让你不绝望/看一看花花世界/原来像梦一场……”吕方算不算明星呢?他很出名,因为这首歌,但我没听过他其它的歌,甚至没看过他的样子。那忧伤的曲调,那让人宽慰的声音,那引人落泪的歌词,我便想到江瑞,高中的同桌,说同桌不如说是知己。我是不擅表达感情的人,可以倾心交谈的人…  相似文献   

16.
光棍儿     
光棍儿在东北人中不是指单身没娶到老婆的人。光棍儿是对某一类人的称谓,光者,赤条条也;棍者,材质坚硬,圆滚身长,操手里可为伤人的家伙,戳哪儿都坚挺地立着。那么光棍儿,意为其很义气、很出息、很能耐、很横竖不在乎、很胆大包天、很两肋插刀、很滚刀肉、很老子谁都不惯着,千万别惹我,惹我你就惹了麻烦,你从此没好日子过,醒着怕他冲你冷笑,睡了怕他蹲在墙根儿,愁得你一点儿法都没有,整得你遭贱起钱遭不起罪。  相似文献   

17.
欣闻著名书画家弘涛先生收一得意入室弟子,名叫陈骅,为齐鲁人氏,年近而立。据悉,小伙子曾孑然一身抵京向弘涛先生拜师,回到山东后朋友问:“磕头没有?”“啥———?”他瞠目。朋友曰:“不磕头算啥拜师?”他顿悟,立马儿二度进京,见到弘涛先生,双膝匝地,“砰砰...  相似文献   

18.
这个人,未必是相貌堂堂,胸中却自有韬略;他随和平易,与普通人无异,却踏实坚强地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而不作空泛的表白憧憬。只见他递过的名片上写着:白亚南总经理北京同力制冷没备公司 北京特力冷冻设备有限公司。 如今,在白亚南麾下同心协力大步流星奔小康,享受着千元  相似文献   

19.
微信三则     
正让人喜欢的微信啥模样?让人喜欢的微信啥模样?大概有八个字:有料、有功、有度、有德。有料。如果有可能,您的微信最好有点儿好玩意儿。有点儿新鲜的、或热闹的,能让部分人关注的、甚至更多人关注的,别人不太清楚的,还有别人不能轻易替代的个人经历、刻上时代痕迹或地域文化的奇闻轶事等等。有功。有功是指文字的功力,或文字的功底、功  相似文献   

20.
穗城游记     
正穗城就是广东省广州市。广州什么时叫穗城的不知道。20多年前的广州给我们的震撼可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我尽管那时没去过,但听到这个词,给我的感觉就无以言表。记得那时一个朋友从广州往北京倒腾棉内衣做服装生意,他的穿戴时髦了我们一个时代,他的举止也领先了我们相当的空间。他从爱说话变得慢条斯理了,有时还不说话,他越不说话我们越觉得他牛叉。他身边站着"合作生意"的说话尾音长长的广州妹。我记得我都没敢正眼看一眼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