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巴黎协定》是国际气候合作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果,是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纲领性文件。在主要缔约方的共同努力下,《巴黎协定》达成一年内即正式生效,转入执行阶段。但因该协定本身法律约束力较弱,加之国际政治、经济形势转变恶化了履约环境,其落实进程势将面临重重挑战。长远看,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趋势不可逆转,《巴黎协定》中的原则、规定、理念等具有深远政治、经济意义,将影响各国气候、能源、环境等政策取向,塑造出新的全球气候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2.
《巴黎协定》是国际气候合作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果,是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纲领性文件。在主要缔约方的共同努力下,《巴黎协定》达成一年内即正式生效,转入执行阶段。但因该协定本身法律约束力较弱,加之国际政治、经济形势转变恶化了履约环境,其落实进程势将面临重重挑战。长远看,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趋势不可逆转,《巴黎协定》中的原则、规定、理念等具有深远政治、经济意义,将影响各国气候、能源、环境等政策取向,塑造出新的全球气候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3.
2015年12月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在巴黎气候大会上通过的《巴黎协定》标志着全球气候治理的进入新阶段,并确立了全球气候治理新秩序。协定聚焦了基本原则、三项长期目标、"自主贡献+盘点"以及法律约束力等主要问题,充分体现全球治理模式中合作共赢、公平正义、共同发展的三大特征。东北亚是东亚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同时也面临严峻大气问题,在《巴黎协定》框架下东北亚各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各有侧重,并将按照协定的要求,通过确立基本原则及共同目标、构建区域合作治理的多元主体、完善合作治理机制、开拓合作渠道,促进区域大气治理效果的实质性提升。  相似文献   

4.
2018年卡托维兹气候会议和2019年马德里气候会议大体上完成了《巴黎协定》实施细则谈判,标志着全球气候治理迎来了一个不同以往的"行动转向",转向全面执行法律制度的行动阶段。这是全球气候治理30多年"法制化"演进的历史性成果。人们对全球气候变化科学认知的不断普及和深入、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紧迫性的不断增强以及非国家行为体的积极驱动等因素共同推动了这种"行动转向"。这种"行动转向"在全球层面上意味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等机构的职责、功能与角色将随之变化,主要是要发挥好贯彻、监督、政治动员、搜集处理和公布各种信息等功能,同时还要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转变成全球气候治理行动的发动机和总动员处;在国家层面上意味着各国的核心任务和行动也要随之改变,主要是要切实履行好《巴黎协定》实施细则下的各项职责与义务,同心协力地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低碳发展)的"转型点"早日到来。面对全球气候治理的"行动转向",中国要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导,持续推进《巴黎协定》实施细则的落实,在立足国内的前提下,以共建绿色"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以建设全球生态文明为宗旨,通过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统筹协调好全球层面、地区层面和国家层面的气候治理行动,积极构建全球气候命运共同体、地区气候命运共同体和国家气候命运共同体,并努力实现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5.
吕江 《东北亚论坛》2019,28(5):64-80
卡托维兹一揽子计划是特朗普宣布美国将退出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之后,国际社会出台的第一份关键性气候安排。该计划包括了多个重要议定成果,但最为关键的仍是,其正式出台了《巴黎协定》实施细则。这意味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正式开启了《巴黎协定》法律规制的全面适用,但同时也意味着包括中国在内的缔约方将面临新的法律挑战。为此,须高度重视《巴黎协定》及其实施细则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法治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吕江 《国际观察》2016,(3):92-104
2015年12月12日,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巴黎协定》。此举正式启动了2020年后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进程,从而打破了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自2009年以来陷入的法律僵局。虽然该协定将发展中国家纳入温室气体的强制减排中,但仍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并确立了国家自主贡献减排的法律模式,创建了包括可持续发展机制在内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机制。然而,《巴黎协定》在实体和形式方面仍存在诸多不完善和不确定之处,这需要国际社会进一步加强合作与努力。对中国而言,在国际上,仍需发挥其大国作用,积极筹划相关制度安排。在国内,应考虑后者与"十三五"规划的衔接,探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发展中的制度选择,实现地区气候治理模式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7.
法国巴黎当地时间2015年12月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第21次缔约方会议(即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经过两周艰苦谈判,最终达成一份全面、均衡、有力的《巴黎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制定出行动框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气候谈判已走过20多个年头,成为全球多边治理中最重要的领域.本文拟系统梳理气候谈判所走过的历程,以及巴黎气候谈判进展,并展望未来气候谈判问题走向.  相似文献   

8.
《巴黎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制定了目标方案,必将为签约国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实施机制带来一系列深刻的影响及变化。本文比较了中印两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能源消费结构转型等因素对其碳排放的影响,并运用最新统计资料对比分析了两国的基本碳情。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中印低碳发展政策和碳减排机制的各自特点,提供了相互借鉴性。  相似文献   

9.
当前,由于各国利益博弈、现实技术水平与成本约束、治理资金短缺与技术转移困难及治理机制的激励约束力不足等原因,使得全球气候治理困难重重。本研究认为,应对当前治理困境,需加快低碳技术的研发推广、完善全球气候治理机制、推进碳汇交易,并构建与现有国际机制的关联机制;同时,随着国际社会对治理必要性、紧迫性的逐步认同与联合一致行动,以及全球化深入发展与"一带一路"建设所带来的新机遇,《巴黎协定》的执行依然值得期待。  相似文献   

10.
拜登上台后,美国的气候政策出现重大调整,最突出表现是重返《巴黎协定》,将应对气候变化列为国家战略的优先事项,并计划恢复奥巴马政府时期的一系列环境法规。这种转变有利于美国国家自主贡献预案的实现,亦可促进其低碳经济发展。对美国重返《巴黎协定》这一重大国际事件的过程追踪,有必要回顾特朗普政府时期的美国气候政治衰朽、分析拜登政府重返《巴黎协定》的动因和气候政治新变化,并展望新时代中美气候政治竞合之前景。  相似文献   

11.
《巴黎协定》的开放签署标志着全球新一轮减排行动的开始,如何做好国内温室气体减排,继续推动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事关中国能否树立起全球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在中国城镇化和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城市已经成为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地,如何借助低碳城市建设助推国家减排目标的实现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迫在眉睫的课题。作为"金砖国家"之一的巴西是低碳实践的先行者,早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发展会议上,就已对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做出了承诺。目前,巴西已通过完善环境立法、加快产业转型、发展新能源、实现交通低碳化等措施有效地推动了低碳城市建设,走出了一条"巴西模式"的低碳之路。地处巴西南部具有"世界生态之都"美誉的库里蒂巴市通过大力发展公交系统、倡导低碳生活等措施在低碳城市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基于此,本文以巴西及其典型城市——库里蒂巴为例,深入剖析其低碳城市实践经验,以期为我国推进低碳城市建设提供有益借鉴,最终为如何平衡我国生态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2017年6月世界大事综述如下: 一、特朗普宣布美退出《巴黎协定》.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美退出《巴黎协定》,称要摆脱其“给美国带来的极其残酷的金融及经济负担”.特朗普此举引起全球震动,遭到美国和国际社会广泛批评.众议院民主党领导人南希·佩洛西批评特朗普此举是“美国领导人的惊人之举,对地球的未来构成严重威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通过发言人发表声明说,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是一件令人极其失望的事”.  相似文献   

13.
《巴黎协定》的开放签署标志着全球新一轮减排行动的开始,如何做好国内温室气体减排,继续推动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事关中国能否树立起全球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在中国城镇化和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城市已经成为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地,如何借助低碳城市建设助推国家减排目标的实现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迫在眉睫的课题。作为"金砖国家"之一的巴西是低碳实践的先行者,早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发展会议上,就已对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做出了承诺。目前,巴西已通过完善环境立法、加快产业转型、发展新能源、实现交通低碳化等措施有效地推动了低碳城市建设,走出了一条"巴西模式"的低碳之路。地处巴西南部具有"世界生态之都"美誉的库里蒂巴市通过大力发展公交系统、倡导低碳生活等措施在低碳城市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基于此,本文以巴西及其典型城市——库里蒂巴为例,深入剖析其低碳城市实践经验,以期为我国推进低碳城市建设提供有益借鉴,最终为如何平衡我国生态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变暖问题所引致的国际利益冲突中,美国因为其举足轻重的角色而受到举世瞩目。正因如此,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协定》才会在美国国内以及国际社会引发巨大反响,并引起学术界的广泛热议,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本文运用修正的利益基础解释模型,纳入了三个重要的分析因素,包括生态脆弱性、减污的经济成本以及国内政治因素,分析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的背后考量,并重点分析了美国国内政治因素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的影响可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导致《巴黎协定》的成效大打折扣;《巴黎协定》履约中的领导力赤字问题显著恶化;引发不良示范效应,重创国际气候合作信心;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压力增加;导致全球减排这一紧迫问题遭受重大影响。在未来全球气候治理问题的博弈中,中国需要做到长远谋划、审慎决策。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欧盟虽接连面临债务危机和安全危机,但仍高调推动气候政策的实施,在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前更加紧行动,力图吸取哥本哈根大会流产的教训,争取达成后《京都议定书》时代的新气候协定,达到重拾全球气候规则主导权、加强气候软实力、获取经济利益的目的.从巴黎气候大会的结果看,欧盟的既定政策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未来仍将面临诸多内外压力.  相似文献   

16.
2009年12月7—1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其目的是为了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并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协议,因此会议也被誉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但由于各方漫长而激烈的利益博弈,会议以一份并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告终。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欧盟一直试图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在欧盟倡导下,从2013年底的华沙气候大会开始,国际社会正式就"德班平台"及其特设工作小组进行务实谈判。在2015年底的巴黎气候大会上,国际社会达成了"后京都时代"最为重要的法律性文件《巴黎协定》,以此规划了2020年之后全球气候治理的工作方式和法律框架。在此过程中,欧盟也在根据自身的利益诉求不断调整其气候外交政策:针对"2015新协议"和"后2020机制设置"问题,欧盟更为强调新协议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提倡将减排由"承诺"向"国家自主贡献"过渡;更加重视气候金融和技术援助问题,并关注气候变化所带来的连锁效应;基于现有减排与2摄氏度目标的差距,欧盟更强调对缔约方进行监督的重要意义,重申透明度及可说明性原则。  相似文献   

18.
张玉环 《东北亚论坛》2023,(4):50-65+127-128
拜登政府上任以来,将应对气候危机作为内政外交的优先议题,对内推行气候新政,对外实施积极的气候外交战略,以此促进美国经济社会整体绿色转型发展、维护美国国家气候安全、恢复美国的国际信誉和全球领导力。在全球层面,美国重返《巴黎协定》,发起“领导人气候峰会”,在联合国及七国集团等多边平台推动气候合作;在区域层面,美国将“印太”地区作为推进区域气候外交的重点,充分利用四方安全合作机制、“印太经济框架”、美国—东盟合作机制等小多边平台,提升“印太”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在双边层面,美国以欧盟为重点加强同盟友之间的气候能源合作,同中国、印度、南非、印度尼西亚等新兴市场国家开展气候外交。拜登政府的气候外交战略对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带来积极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全球气候治理领导权之争,可能引发新一轮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并使大国“绿色竞争”更为激烈。需要注意的是,拜登政府气候外交战略面临国内外诸多挑战,国内党派分歧、地方政府反对等因素或阻碍美国履行气候变化国际承诺,美国同中国、欧盟等大型经济体之间的关系复杂演变也可能会制约其开展气候外交行动。  相似文献   

19.
签署双边投资协定是国家间相互保护投资的主要法律途径。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经济一体化协定尤其是自由贸易协定在对贸易自由化问题进行规范的同时,也对投资等问题加以规定,形成了自由贸易协定投资规则与双边投资协定并存的局面。为了加速中日韩经济一体化进程,三国决定先行签署《中日韩投资协定》,作为未来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的组成部分。在这种背景下,对《中日韩投资协定》构建的基本原则、具体条款的设计、与双边投资协定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可以对正在进行的中日韩三边投资协定谈判提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随着《巴黎协定》的全面实施,碳中和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多的经济体宣布碳中和目标,采取更严格的减排措施,国际碳中和行动的规模和影响日益扩大。但各经济体之间尚存在较大政策和认知鸿沟,碳中和行动的不对称和不平衡性依然突出,各国内部也面临政治经济及技术等诸多挑战。部分国家过于激进的减排目标和气候问题政治化倾向,引发了国际能源价格飙升、绿色贸易保护主义及地缘竞争加剧等一系列冲击。为顺利推进全球低碳转型,恰当的减排战略和节奏不可或缺,各国需把握好发展、安全及环保之间的动态平衡,并以建设者的姿态深化国际低碳合作,积极缩小全球碳中和鸿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