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昊  蔡拓 《国际安全研究》2013,(3):75-87,157
国家间的领土主权争端反映的是国家之间在对地球空间产权私有化过程中的分配矛盾。建立在私有化分配方式基础上的领土主权争端已经成为威胁国际稳定、阻碍地区共同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应对领土主权纷争的传统手段也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争议领土公地化为解决国家间领土主权纷争提供了另一种选择,即通过订立维护领土公共性功能的国际条约、创设有效的多边协商机制以及强调多元行为体的共同参与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将争议领土公地化,从而克服由私有化分配方式制造的困局。在当今国际社会中,已经出现了运用公地化策略解决国家间领土主权纷争的成功实践、其中有代表性的包括国际社会应对南极洲主权争议的"冻结主权"原则的实践,中美洲三国对丰塞卡湾的共同行使主权。这些成功实践既涉及地球特殊空间,也涉及一般化的国家间领土主权争议。通过对国际社会中成功实践的考察,探索实现争端领土公地化的关键要素,有助于丰富应对领土主权争端的思路和手段。  相似文献   

2.
李毅 《东北亚论坛》2015,(1):60-71,128
主权宣示是国家主张和实际行使领土主权的表现形式。实践中存在形式多样的主权宣示方式,如立法性宣示、实施行政管理和司法管辖性的宣示、文化形式的宣示等。主权宣示与有效占领是点与面的关系,满足充分性、持续性、和平性、合法性要求的主权宣示证据的积累,通常可以作为国家确立有效占领的依据。对于存在对抗性主权主张的领土,国际司法或仲裁机构习惯采用的将争端双方的主权宣示行为综合起来考察,通过比较以得出何者的控制更为充分或有效,从而决定领土归属的做法,对存在未决领土争端的当事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国应在主权宣示行动的常规化、制度化和程序化等方面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为巩固和维护我国的固有领土主权提供充分的证据支撑。针对与我国存在领土争端的有关国家近年来渐进地、有计划地实施"主权宣示"意图的行动,我国必须高度关注,积极采取反制措施。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中印西段领土边界纠纷呈现升温趋势。从证据分析角度看,1684年和1842年条约因相关条款含糊不清而缺乏证据效力;同样,印度主张的各种地图也缺乏证明价值。与之相比,历史证据和有效管理证据证明我国对西段地区具有领土主权。印度以实际控制为据企图对抗我国对阿克赛钦地区的领土主权,因1959年关键日期已"固化"其归属于中国,所以其采取的任何嗣后利己行为不具有可采性。虽然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中印两国为了维持边界的稳定谈签了一系列协定,但鉴于印度依据片面理解的实际控制线,不断在西段部分地区制造各种事端,故我国应对此采取切实有效的反措施,进而为通过谈判解决领土争端提供法理和相关证据基础。  相似文献   

4.
南海主权争端之所以越来越复杂,甚至是迷雾重重,是因为有些国家制造了解决主权争端的法理迷途。文章认为,走出南海主权争夺的法理迷途需要明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不解决主权争端;"实际占有,有效控制"原则充满战争危机;旧金山《对日和约》涉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条款是违法条款。  相似文献   

5.
针对中日之间的钓鱼岛争端,2012年12月上台执政的安倍晋三内阁在政治上坚决否认主权争议、大肆宣传"固有领土"以及不时渲染危机氛围,以强硬的政治立场刺激争端;在军事上采取了增加防卫费、建设"综合性机动防卫力量"以及开展"离岛夺回"演习训练等举措,以"离岛防卫"备战争端;在外交上通过加大安全保障内涵,从外围牵制争端,并将日美同盟的深化与中日钓鱼岛争端交织在一起。  相似文献   

6.
从非传统安全视角看,中东领土边界争端与资源安全、经济安全,以及恐怖主义等因素休戚相关.中东重要的石油和水资源的来源地或储藏地通常位于有争议的边界地区或近海经济区内,从而导致中东地区的资源冲突和经济要道争夺往往与边界领土争端相互交织.恐怖主义不仅激化了中东国家间的仇恨,造成边界领土争端进一步复杂化与国际化,而且常常阻断边界领土争端和平解决的进程.从安全视角讲,解决中东国家领土与边界纠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转变国家安全观念与确立有效的地区安全机制.  相似文献   

7.
日本与韩国、中国和俄罗斯之间普遍存在岛礁主权争端,这三大岛礁主权问题的产生、发展贯穿于近代以来日本国家发展战略的全过程,而民族主义则是岛礁主权争端产生、演变的重要推动力。在日本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虽然民族主义的表现形式不断变化,但领土扩张始终是其追求的重点。鉴于日本民族主义诉求与其国家发展战略、国家利益相吻合,所以岛礁主权争端的烈度将与日本国家民族主义思潮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的边界政策是在解决与缅甸等周边邻国边界争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体现了和平协商、互谅互让与相互调整以及睦邻、安邻等特点.由于一些海上邻国对中国海洋领土主权的不时挑衅和侵犯,中国维护海洋领土主权及权益面临着巨大挑战,也使"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政策受到了质疑.不过,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中国政府要做的不是放弃这一政策,而是应采取积极有力措施强化其实施效力.  相似文献   

9.
2014年12月15日,丹麦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CLCS)提交正式文件,主张该国拥有包含北极点在内的89.5万平方公里的北极区域的主权。丹麦不是第一个提出北极领土诉求的国家,但其举动反映出"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划界问题已成为北冰洋沿岸国家1争夺的焦点。本文在梳理相关争端的由来及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北极领土争端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和印度最终解决边界与领土争端之前,实际控制线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战略利益矛盾,中印双方对实控线的位置存在不同认知,难以就澄清和划设实控线的问题达成一致。实控线认知差异也持续引发中印在边境实控线地区发生军事对峙。从中国对解决边界问题的总体战略谋划、中印双边关系以及相互战略安全着眼,有必要在高度务实的基础上探寻管控实控线态势的新路径,为最终解决边界问题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180多年的马岛争端史使其成为全球最为悠久的领土争端。长期的阿英马岛主权谈判无实质性进展,阿根廷在马岛争端解决中陷入困境:阿根廷的马岛主权依据占优势,但收回主权乏力;国际社会大多数支持阿根廷的马岛主权诉求,但国际机制作用有限;马岛居民人口虽少,影响却大;多重利益交叉与争夺,加剧了马岛争端的复杂化。对于阿根廷来说,若要解决马岛争端,阿英双方应大力加强政治互信与合作,建立马岛争端管控机制;非殖民化是全球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马岛亦不例外;阿方应强化马岛争端解决方案的"顶层设计",阿方政府的更替不应成为方案设计断档的缘由;马岛居民是重要的第三方力量,阿方应充分考虑马岛居民的意愿及相关利益;阿英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当前马岛争端的务实选择。  相似文献   

12.
南海地区,中国与有关东南亚国家关于岛礁主权与海洋权益的争端久拖未决,该地区历史上爆发过数次国际危机,美国均不同程度介入其危机管理过程。当前南海问题的发展走向与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密切相关,美国对于任何可能出现的南海危机不会置身事外,在南海问题趋紧以及美国积极介入的态势下,中国要汲取以往的经验教训,加强南海地区的危机管理机制建设,维护我国在南海地区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阿根廷的南极政策经历了20世纪中期以领土争端为主到《南极条约》签订后坚持领土主权与和平开发利用南极并存的政策。最近几年,阿根廷的南极政策除了继续坚持其领土主权要求外,还强调国际合作与南极生态和资源的保护。此外,阿根廷还摆脱了在南极问题上的政治孤立处境,与各国展开了切实有效的合作。阿根廷的南极政策一方面因英阿主权争端而给南极带来不安全因素;另一方面,阿根廷的做法对加强南美国家团结起着积极作用,对中国的南极政策也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吴传华 《亚非纵横》2012,(1):41-48,60,62
摩洛哥和西班牙隔地中海相望,长期保持着传统特殊关系,同时两国之间就休达和梅利利亚两个飞地城市以及佩雷希尔岛等摩洛哥沿海一些岛屿的主权归属问题存在争端。2002年7月爆发佩雷希尔岛危机,造成双边关系恶化和地区局势紧张。两国领土争端短期内难以解决,将是影响双边关系乃至地中海地区局势的一个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15.
西伊里安争端,是荷兰与印尼因西伊里安地区的主权移交问题而引发的一场长达10余年的领土争端,争端在1960年代初发展为危机事态,双方一度将形势推到战争的边缘。美国作为印(尼)荷之间的主要平衡力量,长期以来奉行亲荷的消极中立政策。肯尼迪政府上台后,经过曲折的转变,最终改变了美国以往在该问题上的消极政策,通过积极的外交斡旋和联合国的干预,使这场区域领土危机得以和平解决。探讨肯尼迪政府对西伊里安问题的决策转变过程对研究冷战与反殖民主义的关系,以及分析美国处理他国领土问题的外交政策具:育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高兰 《国际观察》2016,(4):42-56
现行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存在重大缺陷,无论从法理还是实践的视角看,都存在不公平性。南海争端的核心是领土主权争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并不适用于主权和领土争议,因此也就不适用于南海争端的处理。菲律宾对中国提出南海仲裁案的背后推手是美日等国。基于现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缺陷,为了解决南海争端,中国采取外交谈判优先的战略,美国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框架外采取了以军事优势为基础的海洋威慑战略,日本则实行国际干预架构下的海洋同盟战略。采取上述不同战略的根本实质在于中美日三国围绕南海展开的海权博弈。中国应倡导南海海洋治理的两个创新性理念:以法治海、以海治海。  相似文献   

17.
捍卫领海主权、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是维护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拉丁美洲海岸线长,海域广,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历史上的海洋边界争端遗留问题较多。半个世纪以来随着资源和能源问题日益突出,拉美国家间围绕海洋资源展开的海洋边界纠纷升级,但多数国家坚持和平磋商和共同利用原则,妥善解决了许多海洋争端,国家之间关系得到改善。近期拉美地区两个主要海洋纠纷的初步解决以及各方态度体现了"实用主义"在国际海洋争端中的重要作用,并且证明诉诸国际法院并非解决历史争端的唯一选择。2013年阿根廷与英国关于马岛主权问题再爆冲突则更加突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在当今海洋争端解决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日本与邻国中国、俄罗斯和韩国的领土主权争端都爆发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四国的领土争端存在类似性,如与历史主权、二战期间和战后的相关条约以及美国的积极干预密切相关,通过历史回顾及对条约的解读,以国际法的视角得出结论,日本企图以无主地先占或时效理由主张钓鱼台列屿的主权是无国际法根据的.  相似文献   

19.
准确地分析美国的南海政策逻辑对于中国解决南海主权争端具有重要的意义。美国对南海争端的介入是由于其在南海地区的经济利益、安全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传统所决定的。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美国在南海争端上的干涉主义立场也从“多边协商体制”走向了“积极干涉主义”的道路。美国学者对美国在南海利益的界定,美国未来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将会增强其在南海争端上的影响力,具体来说,美国将运用国际法否定中国对于南海的领土诉求,利用经济实力干涉南海争端,加强在南海的军事存在,将与中国海军实力的差距保持在一个相对安全的范围内,构建多边安全机制,提倡运用国际多边机制解决南海问题,力求将南海问题多边化和国际化,这些都是中国政府和中国学者重点关注的问题。南海争端是非常复杂的,解决南海争端也是非常困难的。中国政府在解决南海争端时需要占据道德和舆论制高点,建设强大的海上力量,同时注重为发展中国经济服务,建立制度和法律保障机制,处理好美国在南海地区的利益关切,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有可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藏南地区是中印两国边界东段的争议领土,近些年,印度企图将其在藏南地区建立的“阿鲁纳恰尔邦”变为印度未来的“发电站”而大量修建水电设施。印度的开发行为已经威胁到了中国的周边安全,它会造成中国水权的潜在丧失,强化印度对藏南地区的实际占有和控制,增强中印领土问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加剧中国对领土主权维护的难度。对此,中国应该对印度这种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给与坚决抵制,加大对西藏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同时努力寻找利益共同点,探索合作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