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冰 《新青年》2005,(8):17
父亲的肺癌已经到了晚期,家里为了给他治病,几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母亲为了能挣点钱,也不顾我们的劝阻做起了钟点工,去帮一户人家看孩子。家境困窘到了极点,也许,下一笔的医疗费就得向亲朋好友去借了。渐渐地,父亲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有几次说啥也不治了,挣扎着要回家。我们说有钱,母亲也说有钱,有一次还对父亲说,她自己还存着一大笔私房钱呢。父亲的眼光有点迷离,他似乎不相信母亲的话。他看看我,又看看弟弟妹妹,说:“你妈说的是假的,她哪里来的私房钱,我还不知道吗?”我想想也是,母亲没有工作,除了父亲的工资,她有什么私房钱啊!但为了延…  相似文献   

2.
巴山 《新青年》2005,(4):8-9
打从记事起,我就看出,母亲和父亲的关系不那么好。在家时,母亲总是一副冷冰冰的脸色,很难看到她与父亲说一句话,出了门更没有见她与父亲一起走过,更别说像别的父母每天黄昏时带着孩子散散步、逛逛街什么的。看到同龄的孩子与父母一起欢蹦雀跃、嬉戏打闹,小时的我时常有一种孤独的感觉。当父亲不在的时候,母亲不止一次问我,假如我和你爸分开了,你跟我还跟你爸。我每次都回答说,跟我爸!口气坚决而干脆。那时,我已明白母亲所说的分开过就是她与父亲离婚。楼下的小胖就对我说过,他爸妈是离了婚的,他跟着他爸一起过。我并不是受小胖的影响才那么…  相似文献   

3.
母亲爱牙     
安欣 《新青年》2007,(1):9-10
饭后,我刚坐下来写一篇文章,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断了我的思路。是母亲打来的,她告诉我,她的病牙治好了,要我放心。听着电话里母亲爽朗的笑声,我就知道,又能看见母亲露出满口洁白牙齿的笑了。母亲年轻时是个美到牙齿的美人。古人说的回头一笑百媚生,多是笑不露齿的,而父亲说他  相似文献   

4.
刘德良 《新青年》2004,(2):20-21
事实上,父亲和母亲是没有爱情的,如果说有,那也只能算是一种亲情和责任,是一种自然而又质朴的情感流露。也许,父亲和母亲就像是两株生长在同一块土地上的庄稼。他们相互守望,相互搀扶,然后,再一起走完那艰辛而又坎坷的一生。总之,父亲和母亲不会像现在的人那样甜言蜜语和山盟海誓。他们更不会说“我爱你!我想你想得要死!”之类的话语。在父亲的眼里,母亲只不过是他的一个女人,是一个能够为他生儿育女和同葬在一个坟墓里的人。而在我母亲的眼里,父亲也不过就是她的一个男人,一个能够与她共担风雨和同撑起一个家的人。父亲就像是一片天,能够让我的母亲活得踏实和知足,而我的母亲也会给我的父亲滋养和快乐。  相似文献   

5.
母亲去世后不久,他把父亲接到了城里。父亲一开始不愿意,说城里太远,他一走,怕母亲在乡下孤单。他知道父母感情很好,母亲的去世让父亲很伤心。父亲的年纪也不小了,身体也不太好,他说:“就到城里去散散心,过些日子再回来。”父亲这才没有坚持。他在家陪了父亲两天,然后就上班了。他很忙,在一家很大的公司做着部门经理,事情千头万绪,烦杂缠人。他想请个保姆,但父亲没有同意,说又没有什么事,不必花那个钱,再说,自己还不习惯有人伺候。“要不你下班的时候带份报纸来。”父亲说。他上班的时候,父亲就在家里看电视,有时也会下楼,到附近走走。他生…  相似文献   

6.
妹妹     
文子 《新青年》2004,(11):13
很小的时候,母亲就离开了我们.家里5口人的重担一下子全落在了父亲一个人的肩上.我是家中老二,妹妹小我一岁,那时弟弟刚刚断奶,父亲只好把他送到河南的姥姥家.等我和哥哥上学的时候,父亲当上了生产队里的小队长,整天在生产队里忙碌而无暇照顾我们.那时,每当放学回来,哥哥和我就自觉地烧火做饭收拾家务,而妹妹总是用她那瘦弱的小手帮助我们.  相似文献   

7.
总有一些东西,终究是要在风中逝去的。比如炊烟。比如村庄上空的鸟声。比如父亲,像一朵柳絮,在村庄的枝头上悄然逝去的父亲。父亲说,我怕黑,我怕停电。父亲是怕无边的黑暗把他给吞噬了,怕在暗夜之中被死神牵住他的衣角,他怕寂寞,他怕冷,怕这样一个人孤零零地离去。尽管此刻我还守在他的身边。旁边,还有我的姐姐和我的母亲。现在,我们还是完整的一家人。但这种完整已经是非常的脆弱了,现在父亲努力地维持着这种完整,以他的抱病之躯,尽管另外的三个支撑点还顽强的坚持着,但仍旧显得无济于事。父亲说,我是有儿有女的命。父亲说…  相似文献   

8.
在父亲葬礼的16天后,我的母亲来和我住在一起。这不是我们可以选择的事情,事实是无法改变的。父亲走得太突然,而母亲得了癌症也使她只能和轮椅相伴。在去安养院和与我同住之间,她只能选择后者。在我生命中的45年中,我们母女二人总是不和。在成长的过程中,我所做的事没有一件可以取悦她,而她说的任何话对我都毫无意义。等我长大以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根本互不理睬。  相似文献   

9.
正不晓得为什么,祖父在我一出世就认定了我只能做读书人。临终前,他把我父亲母亲叫到床前,交待说以后不管怎样难,都要让他孙子读完大学,考上状元。那时候是1956年,科举已经是遥远的事情,但年近九旬的老人满脑子仍是一大堆旧梦。他的话不幸言中。以后的确有了很难的日子,以至初中毕业之后,我不能不失学。父亲和母亲为此终生都对老人怀了深  相似文献   

10.
照片上的物件是一款漆器南活、同治年间制造的点心盒子。自从母亲在40年代末与父亲结婚从娘家带来,这个点心盒子就一直跟随着母亲走过60多年的沧桑岁月。从我记事起家里就有这个点心盒子。在我们家都它叫"八件盒子",也叫它"饽饽盒子"。母亲是满族八大皇叔庄亲王硕塞的后裔,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她的气质、她的品质都没有任何改变。她在世的时候常常  相似文献   

11.
风为裳 《新青年》2007,(1):12-14
18岁那年的一天,母亲把炒好的黄豆芽儿端上桌,就捂着肚子躺在了炕的一边。我叫母亲吃饭,母亲说:你们吃吧,我心跳得厉害。那是母亲留在这世界上的最后一句话。我们全家吃完饭,父亲抽了一支烟,问母亲要5元钱,矿上有人结婚,要随个礼份子。叫了两声,炕上没人答应,父亲有些火了,往起  相似文献   

12.
章易  向群 《海内与海外》2004,(11):16-19
2004年6月1日早7时,一代豫剧表演艺术大师常香玉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停止了呼吸,享年82岁。作为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文艺界的楷模,人们追忆她一生的往事,铭记着她的音容笑貌……从艺生涯1923年9月15日,常香玉出生在河南省巩县董沟一个贫苦人家,原名张妙玲,小时跟母亲靠要饭度日。香玉的父亲也曾唱戏,后因嗓子受伤,就在戏班里做打杂。1932年,父亲为使她不做童养媳,把9岁的她领上了戏台,父亲认定“人是苦虫,非打不成”这句话,常把香玉打得皮开肉绽。当时父亲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宁可让你跟我学戏被我打死,也不能让别人把你给打死。”开始香玉…  相似文献   

13.
17岁那年,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放我学后已是4点多钟了。我的同学刘常红找到我,说她母亲去她姥姥家已十多天了,还不回来,她想去她姥姥家里,把她母亲叫回来。她求我跟她一起去她姥姥家,她姥姥家在城东南30华里的王家庄。常红说,我们快点骑车,一个小时就可以到她姥姥家,天黑我们就可  相似文献   

14.
玫瑰阿姨     
《新青年》2003,(3)
看母亲年轻时和她好友玫瑰的合影照片,两个女孩简直就是黑白片时代的电影明星。母亲是个美丽的人,她的好友玫瑰亦是。我高兴时称呼她们:美女。不高兴时喊她们:老美女。去年,玫瑰阿姨的先生去世了,她痛不欲生。来家里做客、散心。和母亲说话,颇有诀别的意思。看着两个老美女默默无语两眼泪,我耳边响起母亲的骂声,“死丫头,还不快劝劝我们。”我问玫瑰阿姨:“为什么要死呢?”她说:“你伯伯没有了,我没儿没女没意思没生趣。”“你有房子有钱有健康啊。我也没儿没女,到老了,与你相同,你要我学你的样子吗?给我作个好榜样,小时…  相似文献   

15.
弟弟,不哭     
我上高三的那年,有一次学校一定要我们买一种高考复习资料,我只好回家问母亲要钱,恰巧碰到弟弟从工厂里回来.弟弟回来后笑嘻嘻地说:妈,我被工厂开除了.母亲以为自己听错了,被工厂开除了还没心没肺笑嘻嘻的?这是弟弟第二次被开除,他第一次被开除是在学校,那时弟弟上高一年级,因为在学校和几个地痞打架,被学校开除了.被学校开除后的弟弟成了父亲和母亲的一块心病,后来父亲用提前退休的代价,让弟弟顶他的班进了工厂.可进工厂上班不到一年,他就与车间主任又干上了,弟弟说那个车间主任又好色又坏,他看不惯.  相似文献   

16.
母亲生养了四个子女,父亲去世得早,为了把我们拉扯大,她含辛茹苦,曾经吃了不少苦。刚参加工作时,因为有了经济能力,每到发工资那天,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邮局给母亲寄钱。寄出汇款单后,心中顿生快慰之感。当然,那小小的附言条,也就成了我倾诉思念的一块宝地,内容大多是祝福和问候。可眼下,工资升到四位数,我却与“汇款单”日渐疏远,“附言条”也变得愈加陌生。每次与母亲在电话里交谈,她总会说:“不要寄钱,我有!”这便成了我“不再寄钱”的理由。我知道,年近八旬的母亲确实不缺钱,每月有700元退休金,身边的儿女们也常给她一些钱。虽然如…  相似文献   

17.
母爱     
正每每看到有关母亲的文章,心里都会涌起莫名的酸楚,总想为早逝的母亲写点什么,可脑海里总也泛不上母亲的容颜。如今鲜见谁的母亲没有照片,可我的母亲偏没有照片。周围许多亲人说,你母亲长得像大姨,想她了就去看你大姨。我看了无数次大姨,虽然她老人家对我亲切有加,可我心头总也找不回母亲的影子。记忆深处,总觉得母亲是这样的:白皙的皮肤,慈祥的眼睛,在村里也算大个子女人,见谁都一脸笑意,大抵有着活菩萨的形象。这便是我心头的母亲  相似文献   

18.
我永远都不会忘记1965年7月,那个温暖的夏季的一天所发生的事。那天母亲因病永远离开了我们。那年母亲才36岁,还很年轻,我和父亲都悲伤欲绝。就在母亲去世的当天下午,一名警官来到我们家,他是代表医院来的,想征得父亲的同意,使用妈妈的眼角膜移植给一个失明的人。我简直震惊至极,不敢相信医生居然要把妈妈身体的一部分送给其他人使用。我放声大哭,跑进了我的房间。  相似文献   

19.
弟弟,不哭     
我上高三的那年,有一次学校一定要我们买一种高考复习资料,我只好回家问母亲要钱,恰巧碰到弟弟从工厂里回来。弟弟回来后笑嘻嘻地说:妈,我被工厂开除了。母亲以为自己听错了,被工厂开除了还没心没肺笑嘻嘻的?这是弟弟第二次被开除,他第一次被开除是在学校,那时弟弟上高一年级,因为在学校和几个地痞打架,被学校开除了。被学校开除后的弟弟成了父亲和母亲的一块心病,后来父亲用提前退休的代价,让弟弟顶他的班进了工厂。可进工厂上班不到一年,他就与车间主任又干上了,弟弟说那个车间主任又好色又坏,他看不惯。刚被工厂开除后的弟弟一点也不知道…  相似文献   

20.
父亲的张望     
王宪中 《新青年》2005,(10):7-7
离家3年的朋友要从外地回来,朋友的父亲从早晨开始就趴在窗口向外张望,一直张望到傍晚朋友进家门。朋友无意间说起此事,却勾起了我对父亲的回忆。父亲养育了我们6个儿女,在艰辛的生活中,却把我们一个个像风筝一样从偏僻的村里放飞,每个子女回家的时候,他都要像朋友的父亲一样一直站在村口长时间地张望。记得我考上师范的时候,报到的时候是个雨天,父亲打着赤脚,背着几十斤重的行李送我到十几里以外的县城坐车,到车站后饭没吃,歇没歇,就在我迷蒙的泪雨中又走进了雨中。第一年寒假,在一个飘雪的晚上,我回到了家中,母亲说:“你父亲听说你要回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