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0 毫秒
1.
董书民草书     
书法家董书民以草书见长,亦能写一手大气磅礴的榜书。他的书法总体风格是气势丰沛,笔力遒劲,且笔笔有来历,令人观之,常有古意盎然之感。 近年,书民笔耕不辍,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中国艺术报》、《北京晚报》等诸多报刊。他虽非幼承庭训,然自学贯通,人至中年始临池挥毫,一经融汇,遂蔚为壮观。古人论书,尝以品德、襟怀、学识、勤奋等划分,其实并不尽然。先贤论书亦往往玄妙高深,如清人杨守敬《学书迩言·序论》中云:“……谓学书有三要,天分第一,多见次之,多写又次之,此定论也。……而…  相似文献   

2.
《海内与海外》2010,(4):F0003-F0003
丁永康,字江东,江苏淮阴人。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书法专业,1986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现为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保险书画艺术研究会主席。其书法高雅轻灵,飘逸潇洒,于舒卷自如中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  相似文献   

3.
醉书与醉画     
正"酒为翰墨胆,力可夺三军"。这是清代唐晏《饮酒》诗中的两句,巧妙地点出了酒与书画间的微妙关系。纵观古今著名书画者,大多喜爱杯中物。而酒在某些人的艺术生涯中确实起着至关重要作用。有些人甚至到了无酒不能书,无酒不能画的程度。唐代著名书法家张旭(字伯髙)就是典型的善书而又嗜酒者。他的草书逸势奇状,连绵回绕,有"草圣"之誉,与李白诗歌,裴旻舞剑并誉为当时"三绝"。张旭作书离不开酒,常常醉后狂叫奔走而书,而且落笔如神,被人称作"张  相似文献   

4.
如果有人把书法与魔术相提并论,书法家会感到愤慨:书法岂能如此掉价、沦落!然而,你又不能不感到书法与魔术有一点确是相同的,即其神奇莫测的特点。人们都想弄清楚,历史上那些神妙的书法是如何产生的?习书者都有探究蕴含书法之中“魔术”——笔法的欲望。  相似文献   

5.
李鸿征书法     
《海内与海外》2005,(5):78-78
李鸿征,1948年生于山东,满族。秉性好学,气质儒雅。所学专业为理工科,一直在企业、科研单位、政府管理部门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但伴随他一生的爱好,则是书法篆刻艺术。他自幼即与笔墨为友,遍临名帖古碑,涉猎甚广。王羲之《十七帖》、《圣教序》、颜真卿《多宝塔》、《东方朔画赞》、智永《千字文》、孙过庭《书谱》、汉隶《石门铭》、《礼器碑》、《张迁碑》及多种魏碑、金文均是他孜孜耕耘、临习不辍的范本。他除了向古人法帖学习之外,还广交同道,向当代名家求教,与书法界同行交流,博采诸家之长,使其艺术造诣日臻成熟。他的作品曾多次入选…  相似文献   

6.
魏传忠先生的《国学墨韵》丛书,展示了一个当代书法家的社会责任和艺术责任的人文情怀。魏传忠先生说:"书法工作者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应自觉承担职责使命,秉持‘传播国学文化,彰显东方墨韵’和‘每个书法家要争做传统文化的传承人’的理念,通过书法艺术形式,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大厦添砖加瓦,奉献力量。"魏传忠出生于山东聊城。聊城是一座千年古城。这里人  相似文献   

7.
狄连仲书法     
郭鸿 《海内与海外》2005,(12):77-77
熟悉狄连仲的人都知道,他不仅是一位毛笔研究制作专家,同时还是颇有造诣的书法家。狄连仲书法早期深受包世臣、康有为的碑学影响。由云峰山石刻入手,遍临魏晋诸版,方笔得其刚健,圆笔得其内敛。复而又上溯秦汉,得石鼓、西峡颂精髓。后拜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为师,在老师的精心传授下,打下了坚实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功。他在每日繁忙的工作之余不废临池,日积月累,不断精进。临习中广涉钟鼎、简牍、摩崖,尤其喜爱一汉魏题记石刻小品,朝夕揣摩,逐步形成自己朴茂俊宕的隶书风格。尤独爱章草,章草有朴实之外形,含蓄之内性,狄连仲也是这样的人格…  相似文献   

8.
遥远的扎西     
小号 《新青年》2005,(7):2-3
西给我的印象太深了,他善良友好,但这根本不是我对他无法忘记的原因。像他一样善良友好的人很多,但像他那样俊美的,我还不曾见过,他的美貌叫我越来越产生了一种感觉,那就是后悔。我见到扎西是2003年8月,从拉萨去那曲看赛马节。车上有几个官样的人要把座位调到一起坐,我就主动为他们行了方便,我一个人出门,帮人换座这样的事不知做过多少次了。当我坐稳当后,无意间发现身旁的小伙子好像长得很好,听说那曲正举办赛马节,且这个英俊的小伙子和他的同伴就是去看赛马的,我就决定先不去那木错,补足了车票钱,跟他们去那曲。我小心而大胆地偷看身旁的…  相似文献   

9.
2013年新春之际,我拜访了中国国画院艺术创作专家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五体书法研究会副会长,行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书法美术家协会理事陈浩钧先生。书法界有句行话叫"字如其人"而陈老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他的为人正如他的书法中显出的工稳凝重,圆润浑厚的风格。体现了苏州人勤劳、忠厚、诚笃、朴素的品质。陈老今年82岁,可看上去他精神矍铄,我脱口说:"您的身体这么好,这一定是和长期挥  相似文献   

10.
名人轶事     
《贾诚隽翰墨文集》,陈惠敏、贾愈青编。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该集收录已故书法家、书法教育家和理论家贾诚隽先生的书法精品、资料照片、部分书《贾诚隽翰墨文集》  相似文献   

11.
海内外短波     
《海内与海外》2006,(2):62-62
《中小学生书法入门》书法家张虎所著《中小学生书法入门》近日由同心出版社出版,由学书法从楷书入手,及工具、要领、笔法、结构、布势,直到起源及各体书法的介绍,对去年已陆续开设书法课的广大中小学生来说,是一部非常通俗易懂的辅助教材,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陶冶情操、素质教育亦有裨益。定价19.80元。力生洪华迎春百扇展书法家李力生、画家张洪华联袂于北京八大处希望公园海文阁举行“力生洪华迎春百扇展”,共展出二人书画扇面百余幅,颇受观者欢迎。该书由李乔主编,同心出版社出版,周汝昌先生为序,收录冯其庸、舒乙、邓云乡、厉以宁、…  相似文献   

12.
彭俐 《海内与海外》2012,(12):42-44
1987年,他荣耀地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青少年书法比赛第一名。连续在各种书法大赛中获奖,使得中学生郭宝庆的名声在外。他经常受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信函,其中多是一些不情之请——或请他交两三块钱参加某个书法大赛,或请他交三四十块钱加入某个书法家协会,或请你交个大数的钱好出书……你即使不回信,也不答应其请求,人家也有可能寄一份会员证之类给你,并  相似文献   

13.
无事忙杂记     
近日中国文学馆要办个展览,专门展出作家朋友之间互赠的书画作品。在下既不会书不懂画。没给人写过字画过画,也从不向人求书画。书法名家,一字值千金(听说贤亮的字就到了这个份儿),怎好张口白讨?有次和贾平凹同时在一朋友家闲聊。那位朋友早有准备。铺开纸请平凹写字。平凹为那  相似文献   

14.
日本的书道     
日本的书道日本书法叫书道,其解释是道为理之母,理为法之母,道比法更高一个层次。日本书法也有悠悠的历史,与中国书法交流源远流长。日本早在17世纪就有刻碑,很近似汉碑,特别进入规模吸收汉文化的"奈良"时代,中国僧人鉴真东渡(754年),他带去了"二王"的...  相似文献   

15.
王金笛,其父是首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曾任辽宁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书法家、辽宁省原副省长王塑骋,从小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的熏陶,在其父写字时,他在旁拽纸研墨,五岁开始描红,之后临颜、柳字帖,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了书法练习。即使在随其母亲走“五七”道路期间,也是不间断地练字临帖。既是受其父的影响,也是个人的喜好,随后主要是学写黄庭坚书法为主,临摹黄庭坚《苏轼寒食诗跋》、《松风阁》、《砥柱铭》、《花气熏人帖》、《经伏波神祠》、  相似文献   

16.
年方50的陈培元,笔工刀耕的"墨刻"岁月就有四十五个春秋了。与一般的书法家和画家不一样的是,他在宣纸上写毛笔字的时光与在石头上刻字的时光是同龄的,他的书法和篆刻的成长过程也与他生命成长的过程也与时俱增。人到中年的他,不负年华。艺术的果园,有了花香鸟语的春光。"墨刻"半生的陈培元,蒙其家学福荫,一生得益。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关于发展问题的争论很大程度上都围绕人们是看重物质资源还是看重社会关系而展开,二者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当一个人或组织寻求帮助他人的时候,这些争论就特别明显。比如,有人将食品转移斥责为施惠,也有人赞扬它是社会保护,这要看和食品转移相伴随的社会和象征性妥协而定。  相似文献   

18.
书案上摆着一册《李敏善与书法》,每每望及,作为晚辈的我都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感动于敏善先生的勤勉。这些年,我们过一段时间总是要碰碰面,通通电话的,闲的时候勤些,忙的时候疏些。话题往往就谈到他的书法,他的文章,以及相关的一个什么计划。给我的感觉是,不经意间就把话题扯到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书法由技入道的问题至少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解决了,之所以依然成为今天书法界的热门话题,是因为那场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我以为,既已入道,断裂后反思的结果应当是:守道!我读朱守道先生的作品,一直在品读其中的味道。当我下笔欲为朱守道书法艺术写点什么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守道。纵观他的书法创作历程,其艺术成果告诉我们,他30多年来一直都在践行、诠释"守道"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一位画家到西双版纳的丛林里写生时,面前突然窜出一只华南虎。当时,老虎与他相距只有1米,以至于老虎有几根胡须他都能数得出来。那一刻,画家屏住呼吸,就那样与老虎对视着,他以为自己注定要成为老虎的美餐了,但令他想不到的是,老虎看了他一会儿,竟然掉头走开了,画家虎口余生。凭着真切的记忆,他立刻把那只老虎摹画下来。回到住地后,他把这段惊险经历告诉了寨子里的人。当一位老猎人看了他画的那只老虎后,告诉他说“:你碰到的是一只吃饱的老虎。老虎虽然凶猛,但它们遵循一个规则:只要吃饱了肚子,它就不会去伤害其他的动物。”老猎人告诉画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