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中印作为世界两个人口最多的大国,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二者同处亚洲,都是发展中国家,均面临着缓解人口压力和迅速发展经济两大任务。因此,对中印两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同时对人口在其中的作用作出合理的解释,不仅对两国未来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指导意义,而且对...  相似文献   

2.
中印两国在信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面临共同挑战,而且也有互补性,两国在该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因此开展中印信息产业合作,不仅可以促进两国该产业的发展,也可以深化两国经贸关系。应当发挥政府和企业的双重作用,重点加强在技术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  相似文献   

3.
南方丝绸之路从古至今在推动中国西南地区与周边国家,特别是中印关系发展的过程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为中印两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为中印两国的民族解放事业中立下了不朽功勋。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这条连接中国西部与南亚的国际大通道正在继续为推动中印关系发展和中国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重振“南方丝绸之路”,让这条古老的大国际通道重振昔日雄风,对中印两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中印两国有着两千多年的文明交流史,共享两千多公里边界线,拥有二十五亿、占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中印关系不仅对自身、对地区乃至全球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国际政治活动重心正逐渐从欧美向亚洲特别是东亚、南亚等充满活力的地区转移,对迅速崛起的亚洲新兴发展中大国中国和印度关系的研究愈显重要。  相似文献   

5.
从全球竞争力来看,交通基础设施对于中印两个发展中国家来说都是软肋,其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有着较大的差距,未来稳定和持续的基础设施投入,对于中印经济快速而健康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保障作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印两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均有着巨大的发展与合作潜力,而且这种发展与合作潜力不仅来自中印两国市场的内在需求,同时也源自于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中的互联互通的外在需求。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印交通基础设施合作,不仅能拓展中印经贸合作空间,促进中印经济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促进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  相似文献   

6.
<正>中印两国有着两千多年的文明交流史,共享两千多公里边界线,拥有二十五亿、占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中印关系不仅对自身、对地区乃至全球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国际政治活动重心正逐渐从欧美向亚洲特别是东亚、南亚等充满活力的地区转移,对迅速崛起的亚洲新兴发展中大国中国和印度关系的研究愈显重要。当然影响中印关系的因素众多。从历史看既有两千多年文化宗教友好交往的回忆,又有1962年边界冲突留下的阴影;从现实看既有两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又有双方大众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背景下,中印经贸合作关系呈现错综复杂的态势。商品市场的国际化路径有效地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文章结合中印两国经贸合作关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总结了义乌小商品市场在构建国际商品交易平台和各方多赢的国际贸易流程等方面的国际化创新模式。它不仅为我国其他商品市场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和参考的范本,而且对于中印两国经贸关系的启示作用将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8.
从全球竞争力来看,交通基础设施对于中印两个发展中国家来说都是软肋,其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有着较大的差距,未来稳定和持续的基础设施投入,对于中印经济快速而健康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保障作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印两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均有着巨大的发展与合作潜力,而且这种发展与合作潜力不仅来自中印两国市场的内在需求,同时也源自于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中的互联互通的外在需求。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印交通基础设施合作,不仅能拓展中印经贸合作空间,促进中印经济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促进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  相似文献   

9.
中印经贸关系受政治关系的影响有过曲折的经历。近年来,两国经贸关系发展迅速,虽然仍存在一些问题,但有潜力可挖。中印两国经贸合作前景广阔,我应从战略和全局的角度加强与印的经贸合作,这不仅符合中印两国自身的利益,也将为亚太地区及整个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中印作为邻国和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一直将汽车产业作为推动本国工业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来培育和发展。随着近年来两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中印汽车产业获得了巨大发展,不仅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而且已成为两国经济发展中最具潜力和活力的新的增长点之一。在这种新的环境下,中印汽车产业需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进一步加强合作。  相似文献   

11.
亚洲4月1日今天是中国和印度建交35周年纪念日,赵紫阳总理于3月30日致电拉·甘地总理说:“中国和印度是友好邻邦。两国人民情深谊长。印度是最早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之一。中印建交在两国关系的史册上揭开了新的篇章。已故周恩来总理和尼赫鲁总理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为发展中印睦邻友好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已成为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当代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我高兴地看到,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我们两国的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和发展。中国和印度是亚洲和世界的大国,中印友好既符合两国人  相似文献   

12.
中亚以其独特的战略地位吸引了各大国的关注。中国和印度作为亚洲两个崛起中的大国,又是中亚的两个邻国,地缘和能源因素使两国与中亚联系在一起。本文阐述了中印两国在中亚的战略和能源博弈,并进一步分析了两国在这一地区竞争的可能性和合作的必要性,指出中印合作无论对两国的国家利益还是中亚的发展和稳定都是最佳的抉择。  相似文献   

13.
中印纺织品服装贸易未来总趋势是超越竞争,发展合作。中印纺织品服装贸易合作可以避免双方恶意竞争,实现双赢,而且合作具有良好的基础和优化的国际环境。推动中印纺织品服装贸易合作的因素众多,从两国政府到两国的纺织行业协会再到两国纺织企业,都将成为推进合作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4.
谷俊  杨文武 《南亚研究季刊》2011,(1):102-108,114
同属于世界文明古国的中印两国,自古以来就有文化和教育往来的传统。近年来,随着中印两国高层频繁互访,经贸往来关系不断发展,民间交往更加深入。在印度"汉语热"悄然兴起之际,研究印度汉语教学发展状况,探究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进一步加强印度汉语教学的对策建议,为促进中印教育文化交流、增进互信和发展中印两国友好关系,传播中华文明和拓展中国"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与印度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惊人相似 :中印在世界格局中同处“地缘战略国”的地位 ;中印皆是文明核心国家 ;中印都是传统现代国家 ;中印对世界和平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的国际贸易中,没有实施反倾销措施的成员往往成为反倾销措施的主要制裁对象。中印两国向对方提起反倾销调查案件的数量正好体现了这种局面;目前,中印两国均已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之一。所不同的是,中国不仅是遭世界各国反倾销最多的国家,而且也是遭印度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虽然,中印两国都比照《1994年反倾销协议》制订了各自的反倾销法律法规,但出于两国不同的国情,两国对《1994年反倾销协议》的理解又不甚相同。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反倾销法对本国产业的保护和威慑作用,我们有必要对两国反倾销法作一个深入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中印两国发展市场经济比较研究——学习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一些体会王德华近几年来,在我国致力改革开放的同时,印度也在奉行市场导向的经济改革,公开提出了“力争成为亚洲新虎”的目标。中印两国都在搞市场经济,到底情况如何,究竟孰优孰劣,令世界各国瞩目...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与印度都是发展中国家 ,都是亚洲的文明古国与大国。世界经济在进入 2 1世纪后呈现出全球化、一体化的特征。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 ,研究亚洲两个大国的股票市场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印的证券市场作分析与比较。 1 中印证券市场的发展历史与规模。 2 中印证券市场在经济中发挥的作用。 3 两国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一、中印证券市场的发展历史与规模中国自 1 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 ,经济出现了快速的发展。 1 979~ 1 999年间 ,经济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 9 7% ,比同期世界经济的平均水…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中印关系不断深入发展,两国在旅游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呈全面展之势。本文阐述了发展中印旅游交往在促进两国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所起的作用,同时分析了发展两国旅游交往的有利条件和现存问题。  相似文献   

20.
谭中 《南亚研究季刊》2011,(1):89-95,114
现代印度的中国研究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918年至1962年期间,印度对中国的研究多从文化、睦邻的角度进行。1962年至今,由于中印边境战争,印度政府与民间对中国有所敌意,但其研究却超越了"地缘政治范式"规律而折射出中印两大文明长期文化交流的历史,体现了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所说的印度永远不和中国为敌的宽宏态度。未来,当今从事中国研究的印度学者越来越多是1962年以后出生的、懂中文、熟悉中国情况、参加到与中国学者交流行列的年轻人,他们在中印两国在全球舞台上如日方升的大环境下正在策划印度的中国研究如何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