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微型金融作为金融市场上的重要主体,在整个经济体系运行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解决中小企业信贷供给紧张问题、促进就业、推进社会扶贫工作以及建立与发展普惠金融体系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背景下,拉美微型金融异军突起并日益受到国内关注,在改善当地金融环境的同时,还有助于解决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拉美微型金融的特点体现在融资结构中存款比重上升、对中小企业贷款比重上升、整体收益水平良好以及高度竞争性等方面.与此同时,拉美微型金融发展中面临过度负债、使命漂移及可持续利率的制定等问题,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2.
印度古吉拉特邦发展模式主要体现为:发展农业,减少农产品进入市场的中间环节,共享农业知识;推进工业化进程,加速审批和征地进程,重点发展中小型、新兴技术企业,发展投资特区与经济特区;大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保证电力供应,建设高速公路和光纤网;高效管理与推广企业,注重教育和民生。虽然古吉拉特模式卓有成就,但印度新政府要在全国复制该模式,仍然面临资金和土地短缺等挑战。尽管有挑战,但莫迪执政下的印度经济仍然潜力无限。 相似文献
3.
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印度对外贸易自由化模式改革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模式的调整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首先,我国调整外贸模式时应把握住贸易自由化的方向和限度;其次,我国应积极构建适应WTO的贸易政策体系,在外贸中争取主动;最后,我国应注重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才能有力支撑对外贸易。 相似文献
4.
近十几年来,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微型金融机构(MFIs)的发展极为迅速.由于MFIs服务对象所处的自然环境普遍具有特殊性,发展中国家的MFIs在经营过程中非常重视灾害风险管理问题,但是目前该领域的研究文献比较少.本文系统性地介绍了印度MFls灾害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希望能对我国MFIs的灾害风险管理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5.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而“健全金融监管机制”是实现金融强国建设目标的必要保障。近年来,印度提出成为金融强国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宏伟”目标,并在金融监管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文章通过系统梳理印度金融监管体系发展的历史演变,着重分析了次贷危机后印度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措施和存在的问题,并对比中国金融监管现状,以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从会议提及的“健全金融监管机制”“加强金融监管协调”“金融科技发展”等三个重要方面,探讨金融强国建设中的金融监管完善之路。 相似文献
6.
任何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与演变均有其存在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社会基础,而且任何经济发展模式的架构体系与存在形态也是多维度的. 相似文献
7.
印度的现代化进程始于英国殖民统治时期,从独立前的"殖民主义现代化模式"到从独立后的"以苏联模式为参照的混合模式",再到经济改革以来"自由主义混合模式",印度的现代化模式经历了深刻调整,发展模式的选择和完善对于印度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印度独立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现代化道路上已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有待于继续探索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20世纪90年代银行业改革以前印度银行业发展状况及其不良影响入手,研究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银行业改革的政策措施和成效,并进而分析了其改革对我国银行业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印度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及其生产力要素增长机制、运行原则的作用与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一种以此实现印度国民财富增长(即产出增加)的相对特殊范式或途径的印度经济增长模式。因而,分析印度经济增长的基本运行态势、印度经济增长动力源泉或各种要素的特殊组合方式以及印度经济增长的特殊类型或模式,寻求印度经济增长的一般路径,揭示其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规律性,并以此反映印度经济增长基础之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属性,为近邻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发展提供经验启迪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印两国同为发展中国家,又同为新兴经济体,研究印度银行业改革对于正确认识中国银行业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意义。印度银行业改革就是从金融抑制到金融深化的转变过程,文章由此重点研究了印度银行改革的历史背景以及所采取的改革措施,进而得出对我国银行业改革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印度的环境公益诉讼对于促进印度的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践中也体现出一些问题,尤其在平等、参与、效率和可持续性等方面还有待提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司法管辖权的过度发展,导致司法管理介入立法和行政领域。印度的理论界和最高法院对此都进行了反思和回应。对印度公益诉讼发展趋势及其问题的分析对于我国构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印度是一个以民族主义立国的地区性大国,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代表印度上层利益的世俗民族主义、代表中产阶级利益的印度教民族复兴主义和代表穆斯林利益的伊斯兰运动三股流派。这三股流派分别具有较强的政治性特征、主题性特征和不协调性特征。各流派之间的相互矛盾和斗争不仅给印度的崛起和发展带来不确定性,还给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进程带来复杂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特有的等级制度,主要存在于印度教中,对伊斯兰教和锡克教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这种制度中,每个种姓集团都占据一定的社会位置,最高种姓是婆罗门,其次是刹帝利,再下面是吠舍,处在底层的是首陀罗。此外,还有一大批不能进入种姓序列、专门从事卑贱和脏累工作的贱民(又称不可接触者)。每个种姓都包括许多亚 相似文献
14.
浅析印度的崛起对中印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独立以来 ,印度一直在为实现世界大国的梦想而努力 ,但一直未能如愿。 1991年印度走上开放道路之后 ,综合国力逐渐增强 ,成为世界上又一个有影响力的国家。中印同为崛起中的大国 ,又互为邻国 ,处理好两国的关系非常必要。走出阴影 ,淡化历史问题 ,把彼此视为一个机遇 ,力求合作 ,才符合中印两国的根本利益。本文分析了崛起中的印度对中国的影响 ,以及中印关系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印度是一个南亚大国 ,处于印度洋的中心位置 ,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印度独立以来致力于成为世界海洋大国 ,实施控制印度洋的战略。印度的海洋战略具有排外性、针对性和扩张性的特点。随着经济的发展 ,中国对印度洋、南中国海的依赖度越来越强。因此印度的海洋战略是中国处理中印关系不可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现代国际关系(英文版)》2004,14(7)
Dao: Early this year, there are many relevant reports on India's catching up from behind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is reported that India and China will be the two engines to drive world economic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7.
印度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建设经济特区,在21世纪特别是2006年以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近年来印度经济特区在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出口、吸引外资、促进就业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基础设施不足、劳工法苛刻、征地引发,中突等问题。印度需要在借鉴别国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具体国情,探索一条具有印度特色的经济特区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18.
The Internet is often seen as borderless and unmanageable and, therefore, not fully understandable. Starting from the assumption that it can be understood, we begin an attempt to organize the Internet by characterizing it as a behavior space in which groups categorized as societies, communities, and governments interact. We emphasize the utility of organizing the Internet and focus specifically on attempts by societies, communities, and governments to regulate the flow of information. We posit an Internet regulation process model that, we believe, explains most of the efforts to regulate the Internet. In addition, we provide some insight into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nd within the various groups involved. Our conclusions center on the observation that political power (especially Western political power) has been a defining factor in the regulation of the Internet as governments have played a prominent role in regulatory action. 相似文献
19.
知识产权本身并非目的,而是鼓励在技术、产业和社会发展上进行创新的工具之一,其服务的最终目标乃是公共利益。尽管两者之间没有截然的矛盾,但知识产权与公共利益在某些情况下确实存在暂时的冲突。通过150多年的法律和政策实践,印度在维护知识产权和保障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问题上表现出某些独到之处,其中波折和经验造就了所谓的印度模式,颇有值得学习和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