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拉美地区产业结构的国际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三个中心""四个塔级"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拉美地区的位置较为尴尬:产业结构优于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但国际竞争力却落后于后者。拉美地区产业结构的突出特点是"两高两低",即人均国民收入水平高,产业结构发展程度高,国际竞争力低,制造业的国民经济支柱作用低。拉美地区的制造业以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但其劳动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落后于东亚和东南亚地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拉美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试图改造并升级其制造业部门。  相似文献   

2.
作为发展中国家,拉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前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或者说是"外向一内向一外向"三种"钟摆式"的发展模式,因而拉美国家的劳动力就业也呈阶段性的特征.20世纪70年代以来拉美劳动力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就业具有不同的特征: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进口替代工业化对劳动力的吸纳;20世纪80年代,债务危机导致就业恶化;20世纪90年代,新自由主义政策造成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拉美劳动力就业出现的突出问题是:大规模、无序流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造成拉美的"超前"城市化;具有反周期特征的非正规就业成为提供新增就业的主体;经济全面开放带来的贸易增长和就业变化掩盖了国家间和部门间的差异性.拉美国家在就业方面的经验教训对中国就业政策选择的启示是:就业增长在长期内取决于经济发展模式而非增长速度;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之间的矛盾;充分利用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协定的契机认真研究发挥中国比较优势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拉美国家的收入分配为什么如此不公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拉美是世界上收入分配最不公平的地区。具体表现在基尼系数上,拉美的基尼系数是世界上最高的:拉美国家的基尼系数虽然在70年代显著下降,但80年代又开始上升,90年代的下降幅度不大。笔者认为,拉美国家收入分配严重不公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大地产制,其土改并未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的收入分配结构;自然禀赋和地理位置与收入分配密切相关。笔者同时认为,导致收入分配不公的其他原因包括:拉美国家的工业化模式具有自然资源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特点,城乡差别难以缩小,税收制度不合理,宏观经济不稳定,金融市场不健全,受教育的机会不均。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收入分配不公一直是困扰一些拉美国家的重要问题.由收入分配不公引起的政治分化和社会矛盾激化,成为影响拉美地区社会和谐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拉美地区如此严重的收入分配不公问题由来已久.在导致收入分配不公的诸多制度因素中,最根本的因素当属生产要素占有制度.拉美地区收入分配不公问题的最初产生,即与该地区历史上由大地产制造成的土地占有高度不平等存在密切关系.对生产要素占有的不平等决定了不同阶层政治地位的差异.拉美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对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和地区间的分布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也是导致如今拉美收入分配不公问题的重要原因.集聚性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确使主要拉美国家的经济得到较快增长,但地区间和城乡间的发展失衡却明显加剧.第一,工业集聚在形成现代化都市的同时,农村地区却被进一步边缘化.第二,即使在城市.工业化和城市化也同样带来严重的收入分配不公问题.第三,没有收入再分配的工业化.在经历80年代"失去的lO年"之后.尚未摆脱债务危机阴影的拉美国家开始进入全面的新自由主义改革时期,由此也引起了新的收入分配不公问题.新自由主义改革带有强烈的反民族主义、反民众主义倾向.继大地产制之后,新自由主义改革开始了拉美历史上第二次对生产要素的大规模重新分配.新自由主义改革不仅改变了生产要素的分配,也彻底改变了经济的运行方式.经济运行方式的改变不可避免地对与收入分配密切相关的就业、税收、公共服务、社会保障、资产价格等产生影响.新自由主义改革使拉美国家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更加严重.中国与拉美国家都处于深刻全面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变革之中,尽管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同.但中国和拉美国家在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的客观因素并无差异,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中国可从拉美国家在处理收入分配问题的教训中得到一些启示:一是必须高度重视生产要素占有的公平;二是发展和改革模式至关重要;三是政府必须干预收入分配.  相似文献   

5.
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资源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不仅对拉美地区、而且对西半球乃至全球环境质量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意义。早在殖民主义统治时期,拉美地区的资源环境就遭到了破坏;在工业化时期,拉美地区资源环境状况加速恶化;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拉美地区高速发展的工业化时期基本结束,但由于全球化以及拉美地区缺乏对自然资源的有效管理,其资源环境问题仍在不断恶化。目前,拉美国家必须尽早实施地区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使资源环境不断恶化的局面得以缓解。  相似文献   

6.
拉丁美洲经济前景预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991~ 1999年 ,拉美经济年均增长 3 .2 % ,人均产值年均增长 1.5 % ,依然是在较低的水平上徘徊。拉美经济 90年代运行的突出特点是两起两落 ,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从拉美地区经济 90年代的运行情况和当前存在的问题来看 ,对今后一段时间拉美经济前景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有 :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政策取向 ;经济周期的变动 ;国际环境的变化 ;拉美国家间的不平衡发展 ;在预测整个拉美地区的经济前景时 ,对于拉美国家间的不平衡发展这个因素始终不能忽略。基于上述几方面的因素 ,估计在下个 10年中 ,会有更多的拉美国家达到 6%的年增长率 ,整个地区的平均增长率将高于 90年代 ,很可能是在 4%至 5 %之间。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陷入经济危机,出现"技术性"失业增加与经济增长并行的情况。同时,拉美地区的就业结构呈第三产业化和非正规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开始大规模进入拉美的职业培训市场,从而推动了拉美职业培训体系的私有化进程。在这一进程中,拉美国家采取了不同的职业培训私有化措施:巴西、阿根廷和一些中美洲国家在私有化初期实行职业培训的分权化改革;智利等国推行分权化和私有化并行的改革。拉美国家鼓励企业内部培训,允许企业参与制定职业培训政策、课程设置和教师培训;制定终身学习和培训政策,促进培训的私人化发展。在实施私有化改革后,拉美的职业培训体系呈现出培训资金多元化、职业培训高等教育化、培训与就业挂钩、培训体系形成新的多科或多价培训模式等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8.
良好的投资环境是吸引外国资本的重要因素,对投资环境的评估是研究FDI流入并取得预期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代表国际组织观点的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的评估方法、代表美式方法的科尔尼公司(A.T.Kearney)的评估方法和代表欧式方法的英国经济学家情报部(EIU)的商业环境评估方法对拉美地区主要国家投资环境的评估结果,将对流入拉美的FDI流量产生重要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拉美地区的投资环境不断改善,虽然与欧美、东亚相比不是投资的最佳场所,但是对于FDI仍有较大的吸引力;在拉美国家内部,各国吸收FDI的情况有较大差异,巴西、墨西哥等地区大国吸引FDI的水平要远远高于其他拉美国家。  相似文献   

9.
拉美社会主义思想和运动:基本特征与主要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思想在拉美地区源远流长,是拉美的基本政治思潮之一.拉美地区的社会主义思潮多种多样,但从总体上说,主张非资本主义和非共产主义的"中间立场"或"中间道路"的民族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一直占据主流地位.最近几年,拉美的社会主义思想又有新发展,出现了所谓"21世纪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理论,一些拉美国家的执政者提出社会主义口号,号召在本国进行所谓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拉美社会主义的发展又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和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90年代的拉美经济:增长与动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90 年代拉美经济在长期衰退后恢复增长, 但增长速度并不高, 远远没有恢复到债务危机爆发前的水平; 经济增长势头先后两次被打断, 整个拉美地区经济在90 年代末再度陷入衰退。拉美国家的经济改革前后经历了4 个阶段:70 年代中期至1982 年为试验阶段; 1982 年拉美债务危机爆发至1985 年为广泛动员与起步阶段; 80 年代后半期被称为结构调整阶段; 整个90 年代为深化阶段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尝试通过对拉美劳动力市场的考察,分析当前拉美国家性别分层的基本状况和近年来的变化趋势,探讨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和其产生的后果,从而对拉美国家性别不平等的发展状况做出初步判断。研究发现,近年来拉美国家女性在性别分层中的地位有所改善,这既体现在女性职业地位提升,也体现在男女收入差距缩小等方面。这些进步与拉美女性经济自立程度和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各国政府的大力推动不无关系,并对拉美国家社会阶层结构的改善、社会不平等的减轻和女性参政等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不平等依然存在,特别是职业的水平隔离没有减轻。阻碍拉美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更多机会的关键因素已不是人力资本的性别差异,而是性别歧视和传统的劳动性别分工。这导致性别仍然是重要的社会分层机制,也是造成社会分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拉美现象"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美现象”命题是拉美地区发展问题的集中表达,主要指拉美国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失调表现,如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失调、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失调、市场与政府调控之间的失调、开放与保护之间的失调等。同样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当前的人均GDP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拉美国家处于相同的水平。拉美国家在发展道路上的一系列教训,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拉美国家与美国贸易关系发展过程中,先后遭遇美方两波经济单边主义的威胁。其一,随着《1962年贸易扩展法》和《1974年贸易法》的相继出台,20世纪70年代后,尤其是80年代,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方式和手段发生了转变,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观色彩凸显。进入90年代,尤其在推动WTO成立前后,美国开始更多地倚重多边贸易体制,并对拉美的贸易政策做出调整,拉美国家发展模式普遍由"进口替代"转型为"出口导向",美拉双边贸易关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但期间,美国仍采取多边和单边主义并用手法。其二,2017年以来,美国新政府的经济单边主义"复燃"。包括拉美部分国家在内的全球多个国家未能幸免,拉美地区再次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经济制裁、极限施压的"重灾区"。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美国对古巴的经济制裁由20世纪60年代延续至今且力度不断升级。经历美国两次经济单边主义的威胁,拉美国家分别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力主基于规则的多边和双边贸易体制;通过"阻断性"立法应对域外经济制裁;坚持开放的地区主义,并从深度和广度上挖掘和拓展地区内外的经济一体化,从而减少对美国经济尤其是对其贸易的依赖。尽管美拉经济实力严重不对称,拉美国家应对经济单边主义威胁的手段受限,但其中仍不乏有益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拉美军人与政治:一项历史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拉美国家的政治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 ,军人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9世纪前半期 ,军人考迪罗是拉美政治的主宰者 ;1 9世纪 70年代以后 ,随着拉美国家现代化的启动 ,军人职业化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但军人干政现象并未消失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特别是在冷战时期 ,军事学说的变化 ,军队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社会和政治危机 ,促使一些拉美国家在 60年代以后建立了军人政权 ;80年代后 ,拉美实现了军人政权向文人政权的过渡 ,但真正民主的文人—军人关系的建立仍有待于实现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 80年代 ,拉美国家的工业化进程进入了一个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中心的阶段。在这个调整过程中 ,一方面拉美地区的工业化出现了倒退现象 ,另一方面制造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拉美国家逐步形成两种不同的生产专业化模式 :以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为主的模式和以发展出口装配加工工业为主的模式。在这两种模式下 ,拉美地区的制造业已具有外向型的特点 ,劳动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都有所提高 ,本国资本和外资大型企业在制造业中逐步居于主导地位 ,这标志着拉美国家由内向工业化向外向工业化的转变 ;但与此同时 ,拉美国家的制成品出口容易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冲击 ,工业部门仍旧是整个外贸部门的赤字大户。如何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制造业结构 ,依然是拉美国家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中拉通过国际产能合作共同推动拉美通信基础设施发展的动因、进展及问题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发展通信产业有助于推动拉美国家实现经济转型和社会公平。近年来,拉美通信产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存在着电信业务普及率低、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通信基础设施薄弱成为制约拉美通信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拉美地区必须在通信基础设施领域进行持续的高强度投资。中国和拉美国家在通信产业领域有着很强的互补性。拉美地区有着发展通信基础设施的强烈愿望,而中国通信产业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为中拉通信产能合作提供了切入点和抓手,产能合作也有利于拉美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获得必要的设备供应、技术支撑和资金支持。中拉正在通信行业全产业链上展开深入合作,双方的合作模式也日趋多样化,中资金融机构为拉美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融资支持。但双方的合作也存在着融资方式比较单一,资金来源不够多元化等问题,文章对此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进入80年代,拉美地区即陷入“经济增长不足”的危机。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许多拉美国家先后进行了经济调整,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海湾危机的冲击使拉美国家在经济增长方面取得的有限成果几乎损失殆尽。一、海湾危机使拉美经济进一步恶化长达半年之久的海湾危机,沉重打击了拉美经济,使拉美经济进一步恶化。首先,海湾危机给拉美石油进口国带来新的困难,拉美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巴西受害最  相似文献   

18.
美国在拉美地区拥有重要的安全、经济和政治利益。冷战期间,为了限制苏联影响在该地区的扩大,美国不断采用经济援助、政权颠覆、军事征服等"楔子战略",试图阻止拉美国家与苏联接近甚至结盟,谋求联盟预阻目标或分化、削弱苏联在拉美已经形成的联盟关系。由于美国视拉美为"后院",对其战略价值定位较高,加之美国的战略资源投入较多、战略阻力较小,美国在拉美地区针对苏联势力扩张的楔子战略基本取得成效。同时,美国楔子战略的运用也严重地干涉了一些拉美国家的内政,增加了美国与拉美国家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9.
苏联自成立至二战爆发这段时间里,与拉美国家的政治关系和外交关系发展缓慢,只是依托共产国际才对拉关地区的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一定的影响力。二战爆发后,苏拉关系发展迅速。二战结束后,大多数拉美国家与苏联建立了政治关系和外交关系。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在全球战略的指导下,通过发展国家间关系和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苏联介入拉美地区事务。但受制于美国的冷战政策及为了压制本国共产主义势力的上升,20世纪50年代末大多数拉美国家相继与苏联断绝了外交关系,六七十年代苏拉关系才逐步得到恢复。在拉美地区,苏联以古巴和尼加拉瓜为依托,积极介入拉美地区事务。苏拉关系发展的历史脉络表明,苏联对拉美的政策是不成功的,其全球战略也缺乏牢固根基。苏联错失了在拉美地区提高影响力的良机,试图以经济手段维系与拉美国家的政治关系和外交关系的外交政策使苏联背负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在古巴进行军事冒险活动也未能取得成功。苏联介入拉美地区事务的经验与教训表明,经济利益是维系苏拉关系稳定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20.
论拉美国家的发展模式转型与发展困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拉美国家独立后主要经历了初级产品出口、进口替代工业化、20世纪80年代的债务危机和90年代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四个发展阶段。进口替代工业化时期,拉美的经济发展成绩显著,但是债务危机的爆发推动了拉美国家从进口替代的内向型发展模式向外向型发展模式转换。虽然90年代的经济改革使拉美经济实现了恢复性增长,但是面对全球化的冲击,拉美经济依然显得脆弱。拉美国家不断调整发展路径,对制度选择进行“校准”,但仍没有摆脱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