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 7年 ,阿拉伯国家联盟经社理事会讨论通过了《阿拉伯经济统一协定》。根据该协定 ,阿盟经济一体化理事会于 1 964年成立 ,负责推进所有阿盟成员国的经济一体化。 1 964年该理事会批准通过了《阿拉伯共同市场计划》。埃及、伊拉克、约旦、叙利亚、利比亚、苏丹、也门、黎巴嫩和毛里塔尼亚等国先后加入。由于成员国之间未能就允许自由流动的商品种类达成一致 ,该组织一直未能实现既定的目标。2 0世纪 90年代 ,阿拉伯世界经济一体化热潮再起。在 1 995年 9月阿盟经社理事会第 5 6次会议上 ,埃及提出建立阿拉伯自由贸易区的建议。 1 996年 6…  相似文献   

2.
阿拉伯国家联盟(League of Arab States,简称阿盟)成立于1945年3月22日,是当代国际社会中最早出现的区域性组织之一,总部设在埃及首都开罗。目前,阿盟已发展成为拥有22个成员国的地区性组织。现任秘书长是埃及人艾哈迈德·伊斯马特·阿卜杜拉·马吉德博士,1991年5月15日当选,1996年3月14日连任,任期5年。 阿盟成立的背景 首先,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唤起了中东地区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觉醒。二战后,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它以亚洲东部为发端,逐渐席卷整个亚洲,并带动了非洲和拉丁美洲,一大批民族国家相继宣布独立。  相似文献   

3.
阿拉伯国家联盟(League of Arab States—LAS,简称阿盟)自成立就成为反映阿拉伯国家间关系的晴雨表和折射阿拉伯世界与外界关系风云变幻的风向标.阿盟的诸多举措构成了中东问题的重要内容,甚至一度成为研究分析当代泛阿拉伯问题的“起点”和“最高点”.国外阿盟研究的议题涉及了阿盟成立的政治背景、发展历程、地区作用及政治协调功能等各个方面,几乎涵盖了阿盟所有的功能性领域,不仅丰富了国际组织的实证研究内容且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并使国际组织研究的着眼点从联合国、区域政府间组织扩展到民族区域组织.由于多种原因,国内对阿盟研究的相关成果甚为有限.因此,认真了解、分析和借鉴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全面研究阿盟、了解其各项政策内涵、前瞻阿拉伯国家整体发展趋势,为新时期中阿关系的构建提供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沙特、埃及经济改革状况的对比和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婷 《亚非纵横》2002,(4):36-39
埃及和沙特阿拉伯是阿拉伯世界里的两个大国,在中东乃至整个世界范围的政治、经济领域都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埃及和沙特也逐步认识到阻碍各自经济发展的羁绊和影响其更有效地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浪潮的不利之处,分别采取了比较行之有效的经济改革措施。埃及从1991年开始,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敦促和支持下,着手进行了  相似文献   

5.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促进经济区域化、一体化进程,在1995年9月阿拉伯国家联盟经济社会理事会第56次会议上,埃及提出建立阿拉伯自由贸易区(AFFA)计划。1998年1月1日,阿拉伯国家联盟宣布阿拉伯自由贸易区计划正式启动,其目标是10年内在阿拉伯国家间实施零关税,并分阶段实现贸易自由化。目前,已有19个阿拉伯国家签署了阿拉伯自由贸易协定。自1998年1月至2003年4月间,阿拉伯自由贸易区计划取得某些进展,部分成员国已开始实施降税、免税和统一关税的步骤,由部分AFTA成员国组成的双边和多边区域合作机制业已形成。  相似文献   

6.
由于地缘关系和民族、宗教的同一性 ,以及基于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的需要 ,阿拉伯国家开展经贸合作有着长期的历史。但直到最近几年 ,特别是自1997年决定成立大阿拉伯自由贸易区 (TheGreaterArabFreeTradeArea ,简称GAFTA )后 ,阿拉伯国家区域经济合作才取得较大进展。经过数年准备 ,阿拉伯国家联盟 (阿盟 )秘书长穆萨于 2 0 0 4年 12月 31日宣布 ,大阿拉伯自由贸易区从 2 0 0 5年 1月 1日开始生效 ,标志着阿拉伯经济一体化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一、大阿拉伯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历程(一 )提出建立阿拉伯共同市场的设想。从194 5年阿盟成立…  相似文献   

7.
埃及军方罢黜穆尔西总统后,阿拉伯世界结束了“阿拉伯之春”以来宗教与世俗力量共处的状态,进入了教俗力量激烈博弈的阶段.其他一些阿拉伯国家的世俗力量也效仿埃及,要求本国伊斯兰政权下台.埃及教俗力量分道扬镳的真正原因是世俗力量担心执政的伊斯兰温和力量,坐稳江山后原形毕露,实行政教合一,建立神权统治,因而利用经济形势未有好转的机会和民众的不满,采取非常手段推翻了宗教力量政权.但是,这难以解决埃及和阿拉伯世界面临的问题,况且极端势力会利用混乱局面扩大影响,从而威胁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因此,为了埃及和阿拉伯世界的长远利益,教俗力量间需要做出明智的妥协.以军方为核心的世俗力量要尊重选举结果,改变以武力推翻民选政府的过时做法.宗教力量执政后则应该严格按照现代政治的基本原则,即政教分离的原则来制定宪法,放弃任何通过伊斯兰法来治理社会的意图,摒弃输出伊斯兰革命的对外政策.唯有如此,阿拉伯世界才能再创辉煌.  相似文献   

8.
阿拉伯世界、非洲大陆和伊斯兰世界是埃及外交活动能够发挥重大作用的三个重要舞台,即构成所谓的“三个圈子”,也是埃及容易获取支持和协调行动的同盟军与重要外交资源。“三个圈子”的排列是相对变化的,体现埃及外交政策发展、变化和调整的轨迹,阿拉伯世界是埃及外交的中心舞台。埃及总统在外交决策上有“主导权”,同时也听取近臣和幕僚的意见。埃及成功地利用其外交资源,使外交力得到延伸,扩大了自身在地区事务和世界舞台上的影响,为本国社会经济发展赢得了可观的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9.
尊敬的各位大使阁下、尊敬的各位来宾、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们欢聚在一起,隆重纪念中国-阿拉伯国家开启外交关系50周年。在此,请允许我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向参加今天这个盛会的各国大使阁下、各位来宾,以及来自各政府部门、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与衷心的感谢。1955年,在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上,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与一些阿拉伯国家的领导人进行了最初接触。1956年,埃及、叙利亚和也门等阿拉伯国家率先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同年,中国也与阿拉伯国家联盟建立联系。从此,中华民族、阿拉伯民族这两个曾经创造出灿…  相似文献   

10.
冷战后的埃及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的终结、世界和地区主要矛盾的重大变化为埃及发挥地区大国的作用、乃至活跃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首先是1989年5月在卡萨布兰卡召开的阿拉伯特别首脑会议上,阿拉伯各国首脑们欢迎埃及重返阿拉伯联盟,为埃及在冷战后发挥地区大国的作用铺平了道路。我们可以看到,冷战后的埃及外交政策不仅仅立足于中东地区,而且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活跃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埃及不  相似文献   

11.
冷战时期拉美地区与阿拉伯世界的关系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20世纪60年代末,拉美外交仍受制于美国,与阿拉伯世界的关系疏远,只有古巴、委内瑞拉等一些国家与阿拉伯世界的关系友好;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拉美地区走上了多元化外交道路,与阿拉伯世界的关系发展迅速。探析拉美地区与阿拉伯世界关系的发展过程的原因:一是两个地区文化上的亲近;二是拉美地区有着大量的阿拉伯移民;三是从阿拉伯世界获取石油供应、资金援助和发展贸易;四是寻求政治和经济平衡,对抗美国在拉美地区的霸权;五是支持第三世界的民族解放运动。  相似文献   

12.
至20世纪70年代,全球化之波涌向埃及,埃及现代阿拉伯民族主义遭遇较大困难,但并未消亡,仍有顽强的生命力.全球化时代的埃及现代阿拉伯民族主义包括政府层面和民众层面两种状态.在政府层面,埃及现代阿拉伯民族主义的主要特征是:重现实而轻理想;崇尚和平、弃置战争;扬理性、贬浮躁;倡开放、抑封闭.在民众层面,埃及现代阿拉伯民族主义的主要特征是:富于情绪化而缺乏理性;有暴力情结;广泛的群众性.全球化时代的埃及现代阿拉伯民族主义,主要是政府层面的阿拉伯民族主义,它从理论上丰富了阿拉伯民族主义,有利于埃及积极、科学地应对全球化,促进阿拉伯团结和中东和平,推动阿拉伯经济走向联合.  相似文献   

13.
2008年3月,美国马里兰大学与佐格比国际调查公司(Zogby)联合对埃及、约旦、黎巴嫩、摩洛哥、阿联酋和沙特六个阿拉伯国家进行了阿拉伯公众舆论调查。调查内容共涉及恐怖主义、伊朗核问题、伊拉克形势、巴以和平、黎巴嫩局势、大国在中东形象等十个问题。调查样本数为4046人,最大误差为正负1.6%。阿拉伯公众舆论调查系马里兰大学和佐格比公司于2003年发起的系列年度调查项目,至今已发表五个年度调查报告。  相似文献   

14.
冯杰文 《西亚非洲》2012,(2):143-154
伊本·赫勒敦于1332年生于突尼斯,1406年卒于埃及,是阿拉伯世界著名的史学家、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被哈默誉为"阿拉伯世界的孟德斯鸠"。伊本·赫勒敦对社会历史研究的主要贡献是突破了以泰伯里(Tabari,838-923)为代表的阿拉伯史学家将历史研究仅仅局限于对历史事件忠实叙述的史学研究传统,认为历史研究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描述,更重要的是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内在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各个国家和民族在不同历史时代的特性  相似文献   

15.
始自突尼斯的民众运动以燎原之势蔓延至整个阿拉伯世界,改变了相关国家的政治生态,对北非中东地区乃至世界格局将产生深远影响。阿拉伯各国的威权政府虽然在初期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国家发展,却未能抓住有利的战略机遇期实现转型,一些超长期执政的威权领袖逐渐堕入贪腐失效轨道,因而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民众运动的冲击。突尼斯和埃及的政权已经更迭,利比亚、也门、巴林和叙利亚正经受着严峻考验,其他各国受到的冲击因国情不同而有所差异。整体上看,利比亚的局势发展影响着叙利亚的未来命运,而叙利亚可能成为"阿拉伯之春"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16.
2011年以来,席卷西亚北非的“阿拉伯之春”运动对埃及和突尼斯产生了重大的政治和社会影响。在该运动产生的各种研究议题中,参与过此次运动的民众对于该运动的评估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作者以“革命者的失望”为视角对此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革命者的失望”这一变量反映了“革命联盟”在胜利后的分裂进程,是转型阶段中各种政治力量权力斗争、经济冲突与理念冲突的体现。以上三种类型的冲突可操作化为民主支持度、经济地位和政治伊斯兰等三个变量,并根据“阿拉伯民主晴雨表”的数据,对以上变量与“革命者的失望”的关系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在突尼斯和埃及两国都出现了先前运动参与者对此运动发展的失望问题,不过,具体影响失望的变量在两国有所不同。在民主支持度上,虽然埃及和突尼斯民主支持度对参与者的失望都有着显著的影响,但是其方向完全相反。在经济地位上,突尼斯呈现出了显著的影响,但是埃及却没有出现显著的影响。在政治伊斯兰问题上,作者创新性地将政治伊斯兰分成政策伊斯兰、政党伊斯兰和政权伊斯兰等三个维度,并且发现三个维度的政治伊斯兰在埃及和突尼斯两国呈现的影响并不相同,反映了政治伊斯兰与“革命者失望”之间的微妙复杂联系。  相似文献   

17.
阿拉伯国家剧变与“威权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始自突尼斯的民众运动以燎原之势蔓延至整个阿拉伯世界,改变了相关国家的政治生态,对北非中东地区乃至世界格局将产生深远影响。阿拉伯各国的威权政府虽然在初期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国家发展,却未能抓住有利的战略机遇期实现转型,一些超长期执政的威权领袖逐渐堕入贪腐失效轨道,因而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民众运动的冲击。突尼斯和埃及的政权已经更迭,利比亚、也门、巴林和叙利亚正经受着严峻考验,其他各国受到的冲击因国情不同而有所差异。整体上看,利比亚的局势发展影响着叙利亚的未来命运,而叙利亚可能成为“阿拉伯之春”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东的政治强人和阿拉伯世界的"盟主"、埃及总统穆巴拉克,他有非凡的治国才干、高尚的爱国情感和高超的外交技巧,在埃及人民和阿拉伯民族中间享有盛誉。正因如此,他于1987年、1993年和1999年三次以绝对多数蝉联埃及总统。  相似文献   

19.
阿拉伯君主制国家在阿拉伯剧变浪潮中平稳过关,促使学术界重新关注君主制在阿拉伯世界长期存续的现象.阿拉伯世界现有8个君主制国家虽然国情差异较大,但源于传统的政治合法性、地租型经济、以家族和部落为核心的政治联盟、外部力量支持是这些国家保持政权稳定的主要原因.阿拉伯君主制虽然具有合法性和生命力,仍将长期存在,但也面临诸如经济、民生问题,族际、教派冲突等挑战.阿拉伯君主制国家须通过改革,适应快速变化的经济、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20.
阿拉伯世界,地域辽阔,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是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2亿多阿拉伯人分布在中亚和北非的20多个国家里。 所有的阿拉伯国家都在宪法中明文规定伊斯兰教是正式的宗教或国教,《古兰经》则是伊斯兰教的基础,它制定了伊斯兰的信条以及关于礼拜、斋戒、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