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冷战结束后,印度面临的地缘政治环境与冷战期间相比发生了重要变化,为适应这种变化,印度开始调整其地缘政治目标与战略,并开始大力发展核武装。地缘政治领域海权优先的思想和海上力量的发展以及对提高核武器战场生存能力的考虑使印度开始发展海基核力量。海基核力量的发展将会使印度在提高核威慑与核实战能力的同时,面临着与美国、中国和巴基斯坦关系的较大变化,并会对印度洋及其周边地区的海权战略格局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运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对俄罗斯核政策与核战略演变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发现冷战高峰时期前苏联核政策与核战略是一个非常适宜于用现实主义分析的框架;冷战末期原苏联和冷战结束初期俄罗斯核政策与核战略是一个相当适宜于用自由制度主义分析的框架;而当前俄罗斯核政策与核战略则是一个基本适宜于用建构主义分析的框架.当前,俄罗斯在核力量建设目标上谋求与美国保持低水平的核均势.在核武器使用政策方面,俄罗斯从"不首先使用"转到"首先使用",再到"先发制人",并将核威慑作为施加压力和维持国际战略平衡的工具.俄核武库现在依然过于庞大,但在当前情况下有助于保持全球战略平衡.俄过于依赖核武器来维护其大国地位与自尊,将可能与美国陷入安全困境.俄防扩散政策有助于阻止核武器扩散和落入恐怖组织手中,但俄罗斯有时对商业利益超过对防扩散的考虑.  相似文献   

3.
从冷战到后冷战到“9·11”之后的三个时期,法国的核政策与核战略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当前主要特点是:强调“有效反击”核威慑战略;使核打击力量向精干和精确方向转型;积极参加国际防核扩散进程,但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大力发展民用核能。法国核政策的演变有助于推动国际防核扩散和核裁军进程。但其扩展核威慑的范围和核武器的更新换代也给国际核不扩散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美战略稳定关系已经超越经典战略稳定性,向着复合战略稳定关系的方向演化。建构中美复合战略稳定关系是稳定两国关系的客观需要。彼此战略竞争加剧给中美之间非均势核威慑基础上的战略稳定性带来负面影响。在美国提高核力量于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将核武器重新作为霸权工具的背景下,中美战略稳定性面临挑战。特朗普政府对中国挑起贸易争端,经贸关系在中美关系中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减弱,建构中美复合战略稳定关系的必要性凸显。中美之间经济深度相互依存,在维护国际体系稳定方面具有共同利益,这为建构中美复合战略稳定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美复合战略稳定关系框架包括建立在非均势核威慑基础上的战略稳定性、双方经济的深度相互依存、战略互信、双方对话交流与合作机制等四根支柱,其中以非均势核威慑基础上的战略稳定性为核心支柱。虽然中美战略互信存在短板,但随着中国战略核力量的进步、中美经济相互依存的继续维持和双方对话交流与合作机制的成熟和完善,中美复合战略稳定关系将不断巩固。  相似文献   

5.
英国核力量主要是在美国帮助下发展起来的,受到美国一定程度的控制.它实行最低限度核威慑战略,但"9·11"事件后从强调第二次核打击能力向先发制人演变.英国积极参与国际防止核扩散进程,但以支持美国政策为主.英国核力量对美国的依赖性,与法国核力量的完全独立性形成鲜明对比.英国内反核运动对政府核政策有一定影响,而法国国内民族主义情绪成为法发展核武器的主要动力.英法20世纪60至80年代在国际防核扩散方面有较大分歧,但两国自冷战结束以来在该领域立场相似.英国是首相掌握核决策权,法国是总统控制的"核君主政体".  相似文献   

6.
特朗普当选美国第45任总统后致力于重整核军备,大力推进美国核武器系统的现代化。其奉行这一政策的主要动力有:美国认为,俄罗斯积极谋求世界大国地位,中国经济与军事实力迅猛发展,其他新兴大国的群体性崛起,世界政治重回大国地缘政治竞争,美国世界霸权地位面临严峻挑战;俄罗斯在冷战结束后把核力量作为追求世界大国地位的基石,不仅大力推进战略核武器的研制与部署,还重建战术核力量,中国的核力量现代化也取得了较大进展,朝鲜和伊朗在核力量建设方面也取得进展,美国对上述国家核力量发展高度疑虑;美国战略核力量因受精确打击威慑等军事学说的影响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降低,长期投入不足,核武器库老化严重;美国核力量部队因冷战后爆发核战争可能性降低,战备松懈,管理混乱。特朗普政府的重整核军备政策固然可以进一步提升美国战略核力量的优势地位,但它也会相对削弱美军常规力量优势,甚至会出现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的情况。美国重整核军备必定会引发核军备竞赛,从而动摇全球战略稳定。  相似文献   

7.
法国之所以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某种大国角色,重要原因之一是它拥有独立的核力量,并奉行颇有特色的核威慑战略。冷战结束后,法国的国际地位受到挑战,为适应国际环境变化,正在对其核战略进行调整,其基本思路是:调整以往主要针对前苏联的单向防御方针,转而加强对中东、地中海地区威胁的防范,出现了企图威慑第三世界和无核国家的意向;从推行打击敌方城市的大规模报复战略,逐步转向准确地、有选择地打击军事目标;压缩核力量规模,降低戒备等级,减少装备费用,把核力量保持在“能够维持威慑作用的最低水平”,并考虑将法国的有限的核威慑用于西欧共同防务。在核裁军问题上采取更灵活的态度,并通过国际合作来阻止核扩散。  相似文献   

8.
美俄之所以签署 STARTⅡ条约,大幅度削减核武器是冷战结束的必然结果。双方急于签署此条约也各有其政治上需要:美迫切需要抓住当前时机签约,以削弱俄的核力量,同时希望利用条约对乌克兰等施加压力;俄则希望确保“第二核大国”的地位,同时以外促内,改善政府形象和稳定国内局势。与 STARTⅠ条约相比,STARTⅡ条约确实前进了一大步。STARTⅡ条约规定的削减幅度较大,但美俄仍保留了与冷战后形势很不相称的庞大核武库,仍有能力推行它们原来的核威慑战略。条约没有规定严格的核武器销毁措施,存在潜在的可逆转性。削减不对等,确定了美对俄的核优势。而且,条约的实施尚有不少障碍,结果如何,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9.
现有几乎所有关于核威慑的理论和政策研究都认为,核武器数量是否达到确保摧毁门槛对核威慑有效性有决定性影响。这种"确保摧毁"原则对学界的影响已达到范式级程度,以至于学者们在争论中国核武器数量够不够这个政策问题时,均自发地从该原则出发论证各自的主张。本文认为,"确保摧毁"范式忽视了承诺可信度在核威慑生效过程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特别是未能充分意识到核武器数量变化对承诺可信度的反向影响以及这种反向影响对核威慑生效机制的影响,因而错将是否具备确保摧毁能力作为判断核威慑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通过剖析核武器数量、承诺可信度与核威慑有效性三者的作用关系,充分说明,"确保摧毁"既不是核威慑有效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其必要条件;未达到确保摧毁门槛时无需增加核武器同样有可能实现有效核威慑,而达到该门槛后为确保威慑有效反而应当(继续)增加核武器。超越"确保摧毁"范式有助于更准确、更完整地理解核威慑生效的全部机制。  相似文献   

10.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作为军事同盟,自建立之初就以美国核武器的"延伸威慑"为安全保障。冷战时期,欧洲曾是美苏争夺霸权的重要战场,双方进行了疯狂的核军备竞赛,欧洲长时间笼罩在核阴云之中。冷战结束后,欧洲各国从核阴霾中成功走出,在美国的主导下,北约实力逐步走向全盛时期。出于对后冷战时期国际安全形势的乐观判断,北约的关注重点从单纯的传统军事防御向更加广泛的非传统安全领域扩展,核武器在北约防卫中的作用不断减弱,核武器规模不断裁减。然而,2014年的乌克兰危机给欧洲的战略格局带来巨大冲击,俄与美欧关系降至冰点,双方开始轮番展示核力量,核阴影再次重现欧洲上空。从北约核态势的历史演变轨迹和乌克兰危机对北约核态势的冲击中,人们能够窥见北约未来安全发展态势。当前北约与俄罗斯核态势的变化,预示着未来核竞赛模式与风险都会与冷战时期有所不同,意味着核门槛的降低以及核武器使用风险的增加,这对全球核不扩散机制、全球核裁军进程与全球军事竞争模式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