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牛创伤性心包炎,多由尖锐物体(如铁钉、钢针、铁丝等)由临近器官(如网胃)刺入心包而引起,该病近年来有所增多,且不易确诊。用X线诊断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
1987年秋季在巴基斯坦卡拉奇靠近Angara的肉鸡生产区首次发生了一起肉用仔鸡大量死亡的烈性传染病。病症特征为心包积液,肺水肿和高度死亡率(高达75%)。1988年1~7月在费萨拉巴德亦有20群肉用鸡发生此病。随后逐渐蔓延至巴基斯坦全国。该病以其首次发病的地名命名为安哥拉病(Angara disea-se),亦有按其病症特征称为积水性心包炎综合症(Hydropericardium Syndrome)或心包积液综合症。  相似文献   

3.
牛创伤性心包炎发病率虽不高,但对病畜危害甚大,在病的初、中期常被误诊,以致拖长病程。故尽早确诊非常重要。现结合临床实践谈几点诊断体会。 创伤性心包炎多发生于创伤性网胃炎之后,其症状可分前驱症状和心包炎症状。在接触患牛时首先要通过问诊,了解有无前胃弛缓或顽固性前胃弛缓等前驱症状。心包炎的症状是: (一)体温变化 病初体温升高至39.5~40℃以上,多数呈稽留热(一般给解热和抗菌素等药体温不下降),少数呈弛张热。病到后期,病程延续过久则体温往往下降,脉搏增减与体温升高不相适应,即体温降至常温而脉搏仍增多。  相似文献   

4.
1991年7月以来,连云港市许多商品AA肉鸡场陆续发生了鸡衣原体病。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秋季和春季多发。15~50日龄肉鸡易感性最高,发病率为30%~40%,死亡率为20%~30%。血清学调查发病鸡群感染率为25%~92.2%,父母代鸡群感染率为41.2%~73.3%。该病主要表现沉郁、拉稀、呼吸困难、结膜炎、渐进性消瘦、哀竭死亡、耐过鸡生长受阻。病理剖检以纤维素性心包炎、气囊炎、肝周炎、腹膜炎和脾肿大坏死为特征;组织学变化主要表现心内膜炎、动脉炎、肺炎,肝细胞坏死,脾组织淋巴细胞耗竭,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增生,肠粘膜脱落、坏死等。在许多组织中的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及上皮细胞胞浆内见有包涵体。  相似文献   

5.
鸡纤维素性心包炎的病原分离及病理学观察李永明,何仲先,吴彤,周碧君,汪德生(贵州农学院贵阳550025)1992年8月中旬,贵阳市郊某农场从江苏省引进一批狄高黄肉鸡,一月龄前后陆续发生死亡,剖检死鸡呈现典型的纤维素性心包炎病变。从心包炎渗出物等病料中...  相似文献   

6.
绵羊肺炎霉形体病自1963年由Mackay确诊以来,相继在许多国家或地区流行。我国四川、云南和宁夏等省区也有本病发生的报道。数十年来,对该病病原的研究资料较多,并已由Johs(1986)进行了评述。有关该病的诊断方法有免疫荧光(Ro-  相似文献   

7.
20 0 4年 5月 ,广东省博罗县某肉鸡养殖户饲养的 30 0 0只 2 1日龄肉仔鸡开始发病。病鸡拉白色或绿色粪便 ,并出现死亡。用泰乐菌素、长乐霉素和庆大霉素治疗均无效 ,7d后死亡 30 0多只。经现场调查及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和实验室检查等 ,确诊为肉仔鸡大肠杆菌病。1 临床症状病鸡精神不振 ,羽毛松乱 ,呼吸障碍 ,采食量明显减少 ,排绿色或灰白色粪便 ;个别病鸡临死前表现扭颈、歪头、向前冲撞等神经症状。2 病理剖检变化纤维素性心包炎 ,心包膜肥厚 ,心包积液、混浊 ,有纤维素和干酪样渗出物附着在心包膜表面 ;肝肿胀 ,表面有针尖大小的出血…  相似文献   

8.
2019年8月12日我国首次确诊在新疆伊犁地区爆发牛结节性皮肤病,为充分认识和做好该病的防控工作,防止外来疫情扩散蔓延到我国内地,现将该病的世界流行现状、传播特征以及我国的防控对策进行概括介绍,为有效控制、净化和根除该病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20 0 3年 5月 ,福建省罗源县某野鸭场 18日龄野鸭出现眶下窦肿胀、失明 ,剖检见纤维素性心包炎或典型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病变。并从病死鸭眶下窦中分离出大肠埃希氏菌 ,经实验室鉴定其血清型为O57,以该菌株通过滴鼻接种北京雏鸭进行动物回归试验 ,成功复制出与自然  相似文献   

10.
20 0 0年 12月杭州市某养鸭场的鸭群发生以食欲减退、排白色稀粪、发病急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发病数为 15 0 0只左右 ,发病率在 5 0 %以上 ,死亡率 40 %左右。经检查确诊为大肠杆菌病 ,对病鸭选用环丙沙星、头孢菌素Ⅴ进行治疗 ,获得了较好的效果1 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鸭群发病急 ,病鸭咳嗽 ,排白色水样稀粪 ,部分鸭流鼻涕 ;自发病起接连 3d ,每日死亡率为 15 %左右 ,发病第 2d鸭场对病鸭用氟哌酸治疗 ,但效果不佳。对病死鸭剖检 ,可见心包有干酪样假膜 ,呈纤维素性心包炎 ;肝淤血 ,有白色坏死灶 ,呈纤维素性肝周炎 ;脾淤血肿胀 ,呈紫黑色 …  相似文献   

11.
2016年6月,山东省某鸭场养殖的麻鸭在25日龄时发生一种以猝死、心包积液和肝坏死为特征的疾病,死亡率高达40%。通过临床表现,结合PCR检测、鸭腺病毒排查检测、鸡胚传代分离培养、血凝性试验、SPF鸡回归试验与PCR血清型定位分析等实验室检测,确诊该病为Ⅰ群禽腺病毒4型(FAdV-4)感染所致。为有效防控该病,首先注射超免疫卵黄抗体进行治疗,短期内虽然起到了积极的治疗作用,但保护期后该病复发,死亡数量增加,转而采集发病鸭肝组织并进行研磨、灭活,制备组织灭活疫苗,实施紧急免疫,最终成功控制了该病。结果表明,该麻鸭场感染FAdV-4导致发生鸭的心包积水综合征,而同源组织灭活疫苗紧急免疫是防治该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鸡住白细胞虫病是由卡氏住白细胞虫 (Leuco cytozooncaulleryi)和沙氏住白细胞虫 (L .sabrazesi)寄生于鸡的白细胞 (主要是单核细胞 )内所引起的寄生原虫病。病鸡以鸡冠苍白、咯血、下痢等为主要症状 ,以全身性出血和白色裂殖体小结节为典型病变。我国于 1 960年在福建省首次确诊该病 ,以后陆续在全国各地均有该病的报道 ,目前江苏省盐城市也有该病流行。发病情况  2 0 0 2年 9月 ,江苏省盐都县某户饲养 1 5 0 0只雏鸡 ,在 3 0日龄时开始下痢 ,鸡冠、肉垂苍白 ,病鸡逐渐增多 ,并出现死亡现象。整群发病率…  相似文献   

13.
牛散发性脑脊髓炎,又名牛衣原体性脑脊髓炎、伯斯病、伯斯脑脊髓炎、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鹦鹉热衣原体某些株系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以病畜发热、虚弱、腹膜炎,胸膜炎、心包炎、脑脊髓炎和共济失调等为其主要特征。 (一)历史 1940年,McNutt在美国首先报道牛衣原体性脑脊髓炎,他在衣阿华州和美国中西部的一些犊牛群中观察到了本病的爆发,并分离出了衣原体。嗣后,日本、以色列、捷克斯洛伐克、澳大利亚、南非、加拿大、匈牙利、保加利亚和苏联等国家相继有报道。  相似文献   

14.
创伤性网胃炎及心包炎,是由于牛只在采食时将尖锐金属异物随饲草、饲料吞下,刺入网胃,进而穿透横膈伤及心包,导致网胃、心包发生创伤性炎性疾患的病症。食入的异物间或也可伤及肝脏、脾脏和肺脏。常并发腹膜炎、横膈膜炎及胸膜炎。本病主要  相似文献   

15.
为确诊湖北省某鸭场自然发病的13日龄雏蛋鸭的死亡原因,对送检的7只病鸭进行了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剖检、细菌分离鉴定、病毒PCR/RT-PCR检测和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显示,病鸭临床症状为头肿大流泪,脚软,共济失调,排白色稀便。病理剖检观察到病鸭有严重的全身浆膜纤维素性渗出和脾坏死,法氏囊、胸腺萎缩;分离细菌的培养鉴定结果为革兰阴性短杆菌,16S rRNA测序结果鉴定该分离菌株为鸭疫里默氏杆菌,药敏试验得出该分离菌对头孢类和阿莫西林等敏感;通过病毒特异性引物扩增出鸭呼肠孤病毒条带;组织病理学观察见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脑膜炎,脾坏死,胸腺和法氏囊淋巴细胞减少。综合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该批鸭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与鸭源呼肠孤病毒混合感染而导致大量发病死亡的。  相似文献   

16.
1997年8月,广东省某猪场的猪群发生一种传染性疾病,其特点是各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发病,但以哺乳期的仔猪多发;就整个猪群而言,发病率较低(约10%左右),但病死率则高达80%以上;病理变化表现为严重的纤维素性胸膜肺炎、心包炎和腹膜炎,胸、腹腔有多量淡...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沛县阎集乡养猪场于 2 0 0 1年 8月发生一起以育肥猪为主的流行性猪病。该病发病突然 ,死亡较快 ,2~ 3d后蔓延至整个猪场。表现为突然不食 ,体温 41.0℃~ 42 .5℃ ,结膜潮红 ,流泪 ,有浆性鼻液 ,呼吸困难 ,腹下、肢端、耳等处皮肤出现弥漫性紫斑。经流行病学调查、病理剖检、实验室检验和动物接种试验 ,确诊为猪链球菌病。由于及时采取综合防制措施 ,1个月后该病得到完全控制。1 发病情况  该猪场饲养育肥猪 2 80头 ,其中 2 5~ 40kg的 76头 ,40~60kg的 10 2头 ,60kg以上的 82头。所有猪均经猪瘟、猪丹毒和猪肺疫三联疫…  相似文献   

18.
从剖检表现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的病死雏鹅脑内分离到 1株细菌 ,定名为G0 2 0 1B株 ,经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及血清型鉴定 ,确定为 2型鸭疫里氏杆菌。经人工感染试验 ,表明该菌对雏鹅有极强的致病力 ,致死率高达 10 0 %。  相似文献   

19.
鸭疫里氏杆菌病又称鸭疫巴氏杆菌病 ,是一种主要侵害雏鸭、雏火鸡等禽类的急性或慢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以全身浆膜出现广泛性的、多少不等的纤维素性渗出为特征 ,故又有传染性浆膜炎之称。自从 190 4年Riemere报道在鹅群中发生该病后 ,美国、加拿大、英国、挪威相继报道了鸭群中流行的情况。进入 2 0世纪 70年代之后 ,该病逐渐传播到全球所有集约化养鸭的国家和地区。随着我国养鸭业向集约化、工厂化方向发展 ,该病也成为危害我国商品鸭生产的主要传染病之一。据报道 ,受侵害的鸭品种主要有北京鸭、樱桃谷鸭、番鸭、康贝尔鸭等。由于该病…  相似文献   

20.
人工感染鸭疫里氏杆菌雏鸭的病理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鸭疫里氏杆菌 (Riemerellaanatipestifer)人工感染 7日龄雏鸭 ,对其进行了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和病理组织学观察。试验结果表明 ,人工感染鸭疫里氏杆菌 2 4h后 ,感染鸭开始出现死亡 ,且在 4 8h内全部死亡。剖检可见典型的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病理组织学检查表明 ,在感染鸭的心、肝、脾、肺组织出现纤维素性炎症 ,脑和肾组织分别出现脑膜炎和坏死性肾炎等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