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从国家实力、战略意愿、战略部署等方面分析中国主流社会对美国及中美关系的战略认知,指出中美关系在中国国家战略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美国实力的相对衰落刚刚开始,这一进程可能持续数十年,而美国维护惟一超级大国地位的战略意愿依旧强烈。美国全球战略东移使得中美关系成为影响世界格局与未来走向的核心因素。中国强调与美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不对抗,不争霸,致力于通过合作与协调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美国主流思想对中国的认知趋于客观和中国对美国战略判断的变化,中美关系发生了由“安全主导型”向“复合相互依赖型”的战略转变。这是中美关系近些年持续好转的结果,也是未来继续前进的基础。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深化,美国新自由主义正在逐渐主导奥巴马政府的外交观念,使得中美关系面临进一步发展的重大机遇期。由于中美之间尚缺乏令双方满意和国际社会认同的合作平台或机制,两国间也不排除出现风险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美国对中国崛起的认知和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尤其在某些尖端科技领域所取得的瞩目成就,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也日益扩大.作为21世纪国际政治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关系①在最近的几年中也获得了良好的发展.与此同时,美国国内关于中国崛起对当前国际秩序以及对美国"一超"地位的影响有着不同的认知和反应.  相似文献   

4.
气候变化的影响超越它本身所带来的直接环境后果,对美国国家安全提出新挑战。美国官方对这一问题的认知从形成到发展,大体经历了酝酿、萌芽和完善阶段。促成美国对该问题的战略认知与政策实践的原因复杂,涉及国际社会的政治议程、美国国内的科学议程以及国会的影响等因素。当前,美国的安全体系不仅正视气候变化对美国国家安全产生的威胁,而且已经开始制定战略性方针不断将气候变化因素纳入该体系的战略规划和日常实践。在国际层面,美国已经开始谋求与其他国家就气候变化影响国家安全与国际安全的问题达成共识甚至采取行动。本质上,这是美国在全球气候谈判博弈中增加筹码的一个重要抓手,希望以此来影响和主导全球减缓气候变化行动。预计未来美国应对气候变化安全后果的政策走势趋强,将对美国气候政策、对外关系乃至国际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将给中国特别是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关系带来挑战。  相似文献   

5.
自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美国对其的看法经历了三个重大转变:一是从美国官方不重视、美国舆论较少讨论到官方和智库系统性研究和讨论"一带一路";二是从美国不看好"一带一路"的前景到全面警惕其发展;三是从缺乏应对措施到出台和落实系统性的"印太战略"。美国对自身和对中国认知的变化、"一带一路"的快速进展等多重因素促成了这一系列变化。展望未来,围绕"一带一路"中美还将开展长期和复杂的磨合和博弈,这对双方及中美关系均将产生重大而长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关于中美关系的讲话,并不表明美国对华战略有了根本性改变。美国对华战略归根结底还是“接触 遏制”。这是因为,中国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国际影响力的加强,一方面使美国在国际战略和政策层面上对中国有所需求,另一方面又是美国从其一超独霸战略出发所不愿意看到的。  相似文献   

7.
韩国认为,特朗普政府提出的"印太战略"深受日本安倍政府的影响,其主要目的在于拉拢从太平洋到印度洋区域内的国家共同围堵中国。由于这个反华企图,再加上特朗普政府推行"美国优先"政策等,导致该区域内其他国家不愿完全追随美国,所以特朗普任内很难落实"印太战略"。在此认知和判断下,2017年5月上台的文在寅政府开始明确拒绝支持"印太战略"。随着美国白宫、国防部和国务院相关报告的出台,美国推进"印太战略"的意志日益强烈,要求韩国参加"印太战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韩国越来越需要美国协助解决朝核问题和调解韩日矛盾,再加上中韩关系逐渐恢复,所以韩国最终决定用其"新南方政策""对接"美国的"印太战略"。韩国一再强调,此举不是"加入印太战略",而是以东盟为中心,仅围绕经济、治理以及非传统安全领域进行合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文在寅政府的"均衡外交"理念和扮演"桥梁国家"角色的愿望。今后韩国如何进一步回应美国的要求,主要取决于未来韩国政权的性质、拜登政府推动"印太战略"的连续性,以及中美关系的变化等。但无论未来内外形势如何变化,韩国都会认识到中国和中韩关系的重要性,而不会一边倒地完全参与到旨在围堵中国的"印太战略"中去,而是有选择地支持与合作。  相似文献   

8.
领导人的国家安全战略思维界定了本国的核心战略意图,并影响国家安全战略的制定及其实践。领导人的国家安全战略思维、策略手段信念与安全战略动员,能够塑造国家安全战略实践的政治过程。领导人所受结构约束的程度与战略情境的不确定性,是影响其国家安全战略塑造能力的重要因素。拜登对美国国家安全环境持有负向认知,将国家安全威胁来源主要界定为“挑战现状”大国与全球安全议题,并因此力图实现美国在安全、经贸与价值观维度优先的目标,进而倾向于采取低安全议题、价值观外交以及后发制人式与多边合作式的安全战略手段。拜登不仅在战略议程设置和安全团队结构中处于核心位置,而且当前美国面临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也确保其得以高效输出自身的战略理念。通过将拜登对俄罗斯、中国的安全信念与当前美国对外政策进行匹配,可以验证领导人塑造安全战略能力的推论。系统分析拜登总统的安全观,并对理解美国外交政策和安全战略的现状与趋势以及思考中美关系的发展方向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陈积敏 《和平与发展》2015,(3):1-24,110,115,129
随着中国的日益崛起、美国实力的相对耗损及其霸权焦虑的上升,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引发国际社会关注。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正是对这一问题所作出的回应。从当前的时代特征、中美关系的相互依赖性以及两国的国家行为来看,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正逢其时。但同时认知差异、利益冲突与议题分歧,也成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三大挑战。为此,双方需要加强战略沟通、调适各自的心态与行为方式,并在具体合作事项上相互协调,共同推动这一新型关系模式的建立。  相似文献   

10.
自1972年中美关系“破冰”以来,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视阈之内的中美关系经历了1972—1989年、1989—2017年以及2017年之后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制衡、塑造与争胜先后成为美国对华战略的逻辑核心。在第一阶段,美国对华的国家安全战略逻辑是“借重以制衡”,即借助中国来平衡苏联,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一度被美国视为“友好的非盟国”。在持续时间最长的第二阶段,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逻辑是通过“接触以塑造”,希望塑造中国的政治经济模式以及对外行为方式。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一度被美国视为潜在的战略伙伴。在2017年以来的第三阶段,美国试图通过“竞争以制胜”,防止中国的发展超越美国,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视阈内的中国以及中美关系全面转向消极。50年来,中美关系经历过两次转向和重构,目前第二次转向和重构仍在进行中。过去50年,中美关系总是关系到美国全局性国家安全利益的重大问题;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的涉华部分超越党派之争,有着较强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很多议题和提法都长期存在,或者早有伏笔。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涉华议题的内容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丰富;中美关系的合作面和竞争面都有明显增长,但竞争面的比重大幅上升。  相似文献   

11.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meaning and origins of deliberative political conversation, characterized by an openness to political conflict, the absence of conversational dominance, clear and reasonable argument, and mutual comprehension. Adapting McLeod, Scheufele, and Moy's (1999) McLeod, J. M., Scheufele, D. A. and Moy, P. 1999. Community, communication, and participation: The role of mass media and interpersonal discussion in local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16: 315336. [CSA][CROSSREF][Taylor & Francis Online], [Web of Science ®] [Google Scholar] model of democratic engagement, we posit a series of relationships among discussion networks, media use, political cognition,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Using two divergent samples—one consisting of 149 adult literacy students and another comprising 130 public forum participants—we test the model's utility as a predictor of deliberative conversatio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indicates that network characteristics had mixed effects. Print media use and interpersonal discussion tended to enhance deliberative conversation, and television news viewing hindered both the reasonableness of one's arguments and the comprehension of others' views. Taken together,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deliberative quality of public talk has a complex relationship with common predictors of other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behavior.  相似文献   

12.
6月27日至28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和学术交流基金会在北京举办“俄美关系新动向”研讨会。会议由基金会会长、前中国驻美国大使朱启祯主持。前国务院外办副主任和前驻比利时兼驻欧盟大使夏道生、前驻俄罗斯大使李凤林等多位前驻外使节和来自京沪一些著名国际问题研究机构的30名专家、学者与会。大家就俄美关系最新的发展变化及其影响展开热烈讨论,深入地交换了意见和看法。  相似文献   

13.
美国国会就中国PNTR地位的辩论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0年美国国会就中国PNTR地位的辩论范围和内容几乎涉及中美关系中的所有问题,它一方面说明了美国政府和企业界对中美经济关系的重视和维持中美经济战略关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美国国会众多议员对"中国威胁"保持戒备心理的程度.这场辩论折射出了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14.
In the quarter-century since the fall of the Berlin Wall in 1989, the former Soviet Union's disintegration in 1991 and the end of the Cold War,China-U.S. relations have supported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The two countries extensively and intensively have engaged in dialogue, close personnel exchanges, unprecedented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 and bilateral coordination on intemational and regional issues. The bilateral relationship has profound influence over the two countries and the world but, while total confrontation and crisis is not on the horizon, there is no guarantee that their future disagreements will not become serious or intractable. In this past quarter-century, the U.S. has repeatedly used and threatened to use force against China, a sign that military conflict between them, even a local or relatively large-scale war, is not out of the question. The U.S. global strategy has not changed, the basic content and goals of the U.S. strategy towards China have not changed, and the nature of the China-U.S. relationship is yet to be defined.  相似文献   

15.
A number of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scholars in the U.S. have recently suggested that the country rethink its Taiwan policy, arguing that U.S. arms sales to Taiwan need to be reconsidered. However, the mainstream still emphasizes Taiwan’s strategic value to the U.S. and advocates maintaining the current policy on Taiwan.  相似文献   

16.
Aheated debate arose on the nature of China-U. S. relations among scholars inthe two countries. Are the two "strategic partners"? "Competitors"? "Neitherfriends nor enemies"? Or even "Potential enemies"? But largely since 1997, along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framework for "a constructive strategic partnership",the definition seems to has been accepted by the mainstream in the Chinese academ-ic circle. By contrast, Governor George. W. Bush, the Republican presidential  相似文献   

17.
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外关系委员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是美国对政府最有影响力又无明显党派倾向的思想库之一。80多年来,它一直致力于为美国政府提供政策理念和具体策略。秉着“眼光向外”的全球理念,集中体现美国东部财团利益的对外关系委员会在一战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都积极主张和影响美国  相似文献   

18.
China's policy towards the United States is characterized by "multiple systems and multiple voices," but we currently lack a coherent, clear and accurate strategy. As such, Beijing's strategy towards Washington is beset with new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The author raises five questions for discussion.  相似文献   

19.
中美核领域对话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月12日,美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到访中国第二炮兵司令部.二炮领导会见盖茨一行并介绍中国核政策和核战略.盖茨邀二炮领导尽早访美.尽管没有6年前拉姆斯菲尔德首访二炮那样轰动,但此行仍受到美方高度重视.长期以来,美国一直把与我二炮的对话看成是两军交流的重要内容,认为是中国军事透明的具体表现,盖茨本人就是核领域对话的积极推动者.中美核领域对话[1]主要是指双方官员和学者围绕着核政策、核战略、核武器现代化等诸方面进行的交流活动.它从非政府层面延伸到政府层面,历时数载,但到目前为止结果不多.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双方核力量水平相差甚远、双方核战略内涵与处延均有不同所指、两国理论界对核领域对话定义不同以及核对话动机与期盼也不一样,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到核领域对话.  相似文献   

20.
当前俄美关系正处于高度不信任状态.三年来,两国相互进行经济制裁,在宣传上大做文章并彼此相互指控,致使紧张局势不断升级.未来形势难以预测,若俄美关系继续恶化,将威胁整个国际体系的稳定.两国交恶已触及俄美关系的所有问题,包括网络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