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领地制度和君主专制是俄国政府推行农奴制和强制贵族服役的前提。在西方外力的冲击下,18世纪沙皇政府人为主导的悖论性改革,不仅造成了农民和贵族的分裂,而且激化了贵族等级内部的矛盾,最终诱发了18世纪中后期贵族军官提前退役的浪潮。社会出身、财产资格成为下层贵族军官退役的根本原因,矛盾心理导致中上层贵族军官的退役;退役军官多于文官,且退役军官的年龄日趋年轻化,退役军官转业受到限制,造成一些人流离失所。  相似文献   

2.
面对来自极端伊斯兰教分子和政府两方面的宣传,巴基斯坦的女权主义者和小说家德赫米娜·杜拉妮预感到在巴基斯坦伊斯兰教原旨主义势力的增长。她认为,某些穆斯林领导者歪曲了伊斯兰教,将它从一种鼓励思考和辩论的宗教变成了令人畏惧的“中世纪迷信”,成为一套封建性行为准则,在这个准则下,妇女被置于低下的社会地位。杜拉妮最近发表的长篇小说《亵渎》是作家对这一主题深入研究的表现。在这篇小说中,杜拉妮对世袭的宗教领导阶级皮尔(Pirs)贵族阶层完全支配巴基斯坦人生活这个事实持一种不同寻常的看法。她警告人们说:“巴基斯…  相似文献   

3.
从国家社会转型的视角,同时采用体系、国家和国内社会三层次结合的结构分析框架 对战后日本发展历史进行透视,可以发现,20 世纪60 年代末70 年代初完成经济赶超成为世界第 二经济大国后,未能从经济赶超式的“发展主义国家”向成熟的制度型“三方制- 福利国家”转型,乃 是导致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日本长期萧条的根源。在20 世纪60 年代末70 年代这一历史的十字 路口,日本国家社会转型的延误或者说失败最终换来的是其后巨大的社会代价。因此,日本并不成 功的国家社会转型对中国具有重要的警示性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后锡安主义是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受到美国和欧洲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 ,在以色列兴起的一种思潮。它是从锡安主义 ①(Zionism)发展而来的。后锡安主义概念出现于 2 0世纪 90年代早期 ,其成员是一些左翼的具有反思精神的知识分子 ,他们经常被称为“批判社会学家”、“新历史学家”、“后现代主义者”和“修正主义者等” ,主要属于“后‘六·五’战争的一代”。② 按照后锡安主义者自己的说法 ,后锡安主义的实质就是反锡安主义。其思想根源可以追溯到 19世纪末锡安主义兴起时的其左派的思想和实践 ,以及一些犹太学者对巴以问题的认识和后现代…  相似文献   

5.
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团主义理论的兴起为比较政治学领域带来了革命性变化,但社团主义理论的发展很快走上了不同的道路:采纳了新制度主义基本理念的学者们主要关注发达国家中的利益协调和政策制定,发展了社会社团主义理论;受“国家的回归”运动影响的学者们则关注欠发达国家里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发展了国家社团主义理论.本文比较了社会社团主义理论与国家社团主义理论的区别,并进而分析了国家社团主义理论对于拉丁美洲国家的影响.最后,本文提出了未来社团主义理论的两个研究方向,一是社团主义的制度安排如何影响权力关系,二是如何综合路径依赖和关键节点的理论来解释国家社团主义在拉丁美洲世界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1997年5月,英国工党领袖、新首相布莱尔提出了被称为“第三条道路”的“布莱尔主义”,在英国进行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第三条道路”,是一种适应科技、经济、社会、阶级和生存环境等各方面全球性变化的“中间偏左”的社会民主主义政治哲学或理论。它既有别于...  相似文献   

7.
区域研究的新路径:"新区域主义方法"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先武 《国际观察》2004,20(4):65-73
本文以赫特纳等人提出的关于冷战后新区域主义研究的“新区域主义方法”为对象 ,阐述了该方法以批判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为学术视角、以“区域性”和“区域间性”为理论基石、以“核心—中间—外围”三大区域结构为核心、以“安全、发展和生态可持续性”为价值准则 ,涉及经济、政治 /安全、社会、文化、环境等多纬度内容和全球、区域、国家和次国家等多层次动力的新区域主义及其世界新秩序观 ,并分析了其理论和现实意义及其存在的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8.
"新自由主义"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20世纪80年代起,被学者们称为新自由主义标志的“里根主义”、“撒切尔主义”盛行西方,它们曾是西方主要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西方经济因此暂时摆脱了滞胀局面,保持了较长时期的低速增长。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新自由主义却造成了高财政赤字、高债务、高失业的危险局面,致使90年代初西方国家经济再次严重衰退。  相似文献   

9.
也谈美国多元文化主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滥觞于20世纪70年代的多元文化主义,既是一种社会政治理论,又是一种社会实践行动。它以美国社会日趋多样化为基础,以“宪法民主”、“政治承认”和解构主义等后现代主义思想为武器,要求主流社会给予亚文化群体平等地位并承认他们的文化价值观,使美国成为一个文化价值观多元、各社会群体相互平等的社会。本文以多元文化主义在美国教育界的情况为例,通过对多元文化主义思想理论和主要论点的考察和分析,来揭示它争夺文化价值观话语权力、重新确立美国国民性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0.
乔伊斯·卡洛尔·欧茨的《阔佬》聚焦20 世纪50 年代美国富裕中产阶级居住的城市郊 区, 用夸张讽刺的手法描绘了实利主义的“天堂”中人们对于“自由”的疯狂追求, 深刻地揭示了人 们为这种盲目无度、无理性的追寻所付出的昂贵代价  相似文献   

11.
在缅甸,常见男人头裹素色头巾,这种头巾,缅甸人称为“岗包”。缅甸男子的裹头风俗始于蒲甘时代(公元11世纪至13世纪)。过去,从老百姓到王公贵族都讲究“岗包”的裹法,帝王、大臣和豪门贵族裹头时都露出脑顶,不同的是,帝王裹头时,脑门后留片笔直向上的巾尾,而大臣和豪门子弟裹头时,则留两片笔直向上的巾尾。“岗包”既是装饰品,又是权势的象征。皇家贵族用的“岗包”,一般都镶有金边或织入金线,  相似文献   

12.
俄罗斯汉学家的“老子-智者”套话是在文化误读的基础上产生的;他们塑造的中国君王一智者形象中隐含着俄罗斯人的哲学家-国王理想;他们赞扬孔子的为政方略时隐含着影射当下政治文本的“春秋笔法”;俄罗斯作家们塑造了具有仰慕或超越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向的中国智者形象。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的中国智者形象是一种“社会总体想象物”,它的建构与当时俄罗斯的价值重建、新欧亚主义被激活和俄罗斯缺乏远古精神文化资源有关。  相似文献   

13.
印度尼西亚国家认同的危机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国家认同的含义“认同”是社会研究领域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就是指自我具有从属于某个群体的身份。无论是对具有情感的个人 ,还是作为文化载体的群体来说 ,正是这种对身份的确认(认同)将“我者”与“他者”区别开来。这种认同最初虽然起源于物质主义的因素 ,但在后来不断演化的漫长历史中 ,却是逐渐由观念主义的因素建构出来的。认同分个人认同和集体认同。所谓国家认同 ,通俗地说 ,就是指“一个人确认自己属于哪一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究竟是怎样一个国家的心理活动” ①。所谓“这个国家究竟是怎样一个国家” ,主要指的是“我国”区别于…  相似文献   

14.
论泰国历史上四次僧伽制度的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段立生 《东南亚》2005,(1):58-64
泰国是一个佛教国家,素有“黄袍佛国”之称,全国人口的95%以上信奉佛教,全国共有佛寺32000多所,僧侣30万人。每个成年男子一生中必须出家一次,少则三月,多则数年,上至国王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无人能够蠲免。泰国宪法规定:“泰国国王,必须是佛教徒及佛教的护持者,才可以登基为王。”又在宪法第四章公民的义务中规定:“泰国公民有保卫国家,保护宗教,保卫国王和维护以国王为元首的政治体制的义务。”可见佛教在泰国的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佛教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传入泰国地区,到现在历时二千多年而不衰。佛教在泰国的传播和嬗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从历史角度考察,东南亚区域间主义早于东南亚区域主义,其发展进程中存在着双区域间主义、跨区域主义和半区域间主义3种基本类型。就东南亚本地行为体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看,它经历了从冷战时期“追随”为主、“弱主导”和“弱参与”为辅,到后冷战时期“强主导”为主、“强参与”为辅的重大变化,由此实现了从“依赖”到“自主”乃至“中心”的根本性转变。这一历史演变进程表明,东南亚区域间主义与区域主义是紧密联动的,由此形成可以产生某种结果的互动关系和催生共同制度和集体认同的建构关系。  相似文献   

16.
2005年俄罗斯科学出版社推出了由俄罗斯知名学者、史学博士IO.A.吉洪诺夫研究员著的<17-18世纪俄国贵族领地与农舍:共处和对立>一书.该书解析俄国农奴制建立和巩固时期的农村社会结构,探讨农村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进而考究农村社会矛盾是如何动摇农奴制度的,是一部具有开拓性的史学力作.  相似文献   

17.
缅甸的古代社会最初似乎曾由两个阶级组成,即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前者包括国王、王族和那些称为“萨皮昂”(Sampyan)的与王族有亲属关系的贵族。统治阶级在政治、经济上均享有特殊的权益,他们拥有大量的农田和众多的奴隶,并自然地形成一个联系紧密的社会集团。至于被统治阶级,则是由那些占人口绝大多数被称为“克兰”(Kalan)的下层官员、百姓和奴隶组成,他们的祖先可能是战俘。据缅甸碑文记载,他们是奉献给所谓“三宝”的贡物。其主人死后,便由主人的子孙当作财产继承下来,亦可将他们随意买卖。  相似文献   

18.
在国际舆论中,21世纪以来以色列“反恐战”日渐趋向残酷无情,但从以色列自身的视角来看,以色列的“反恐”实践总体上并未脱离以色列国防军“洁净武装”传统信条的“轨道”。以色列“反恐”规范的创制与以色列的“反恐”实践呈现为一种“齐头并进”、相辅相成的态势。“反恐”实践呼唤“反恐”规范的创制,而“反恐”军事伦理诠释和引导“反恐”实践。外延扩大了“恐怖主义”的定义、模糊化平民和战斗人员的区别、重新阐释了“军事必要性”和保护本国战斗人员生命优先于减少连带损伤、另行解释了动用武力的“适度性”等,这些构成了卡希尔和亚德林提出的以色列“反恐”军事伦理的特征。以色列的“反恐”实践及其军事伦理在国际学术界和国际舆论界都引发了激烈的论争,在国际社会仍然以负面态度为主。但以色列国内社会政治的右倾化和宗教化倾向,却为之提供了强大的内在支持。在“民族”与“民主”之间,以色列的民意“天平”出现了向“民族”的明显偏转。秉持宗教锡安主义立场的宗教势力大举渗入以色列国防军,对以色列国防军的“反恐”军事伦理嬗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研究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问题,提出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东北亚研究体系,找到一种实用性理论。认为经济圈的提法不适合东北亚,应当提高到对国家、民族、阶级以及全球共同利益和社会有机群体的层次来研究。文章提出了“三观系统”聚合与发散复合型思维模式和国际势力理论问题。文章回忆了亚洲主义的过去并分析了当今全息化时代“亚大意识”的内涵。文章归结到“亚太合邦”的观点和远交近结,争而不战,独立自主,面向世界的区域合作的根本法则。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都与斯拉夫主义、大西洋主义以及欧亚主义这三大社会思想有密切的联系。它们不仅影响过去两个世纪俄罗斯社会的发展,对21世纪的社会发展也不可低估。关于俄罗斯社会未来走向,有许多争议和难以预计的问题,也有不少变数,但只要把握三大社会思潮的起伏就可以从一些基本方面把握俄罗斯社会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