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由于近代日本侵华,荷属东印度华侨与祖国同胞及东南亚各属侨胞联动,多次发起"抵制日货运动".随着有关运动的组织方式日趋成熟,当地华侨与日商之间的商业矛盾也逐步激化.这种对立在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初达到顶点.因受到复杂的国际因素和荷属东印度华侨自身商业特点的影响,虽然这场"抵制日货运动"与之前相比更具组织性,却未能持久.另一方面,日本虽欲积极反制,却无法撼动当地华侨的支配性商业地位,于是便将彻底瓦解当地华侨"抵制日货运动"的希望寄托于日军占领以广州为中心的华南地区.  相似文献   

2.
1984年,泰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抵制日货”运动,“不买日货”的标语布满了整个泰国。这次运动的中坚、学生运动中心向泰国全国人民发表了一封公开信,说:“日本在泰国从事多种经济活动、企图把泰国置于日本的奴隶地位。目前充斥泰国城乡的日货不是泰国人民生活的必需品而是奢侈品,这给泰国经济带来了巨大损失。”信中号召泰国人民发扬爱国精神,起来抵制日货,避免浪费钱财。学生领袖把这封公开信寄往各大报社、政府机关和工会,以此信为引爆物,一次抵制日本商品的排日运动迅速波及泰  相似文献   

3.
潮汕海外华侨与抗日战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潮汕海外华侨在抗日战争中,奋起救亡,宣传抗日;捐资献物,支援抗战;抵制日货,投资建设祖国;回国参战,血洒疆场。他们为打败日本侵略者,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五四运动是在我国民族危机日益加重的情况下,由中国各阶层人民大众奋起发动的一场伟大爱国运动。具体地说,就是坚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廿一条约和帝国主义强加于中国人民的《巴黎和约》,坚决打倒与此有关的封建军阀统治和卖国贼,挽救中国于危亡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爆发后,不仅在国内各地、各阶层引起了巨大的震荡和反响,掀起了空前规模的爱国运动,而且在海外华侨中也引起了巨大震动和反响,爆发了空前规模的抵制日货运动,写下了近代华侨爱国运动史上的重要一页。但迄今为止,在国内有关  相似文献   

5.
马凌 《东南亚纵横》2012,(11):71-74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抗击侵略者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战爆发后中日之间由于国力的差距,中国抗战面临着严重困难,而当时的欧美列强又为了自身利益大多袖手旁观,使得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而东南亚华侨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支援祖国抗战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抗日救国运动,华侨在经济方面捐款捐物、认购公债,抵制日货,为祖国抗战提供了巨大帮助。而更为人称颂的是不少华侨回国参加抗战,将青春与热血献给了祖国的抗战事业。  相似文献   

6.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海外华侨以空前的爱国热情支持和参加了祖国的抗日战争,为我中华民族最后战胜日本侵略者建立了丰功伟绩,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不仅如此,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华侨又在极为困难艰险的形势下,积极投入到东南亚人民的抗日斗争中去,他们与侨居国各族人民并肩战斗,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贡献。历史雄弁地说明,华侨  相似文献   

7.
正如从1971年以学生运动为中心的抵制日货运动所看到的,泰国人对泰国日资企业的批评是相当严厉的,但这反过来也说明了泰国经济和日本有了很深的关系。有人指出,出现这种批评日资企业运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日资企业的技术转移迟缓。就是说,日资企业没有积极地为泰国工人提供技术训练,拒绝让泰国人参加企业管理班子,  相似文献   

8.
在移居国外的少数民族中,南洋(东南亚)华侨的行为和举止最容易被人们过于简单地加以概括。人们总是指责华侨是“东方犹太人”、对其母国以及居住国的政治漠不关心、或采取骑墙观望态度。然而,这样指责南洋华侨缺乏足够的、具有说服力的证据。L.E.威廉姆斯教授出版了一份关于印度尼西亚华侨民族主义的开拓性研究成果,他认为在荷印华侨,特别是在土生华人(Peranakns)当中,广泛传播着一种真正的民族主  相似文献   

9.
戴上公司特制的金质纪念章,黄迎风参加了第七批南侨机工回国服务团。 握着驾驶盘,他在战火纷飞中经历了收复南宁、滇缅运输、败退印度、入缅反攻……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工农商学兵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参加的全民族抗战,“显示了处在进步时代的中国民族觉醒和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胜利,毛泽东同志在评价这场神圣的战争时说过:“中国军队的广大官兵,在前线流血战斗,中国的工人、农民、知识界、产业界,  相似文献   

11.
“七·七”事变爆发时,我14岁,正好初中毕业。事变发生后,菲律宾富有爱国传统的华侨各阶层广泛动员起来,在全菲各地成立了许多抗敌救国的群众团体,发动捐款支援祖国抗战,并动员华侨青年学生、工人回国参战,同时还发动了抵制日货运动,募集捐款和药品,经香港转赠八路军。我向父亲提出了回国参战的请求。 父寒王雨亭,早年参加过辛亥革命和声讨袁世凯的斗争;1919年在菲律宾同傅振机(即傅无闷)先生一起创办了《平民日报》; 1932年又同庄希泉同志一起在菲创办《前驱日报》,宣传抗日救国。“七·七”事变后,他受廖承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30—50年代正是印尼华侨社会处于转折变化的时期,其变化的迅速、激烈和深刻,都是前所未有的,它集中表现在印尼华侨民族主义意识的迅猛发展。在30—40年代太平洋战争前,印尼华侨掀起了抵制日货,全力支援中国抗日战争的浪潮,有力地推动了以陈嘉庚为首、以新加坡为中心的南洋华侨总会的建立。二次大战后至40年代末,印尼华侨一方面旗帜鲜明地支持当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同时也大力支援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新民主主义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孙中山是近代中国一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家,他把毕生精力都贡献给了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领导辛亥革命,则是他一生最伟大、最有影响的丰功伟绩。辛亥革命时期,海外华侨出于爱国热情,纷纷参加革命活动,尤其是南洋华侨对于孙中山领导的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的革命斗争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并作出了宝贵的贡献。同时辛亥革命是继1905年俄国革命后在东方发生的一个大事件。它不但打破了帝国主义利用清朝政府奴役中国的迷梦,结束了中国二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制度,使民主共和国的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开辟了前进的道路,而且还有它的世界  相似文献   

14.
前言华侨的同化问题,战后以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目,国内外学者也写过不少文章论述当代华侨的同化。然而,许多文章论及华侨同化是从近现代开始,很少对华侨同化(不论是自然同化或强迫同化)的渊源进行探索。事实上华侨的自然同化或融化是从遥远古代就开始逐渐进行的。下面就有关南洋华侨融化的产生、因素和类型特点试作一分析,藉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5.
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政府收复台湾后,即宣布开放海禁,废除直隶、山东、江南、浙江、福建、广东各省原先制定的海禁处分条例,准许500石以下的船只出海贸易,由地方官登记姓名,取具保结,给与印票,船头烙号,令防海官员照印票点其人数,许其出入(1)。于是,海外贸易急遽地发展起来,“商船交于四省,遍于占城、运罗、真腊、满刺加、渤泥、荷兰、吕宋、日本、苏禄、琉球诸国”,真可谓“极一时之盛矣”(2)。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与出洋贸易船数的增多,附搭出洋谋生的华侨人数亦不断增多,据雍正五年(1727)浙闽总督高其悼奏报:…  相似文献   

16.
1董锄平又名董冰如,1894年出生,湖北京山人。少年念私塾时即参加孙中山的同盟会,“五四”运动与恽代英、陈潭秋等策动武汉学生运动。1923年2月初,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遭到大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发生了“二七”惨案。在上海领导日华纱厂和海员罢工的董锄...  相似文献   

17.
清初至鸦片战争前夕,南洋华侨社会有了很大发展,华侨的数量、职业和籍贯结构与明代相比,起了很大变化。一、华侨人口增加的外部原因清代以后,闽粤人口激增,造成了持续的移民压力。就南洋地区而言,经济诸因素的变化对吸收华侨移民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首先,欧人的殖民经济战略由占据贸易口岸、建  相似文献   

18.
十九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高潮,中国人的民族主义也以其现代形态迅速高涨并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气魄,由于帝国主义者集中力量于攫取经济利益,受挫的民族主义者也就更加注意在经济上进行防御。当时帝国主义者的首要目标是控制各个地区的矿山和铁路建设;因此,“抵制帝国主义者”成了当时流行的口号,收复矿山和铁路建设权利的运动成了中国人发展民族主义经济的重心。当革命者和逃亡海外的改  相似文献   

19.
一我和梁上苑同志是在中国华侨历史学会成立大会上认识的。他德高望重,为人随和,大家都尊称他为梁老。和我一起参加大会的还有前《中国建设》杂志的副主编吴佟,他中学时代是梁老的得意门生。梁老听说我和吴佟正在编辑出版《泰国归侨英魂录》,特意给我和吴佟各送了一本刚出版的《华侨抗日支队》以资鼓励。手捧此书,我如获至宝。因为在抗战期间,侨居海外的华侨据不完全统计约有三千万。国难当头,他们万众一心,团结抗日。有钱出钱(长期的捐钱捐物),有力出力(组织各种锄奸团,严惩那些销售日货的奸商,和打击替日寇搜买各种战争物资…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到海外去的历史,其发端是与对外贸易相联系的。可以说,从有海外交通贸易时,就有因贸易原因而“住蕃”的早期华侨。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人向海外移居的人数也日益增多。历代王朝对华侨出国一般都持禁止的态度。但一般说来,明中叶以前,华侨出国规模小,数量少,时间上间歇性大。统治阶级制止人民出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管制海上贸易。因此,只是在总的方面规定:不许民人私自出海贸易,对华侨出入国不太重视,对华侨出入国的影响也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