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东亚共同体"愿景的虚幻性析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广为流行的“东亚共同体”构想,包括东亚展望小组、日本和马来西亚分别提出的方案,总体上拥有五大共同的主题,即“东亚共同体”应是“开放的”、“民主的”、“经济驱动的”、“东盟主导的”和“权力平衡的”区域共同体。但这些主题在因果逻辑上有着许多致命的缺陷,从而导致这些构想本质上成为一种具有误导性的“虚幻愿景”。  相似文献   

2.
3.
吴成 《西亚非洲》2006,3(3):11-15
面对全球化和九一一事件带来的国际局势新变化,伊朗学者作出了积极反应。他们认为,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有更多新因素参与到了国际政治中,这些新因素要求新的国际政治游戏规则取代传统规则。伊朗除加强本国综合国力外,还应在国际事务中加强与大国,尤其是与中国和印度的合作;多边合作中的国际政治游戏规则是保证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的基础。伊朗核问题是伊朗外交理论的实践。伊朗的核政策是伊朗的理性选择。伊朗希望借核问题达到结束美国单边主义,由主要国家参与建立多边合作机制,并在此机制下实现伊朗安全与世界和平稳定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赵伯乐 《东南亚》2009,(1):24-29
全球核不扩散面临着困境,国际社会在目标上的不确定性和体制上的低效性是当今世界核不扩散面临的难题,而各国利益的不一致是其根本原因,它也使这一国际行动的未来充满变数。美国与印度在核关系上的变化以及近年来热议的核合作,也无法回避这些难题。  相似文献   

5.
6.
赵恒 《西亚非洲》2004,(4):49-52
南非是战后世界上惟一自愿销毁自己核武器的国家 ,其政策是世界核发展史上极具特色的个案。南非政府基于对自身安全问题的考虑 ,促使它走上发展核武器的道路 ,而随着国内外局势即将发生剧变时 ,对将会出现的黑人占主导的政权和白人极端种族隔离分子可能掌握核武器的担忧 ,则使它做出了拆除现存核武器的选择。南非的举动既是对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贡献 ,也给当今国际社会解决核争端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 :要用和平协商的办法解决导致核扩散的政治和军事威胁问题 ,从而消除促使一些国家或明或暗发展核武器的意愿 ,实现防止核武器扩散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8.
王南 《亚非纵横》2011,(6):28-32
11月8日,备受世人关注的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公布了关于伊朗核问题的报告,并首次指出伊朗可能正在进行秘密核武器实验。尽管报告内容似乎“印证”了以色列、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此前对伊朗的指责,但是,目前这些国家对于报告的反应大都比较谨慎,与此前咄咄逼人的态势相比,声调明显有所降低,那么,导致伊朗核问题的原因何在?伊朗核问题为何会走到今天这般地步?以色列、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为什么与伊朗如此纠结,特别是与伊朗核计划过不去?本文将就这些问题做一分析,力求还原事情真相。  相似文献   

9.
8月29日,北京六方会谈在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下平稳结束,中国、美国、朝鲜、韩国、日本、俄罗斯六国在半岛无核化的大方向上取得共识,美朝之间虽在解决核问题的方式上对立犹存,但均能保持相对克制的建设性姿态。这不仅使继续六边框架成为可能,也为朝鲜核问题软着陆提供了一个良好开端。 首先,美国开始探索和平解决的途径。自去年10月朝核问题升温以来,美对朝采取无条件放弃开  相似文献   

10.
11.
This article explores a scenario of extended nuclear opacity in the Middle East that would comprise two undeclared nuclear powers: Iran and Israel. We argue that this regional spread of nuclear opacity would act as a major driver of instability in terms of conflict prevention and non- proliferation efforts. In both cases, it would demand a profound reevaluation of security policies conducted by Western countries and their allies in the region. Extended nuclear opacity in the Middle East would mean no communication channels, and no declaratory policies. It would entail no information on security perceptions, doctrines, capabilities, or targeting policies. This scenario of nuclear opacity is worth exploring as it brings new light to several critical issues in security studies. In particular it re-emphasizes a feature sometimes considered too casually which is that deterrence, if it ever is working, is not a natural state. It is socially situated and needs solid prerequisites, among them a certain level of transparency and communication. It also offers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logic of “nuclear hedging” and it revives the question of security guarantees from external powers as relevant means to balance threats.  相似文献   

12.
在西方国际政治学界 ,自 2 0世纪 70年代后期以来 ,有关学习理论及其在外交上的应用 ,一直是热门话题之一。约瑟夫·奈提出的核学习概念即是学习理论的重要成果之一。本文借助他对核学习的论述 ,来考察印巴之间的核学习及其对印巴核威慑稳定性的作用。文章认为 ,印巴之间所经历的六年多时间的核学习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印巴之间核威慑的稳定性。但是 ,印巴核学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而随着核学习进程的不断深入 ,印巴之间的核威慑关系将会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13.
Does an upsurge in nationalism make interstate conflict more likely? This article gives evidence to suggest that spikes in nationalism do have a direct impact on the likelihood of disputes between states. In it, I use national days or anniversaries as occasions that increase the salience of a national identity and its historical wars. I show that in the two months following national days, conflict is markedly higher than would be expected—almost 30 percent more likely than the rest of the year—and particularly likely for states who initiate conflict or who have revisionist intentions. I demonstrate further how nationalist sentiment can increase international tensions with a case study of national anniversaries in China and Japan. Together, this evidence suggests that the increase in nationalism around national days provides both risks and opportunities to regimes and shapes when they choose conflict over cooperation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相似文献   

14.
核原则是实施核战略的理论基础。系统阐述印度核原则的文件是1999年印度国家安全委员会公开发布的《核原则草案》,其中包含了印度核战略的两大核心原则,即“不首先使用”和“可信的、最低限度的威慑”原则。本文着重分析了其动因,并对此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15.
苏联对核武器的作用、核战争是否是政治的继续等问题的认识,经历了辩证发展的过程。对这些问题的认识,直接影响了苏联核政策的制定。苏联的核政策与美国的核政策具有很大的关联性,表现出几个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苏联最初坚持美国应率先进行核裁军。美国的核垄断被打破后,苏联在努力发展核武器的同时,开始与美国合作致力于限制他国发展核武器;随着对美核均势的形成,在限制他国发展核武器的同时,苏联开始实施与美国进行相互限制的核政策;冷战末期,由于自身实力的衰落,苏联努力争取与美国共同削减核武器。苏联核政策的主要结果,是使国际核不扩散机制随着苏联核政策的变化而不断演变。历史表明,反对霸权主义,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这一新安全观为指导处理与他国关系,才是各国防核扩散的理想途径。  相似文献   

16.
17.
蒋真 《西亚非洲》2007,13(1):5-10
保守派总统内贾德上任后,伊朗政府为应对危机采取了核强硬政策,其内容包括参与谈判,但在维护核权利上毫不妥协;在中东和大国间展开“魅力外交”,争取外交得分;加强动员与演练,增强对美国的报复能力。现政府的核强硬政策继承了前任维护核权利的坚定立场,同时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伊朗的核强硬政策和“魅力外交”在短期内延缓了核危机的加深,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伊朗核强硬立场在国内引起的争论;中东各国对伊朗核发展的担忧,都使伊朗的核强硬政策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