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俄罗斯的"中国威胁论"有其历史和现实原因,它是反华、侵华的历史残余,同时又有着较深厚的现实土壤,其内容比西方的"中国威胁论"更为广泛和具体。我们在制定对外政策时,应当对俄罗斯的"中国威胁论"给予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政治文明与中国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存刚 《国际观察》2004,4(3):34-41
本文在对政治文明与外交的关系进行逻辑分析的基础上 ,比较系统地回顾了 1 94 9年以来中国政治文明与外交的关系 ,概括了这一关系的基本特点 ,并对中国政府在未来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建设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中国与阿尔巴尼亚建交65年来,两国关系大起大落,几经波折。在中阿关系跌宕起伏的过程中,意识形态始终是影响中阿关系走势的主因。中阿关系给我们的经验教训是:应客观看待对阿政策和援助;不应以意识形态划线决定外交政策;对外援助要量力而行。中国应充分发挥传统友谊在推动中阿关系和"走出去"战略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尹锡南 《东南亚》2015,(1):73-79,109,110
近代以来,印度人的中国观发生了多次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印关系曲折发展的历史真实。1959年前后,印度人的中国观开始发生第一次转变,近年来又开始发生第二次转变。印度人的中国观,主色调从近代的朦胧与美好发展到现在的多元认知,变化是显著的。印度人中国观的变化,对中印关系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面对当前中印之间存在的"信任赤字"或"认知失衡"等严峻问题,双方应以加强人文交流、学术合作等方式,消除相互认知中的各种误区,培育新型的中印大国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中国G20领导力的现状、发展、成因,并对杭州峰会进行了展望。中国谨慎、逐渐积聚的G20领导力的形成,经历了危机应对、危机防范和全球领航三个阶段。整个过程中,中国从制度、政策、物质三方面发挥作用,提高了其在G20中的地位。本文从六个维度评估了中国在G20中的表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G20领导力形成的六大内部和外部原因。从对杭州峰会成果的展望中可以预期,中国将在此次峰会中发挥更高层次的G20领导力。  相似文献   

6.
7.
作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的新兴大国,中国外交日益呈现更加积极主动、全面平衡、开放包容、务实灵活的特征.中国外交的调整,顺应了世界大变化、中国大发展的形势需要,有助于抓住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化解各种风险和挑战,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梦”的实现.基于世情、国情的总体形势及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中国外交将保持延续性.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中国崛起的速度加快,印度日益重视观察和研究中国经济发展。印度学界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中印经贸合作等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分歧,但总体而言趋向理性和客观。  相似文献   

9.
国际关系理论建设的本国意识,有一个局部发育、整体性自觉(强化)、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发展过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中国意识发展的重要转折期,由发育期进入整体性自觉时期。世纪之交的中国理论大讨论实质上是一场理论系统化的学术努力,产生了多方面的后果,其中一个重要的后果就是"中国学派"概念的提出。从中国意识,到中国理论,再到中国学派,这是一个递进向前的逻辑。将关系性这个概念作为中国学派建构的本位,是建立既符合中国特色又有时代特征的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努力,具有理论上的可能性。在中国学派提出的过程中,出现了较多有影响力的理论假定,其中体系程度较高、参与讨论范围较广、地域性较强的三个理论流派是道义现实主义、共生理论和共治理论。建立和发展中国学派,有必要建设一套相互间密切联系的概念群或概念体系。关系、共生和共治等概念并不是矛盾的,而是相互补充的。未来的中国学派建设,关键要在整合、抽象、国际化和创新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求中国在对外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这既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大趋势,也是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对中国的要求.但若要适应世界与中国的新互动,讲好中国故事,尚须注意掌握好若干平衡,其中四点尤其重要:一是注重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的平衡,在讲述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同时,更要注重当代中国的特点与亮点;二是注重中国主体与世界客体的平衡,坚持以我为主,同时注重中国故事的世界性转化;三是注重中国大故事与小故事的结合,既要讲当代中国的主流故事,也要讲具体的小事,特别是能够以小见大;四是注重中国故事的多样性与主流性的平衡.  相似文献   

11.
12.
在中国崛起成为全球大国的同时,中国民间外交也进入了新时代。民间外交从人民外交而来,但已超越人民外交。民间外交与公共外交并存,但有异同。特别应警惕对民间外交概念的"泛化"与"逆化"。中国民间外交具有民间性、开放性、基础性、灵活性、独特的理论性等全新的内涵,同时也临着狭隘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极端主义、恐怖主义等外部挑战。为了推动和完善中国民间外交,中国人应更深入了解和理解世界各国人民心理,拓宽交流对象,重点做国外中产阶级的工作,以及探索建立政府与民间互动的新模式和新机制。  相似文献   

13.
尹锡南 《东南亚》2010,(1):76-80
20世纪以来,印度汉学界对中国文学和历史的研究呈现了如下特点,在文学研究方面,论文多专著少,重现当代文学轻古代文学等。在历史研究方面,印度学者最初主要围绕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史展开论述。随着时间推移,印度学界开始撰写通史或断代史性质的中国历史著作,他们对于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对于中国当代热点问题也进行追踪研究。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侧重于揭露帝国主义和超级大国的侵略政策一重点转到为实现现代化争取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一全面融入国际社会,为实现“和谐世界”目标而努力。总结新中国60年来国际关系和外交理论研究的经验教训,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与西方国际关系和外交理论的优秀成果,建立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范式,是时代赋予的使命。  相似文献   

15.
对于建设和谐世界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倡导建设和谐世界,是建设中国和谐社会主张的必然延伸和必要前提,是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集中体现,也是对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发扬光大。它符合中国共产党人理想的社会模式,顺应了世界谋和平、求发展的大潮流。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外交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并确立了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导新形势下的中国外交提供了理论和思想武器,为推动国际体系变革完善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强烈的问题意识与变革方向、时势与动态体系的整体把握、智慧与外交实践的相辅相成、底线思维与综合国力的保障、人文主义与天下情怀的观照等五大方面,精准发力,积极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与实践,成功激活了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也为全球国际关系理论贡献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国际舆论对中国和平崛起的认知中出现了中国"过度自信说"、中国"和平崛起说"和中国和平崛起"不确定论"三种观点。不同认知背后反映出权力政治、国内政治和利益攸关方三种不同的观察视角和解释逻辑。要"读懂中国",国际社会应在多维度的统一中认知中国,既要从时间维度看今日之中国,也从空间维度看世界之中国,还要从实践维度在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演变中看变化的中国,更要在换位思考中去"理解中国"。  相似文献   

18.
文化软实力研究在中国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与冷战后中国所面临的新局面和新压力相对应,表面上反应寥寥,却暗含着紧张与忧虑。第二阶段自9·11事件后,中国由于历史强盛时期回忆、亚洲金融危机应对成功,以及对"中国威胁论"的警惕,而引发国内对文化软实力研究的新兴趣与广泛探讨。第三阶段则因2007年中共十七大对文化软实力的强调,而使其进入中国主流话语,展现出通俗化与变革性两方面趋向。  相似文献   

19.
冷战结束20多年来,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世界呈现出更加纷繁复杂的新变化。当前国际变局中出现的新兴政治力量崛起、新威胁新挑战增多、新舆论场影响增大的特点,已经并将继续对国际关系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中国与世界相互影响更加深刻的背景下,观察研究当代中国需要秉持客观理性的心态,把握好中国战略走向。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外交仍会面临各种大事、急事和难事,外交服务于国内发展稳定的任务将更加艰巨繁重,因而需要着力统筹好六方面关系,不断开拓外交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卓越成就是,带领中国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历百年艰苦卓绝奋斗实现的伟大创举,其本质特征是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产生并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和发展进程中,是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重大贡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重大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