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内外短波     
孤之旅近日,中国文化出版有限公司隆重推出旅美作家、诗人王性初先生又一部诗集《孤之旅》,在海内外诗坛引起关注。王性初先生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福建省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他高中时就开始写诗,念大学时及在报刊上发表诗歌、散文、散文诗和诗歌评论。其诗歌与儿童文学作品曾分别获得福建省优秀文学作品奖。出版过诗集《独木舟》、《月亮的青春期》、《王性初短诗选(中英对照)》,以及散文集《蝶殇》。他旅居美国旧金山后,在大陆、香港、台湾和美国继续发表了许多诗作。除写诗外,他还先后在美国华文报纸及香港和大陆等地数家报纸辟有专栏,曾…  相似文献   

2.
新年到香港公干,趁便给未曾谋面的《香港文学》总编辑陶然打个电话,略表谢意。事缘去年我曾撰文《不理会风的去向——追记我所认知的诗人蔡其矫》,本意寄给他能够在“诗人蔡其矫纪念专辑”占有一席之地,不意过了截稿时间。但陶然不是将之弃之纸篓,而是把稿件转列《大公报》,文章刊出后,又专门打电话告诉我。其古遒热肠,让人动容。  相似文献   

3.
人民大会堂,第八届全国政协一次会议上,一位神采奕奕的老人健步登上讲台他那洪亮的声音.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他饱含深情地倾诉”我爱中国、我爱香港”时,会场响起热烈掌声。这位八旬老人就是全国政协常委、港事顾问、香港《镜报》文化企业发展公司董事长徐四民先生。 徐先生长在海外,中年回国,临近花甲又赴香港创办《镜报》,风风雨雨,近半个世纪,与祖国肝胆相照,为海内外侨胞所敬仰。  相似文献   

4.
崖丽娟没想到自己会被称为“诗人崖丽娟”,没想到自己会出版诗集《未竟之旅》,更没想到,诗集《无尽之河》又列入出版计划。读崖丽娟的诗集,她的诗句明澈,饱含真诚,正如诗集序言中赵丽宏老师所说的:“她是一个诗坛新人,却不是稚嫩的习作者。”——我很好奇,她是怎么突然开始写诗?于是有了这一次访谈。  相似文献   

5.
大事综览     
2004年4月大事各方有如下评述: 一、国际媒体高度关注中国全国人大释法。4月6日,中国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依照《宪法》和香港《基本法》的规定,对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的有关规定作出法律解释。  相似文献   

6.
2004年春节,我又收到邮寄的新一期《香港文学报》。这份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报纸编印精致,是香港目前唯一的一张纯文学报纸,创刊已十四个年头。主编张诗剑和副主编陈娟是一对作家夫妇,也是香港文坛的双星。诗剑是著名诗人,诗作屡获大奖,他的《流火醉花》等诗集好评如潮,现为香港市政局文学艺术顾问、香港作家联会秘书长。陈娟是小说家,其长篇小说《昙花梦》、《玫瑰泪》均产生轰动效应。他们同列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等海内外十多部名人辞典。笔者有幸在香港结识诗剑和陈娟,以后成为时常联系的朋友。知道笔者是南京人,陈娟高兴地与笔者认了老…  相似文献   

7.
二月河,原名凌解放,现任河南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副主席。他当过兵,30岁之前读完了二十四史,37岁立志写小说,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500万字的《落霞》三部曲,即《康熙大帝》、《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十三卷系列历史小说。他先后荣获河南省政府首届文学奖、“八五”期间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全国优秀畅销书奖、美国中国书刊、音像制品展览会海外最受欢迎的中国作家奖等十多项大奖。2003年11月7日又获首届“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1999年5月的一天,江泽民总书记途经南阳火车站作短暂停留,向南阳地方领导提到二月河时说:“二月河呀,我…  相似文献   

8.
香港男人在内地的非婚生子女已超过25万人。无怪乎风流商人胡雪岩红极一时。 香港人历来不爱读长篇小说,习惯于读通俗的漫画和八卦书。然而,一部长篇小说《胡雪岩》却一时成了港人的阅读热点。 时下,香港已婚男士在内地“包二奶”,成了一种社会现象,人们议论纷纷,有主张“包二奶”合法  相似文献   

9.
家北上后,又辗转南下定居香港,忠扬就是这样一个被人们注意的作家。忠扬(本名陈鸿举),1938年生于新加坡,在南洋时受过最好的中文教育,20岁开始写作,作为为数不多的东南亚文学评论家活跃于文坛。那时创作了《文学和人民》(1962)。《文化问题及其他》(1959)等著作。在文艺出版机会甚少的当时,他的书的水平至今仍在社会上有很高的评价。之后,他又在香港出版了评论集《文苑纵笔》(1982)、杂文集《鸿爪集》(198)、《泼墨集》(1987),1986年与马来西亚文坛泰斗方北方。新加坡的文学史家方修等筹划编集战后文学的文艺评论丛书…  相似文献   

10.
商会瞭望     
正中国侨联主席万立骏出席香港《基本法》墨宝玉石碑刻展览2017年9月22日,为纪念香港回归20周年,由中国侨联、中央驻港联络办公室支持,香港中国厂商联合会、香港华人华侨总商会主办,中国侨商联合会、广东国际华商会等70多个团体协办的香港《基本法》墨宝玉石碑刻展览在香港中央图书馆隆重开幕。  相似文献   

11.
我与路遥     
正"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我又一次站在路遥的墓碑前,看着铭刻在墓碑上他说过的这句话,我依然无法抑制这句的眼泪,扑簌簌地要流出来。我为路遥落泪,自己不知已有多少次了。但我知道为他落泪,是在我听闻他英年早逝的那个日子。而那还不是头一次,因为我在《收获》杂志1982年第三期看到他的中篇小说《人生》时,就流过泪了。不过这一次为  相似文献   

12.
丁中江其人丁懋德,字中江(1917——2004年),云南宾川人,史学家和政治人物,其父丁石僧先生追随孙中山先生,为同盟会早期会员。丁本人云南大学毕业,曾在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文学。曾任云南省代理秘书长,广州《天地新闻日报》社社长、昆明《云南平民日报》社社长、曼谷《民主日报》董事长、香港《中南日报》董事长,参与创办香港《新闻天地》周刊。1961年10月,丁因涉嫌"滇缅边区游击队"有关系,被香港当局拘捕并于次年递解至台湾。  相似文献   

13.
三妹     
三妹的沉静造就她极富主见的个性,喜欢长裙长发婉约宋词。平时她话不多,却时常从宣传栏里看到她的文章,有一回竟然写了8页评王熙凤的稿纸,贴满了整个版面。每每这时,我这做大哥的都骄傲不已。高中毕业后我进了所普通军校,可能因为想我,她在大街上看到绿军装时,眼睛都像星星一样闪闪发亮。三妹最后一次在母校宣传栏上发的文章叫《我的男儿梦》,讲的男儿事,用的女儿笔,极其优美清丽富于感染力。听说有人搬到校演讲赛上得了奖。春花开了又谢,夏雨停了又晴,转眼三妹也面临着七月红流的洗礼。家人又上演一场胆战心惊,茶饭不香的盛…  相似文献   

14.
森獴 《新青年》2016,(4):20
雷尼·马格利特这位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因一只烟斗而闻名于世当我们通过这只烟斗,走进马格利特的世界,他带给我们的却不仅仅是这一、这不是一只烟斗这幅叫作《这不是一只烟斗》的画创作于1929年,原名叫作《形象的叛逆》,画上画着一只烟斗,并附了一行字:你所见的不是一只烟斗。这只不是烟斗的烟斗,应该是世界上最出名的一只烟斗。马格利特  相似文献   

15.
力戒急躁     
正2002年12月17日的《羊城晚报》刊登张晓失的文章说,老黄师傅谨小慎微,干事力求稳妥,不厌其烦,而年轻人对此十分不满,认为这样牺牲了他们喝酒、打牌的时间。年终评比的时候,老黄照例又得了"先进个人奖"。年轻人在台下议论:要是设个"效率奖",那老黄就惨喽!此话传到老黄耳朵里,老黄有些生气,说:"我  相似文献   

16.
张虎 《海内与海外》2013,(11):78-79
书法界的人大都知道,王玉池是著名的书法理论家。他的书法理论文章广为人知,比较系统地研究王羲之、王献之的生卒年月及艺术成就的专著《二王书艺论稿》,曾获得中国书法家协会首届兰亭奖之理论奖。《古代碑帖译注》获得第二届兰亭奖之教育奖。《是治学严谨的典范还是不够严谨》一文获中国文联艺术评论奖;还曾获中国美协“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奖”,因此,人们很少见他创作的书法作品。  相似文献   

17.
案头有华侨诗人王一桃的六本诗文集:《我心中的诗》、《王一桃诗歌艺术》、《香港——文学之桥》、《王一桃香港诗辑》和新近出版的《王一桃热带诗抄》、《诗与诗论》,都十分精美。 王一桃先生,原名黄寿延,1934年生于英属马来亚丁加奴州。7岁那年,便过上斑斑血泪的悲惨生活。 少年时代,他除了阅读家中藏书和向学校借阅儿童读物外,经常到当地两大会馆去看陈列的《南洋  相似文献   

18.
猪水泡病的出现,构成了流行病学上的一个引人注意的问题。过去10—15年里此病在远东或许就已发生,形成一种流行病。出现在西欧可能同进口猪肉有关。 1972年先后在意大利、英国和奥地利分离到的毒株的抗原性表明,都是来自同一个来源;可是在较早的1966年意大利毒株和1973年的法国毒株以及香港病毒之间的差异,又说明了病毒在开始感染的地区已自发地进行了变异。1969年意大利的爆发曾波及到大量的猪,但局限于两个农场。五年之后,香港却有许多地区发病,并且经常重新出现。欧洲新近的一次,如奥地利在初期只有4次爆发,但在英格兰,却在8周中发生了45起。在法、意两国,  相似文献   

19.
最近,世人瞩目的奥斯卡金像奖已瓜分完毕,在《离开拉斯维加斯》一片中领衔主演的尼古拉斯·凯奇喜获最佳男主角奖,在电影《伟大的阿佛洛狄特》中出任配角的米拉·索维诺捧走了最佳女配角奖。从中可以看出,在好莱坞扮演妓女是最古老、却是最有把握“拐走”奥斯卡奖的手段之一。此外,在角逐今年最佳女主角奖的10位女演员中,有3位扮演的是妓女角色。  相似文献   

20.
《香港船头货价纸》是中国最早的中文日报《香港中外新报》的前身,在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本论文的主旨为:(1)通过该报(包括日文版的《官版香港新闻》)对“猪仔问题”的报道与评论,考察该报的编辑方针与定位;(2)进一步确认其作为英殖民地香港英文报纸《剌西报》的子报,尽管该报的编者为华人,并自我标榜“有益于唐人”,但仍然不能“自我操权”,不能列入华人自我办报的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