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地区主义视角下的中国东亚区域合作外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政治中,东亚新地区主义的发展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外交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当前,东亚区域合作外交正在成为中国外交中一个日益凸显的亮点。在新地区主义理论的视野中,中国提出新安全观,塑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提出并倡导“开放的地区主义”思想,为新地区主义在亚太地区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积极推进“10+3”合作,着力发展“10+1”;积极参与东亚区域合作的制度化建设,支持东盟为推进东亚区域一体化所作的努力;以“10+3”机制为契机,深化中、日、韩三国合作。在未来的东亚区域合作中,中国应在加快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让东盟国家从中切实受益;继续坚定不移地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发挥大国作用;切实按照《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所规定的各项原则处理同有关国家的海上领土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大力发展中、日、韩三国经贸合作,切实推进三国次区域自由贸易区建设;以建设性的合作精神发展中美关系。  相似文献   

2.
东亚区域能源安全与东亚共同体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亚共同体是未来东亚合作和东亚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但目前它尚处于理想和现实之间,短期内无法建成。近年来,东亚大多数国家都面临着能源安全困境,它涉及到东亚国家现实的共同利益问题。区域能源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东亚国家普遍关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能够以区域能源安全合作为切入点,建立东亚能源合作机制或区域能源安全共同体,那么不仅有助于推动东亚共同体构建的进程,还可以为东亚共同体的构建和运行积累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地区一体化的相关理论认为,地区意志和地区行为能力是实现地区一体化的两个必要条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域外因素会通过作用于特定地区的地区意志和地区行为能力影响某一地区的走向。本文通过对东亚经济一体化进行分析,指出在东亚地区自身和美国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东亚各国进行经济一体化建设的地区意志和地区行为能力都相对较弱,东亚地区在一体化建设上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4.
东亚经济一体化和TPP——中日之间的博弈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关权 《东北亚论坛》2012,21(2):3-10
近年来,东亚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合作关系十分紧密,东亚经济一体化有了一个初步的尝试.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各种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的影响,这一过程并不顺利.特别是近期热烈讨论的所谓TPP问题,中日就存在博弈关系,从而影响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通过一个简单的博弈论模型的分析,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日两国要么都加入TPP,要么都不加入,只有一方加入时对另一方不利.因此,中国应该观望东亚经贸关系,伺机而动,同时努力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西田几多郎提出了面向世界的历史课题,即"世界性的世界形成主义"。西田的世界观是以东亚为视角、以日本为中心的世界观,其目的是将"八纮为宇"的"皇道精神"发挥于世界。在日本政府已经确立"大东亚共荣圈"的亚洲战略之后,西田提出"东亚共荣圈"理念,试图从哲学的世界观、文化观角度解读并深化日本政府的"大东亚共荣圈"理论。西田的"东亚共荣圈"中包含浓厚的日本历史特殊性和日本民族优越论的倾向,与军部法西斯的"大东亚共荣圈"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6.
东北亚经济一体化与区域政策性银行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东北亚建立区域政策性银行正在从构想变为现实。随着东北亚经济论坛第十七届年会在天津滨海新区闭幕,大会发表了《天津滨海宣言》,尽快组建东北亚银行成为与会各国代表的共识。东北亚区域国家经济上虽具有互补性,但由于面临利益均衡和制度层面的问题,短期内建立机制性的经济一体化组织难度较大,而东北亚区域政策性银行则对推动机制性经贸合作安排形成和化解区域金融危机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后冷战时代,东北亚“混合型区域主义”的矛盾性、复杂性和流变性要求人们不要以西方的经验来评估和判定东北亚的区域主义,而在逻辑上和事实上呈现出多重张力的东北亚民族主义又使东北亚的安全现实日益严峻。对后冷战时代的东北亚安全观念建构而言,二者之间的张力构成了现实和理论上的双重困境。这种困境也昭示了后冷战时代东北亚安全观念建构所面临的复杂性、紧迫性和脆弱性。突破和超越这种双重困境的关键在于:东北亚各国如何消融国内日益增强的民族主义情绪,东北亚的知识界如何应对西方主导的全球主义意识形态和学术话语霸权的挑战以及东北亚社会如何汲取传统的东亚体系的合理因子,以避免新的帝国观念和帝国体系的出现。  相似文献   

8.
作为主流的国际关系理论,新现实主义也被运用于地区层面,成为很多国内外学者阐释东亚地区主义的主要理论范式之一。在新现实主义者看来,东亚国家对于均势体系或结构的追逐由来已久,无论是东盟的成立,大国平衡战略的实践,还是由于中国崛起而引发的中国威胁论以及中日之间的矛盾和竞争等都彰显了东亚地区结构的不断变动,显示出东亚地区国家间追逐权力平衡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东亚地区产业分工模式的演进及中国的对策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东亚地区以要素禀赋为基础的“雁阵式”产业间分工模式,因失去其所依赖的劳动力禀赋的竞争比较优势,已不能符合东亚的现实发展状况。伴随东亚后发经济体的迅速发展,东亚地区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产业内分工体系逐步形成。为产业内分工发展注入了动力源泉,推动了东亚地区的产业结构梯度由单一模式向复杂化、网络化转变,提供了基本保障条件。在东亚产业分工模式的演进过程中,中国应适时采取对策,以获取分工新格局中的有利地位。  相似文献   

10.
This research note evaluates one of the commonly used measurements for political gender equality: representation of women in parliaments. It demonstrates that caution is called for when interpreting results where this variable is used, because parliamentary representation implies different things in different settings. Societies with more women in parliament tend to have fewer intrastate armed conflicts. We investigate this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with a particular focus on East Asia. This region has seen a shift from extremely intense warfare to low levels of battle deaths at roughly the same time as great strides have been made in the representation of women in parliaments. This research note shows, however, that this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is driven by authoritarian communist regimes promoting gender equality as a part of communist ideology, and these countries’ representative chambers have little influence over politics. Using statistical tests and empirical illustrations from East Asia, the note concludes that the political representation of women is an invalid indicator of political gender equality in East Asia. There is thus a need for nuance in assessing the picture painted in earlier research. In addition, the suggestion that more women in parliament will lead to fewer armed conflicts runs the risk of being forwarded as an oversimplified solution to a complex problem, and we briefly discuss the instrumentalization of gender equality in peace and security studies.  相似文献   

11.
东亚地区存在两个层面的宏观经济相互依存。第一个层面是东亚与美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第二个层面是东亚区域内部经济的相互依存。全球性金融危机充分体现了东亚和美国之间经济相互依存的不对称性,而这种不对称性是不能够长期持续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促使东亚加强区域、国际的经济协调,验证了相互依存理论的合理性。相互依存的东亚需要通过政策的协调解决宏观经济政策的外部性和溢出效应问题,因而东亚地区进行货币合作的可行性较高。  相似文献   

12.
美韩签署FTA是两国对现实背景和贸易环境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尽管美国的遏制意图和韩国的抢占制高点的意图有所不同,但其共同点都是试图使自身在未来的东亚区域合作中占据主动位置,但美韩FTA的久拖不决也使其潜在的影响产生了变数。韩国的这一举动显然是在走一条有别于东亚区域合作既有模式的道路,必然会对原有进程产生影响。它还使中国目前在东亚区域合作中所取得的成果缩水,因而有必要重新评估我国自身的FTA战略,以寻找根本性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
冷战后,东亚地区各国在安全保障与经济合作以及非传统安全等问题上,形成了相互竞争与相互合作的新格局。中日之间在安全保障以及能源环境等问题上的矛盾与合作关系,集中反映了本地区安全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如何通过加强多国间的政治对话解决区域内的政治与安全问题,通过共同开发与合作,有效地发挥各国在资金、技术和资源方面的互补性,逐步形成有向心力、平等合作、互补互利的地区安全与经济合作机制,是构筑合作与共生的东亚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刘舒  薛忠义 《东北亚论坛》2013,(1):71-78,129
政党与民众的政治沟通是衡量一个国家政党政治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探索东亚政党与民众的政治沟通,有助于我们了解东亚政党政治的运行过程和发展规律。韩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党与民众的政治沟通模式虽各具特色,但其基本涵盖了东亚政党与民众沟通的主要模式,从政治沟通的整个过程来看,也有一定的规律和经验可循。如充分发挥政党的能动作用、采取灵活多样的沟通方式、积极主动地拓宽沟通的渠道等。借鉴东亚政党与民众沟通的经验对于完善我国执政党与民众的政治沟通模式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5.
日本提出建立“东亚共同体”构想以来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从中日关系近年来的走势以及日本对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冷淡态度来看,在中日之间关于台湾问题的根本性冲突没有解决之前,日本不会加入有我国参与的任何形式的自由贸易协定。因此,日本倡导建立“东亚共同体”的目的是为了抑制我国在该地区日益扩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作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典型代表,东亚社会现代化存在着复杂的宏观互动结构。如果我们将东亚现代化研究史上的"日本特殊论"和"亚洲停滞论"置于"传统—现代"的背景之下展开分析,就会发现,无论是"亚洲停滞论",还是所谓日本"特殊论",实际上是以欧美现代社会为基准加以展开的,其理论系谱从属于西方,难以洞悉东亚现代化的深层逻辑。鉴此,我们应注意揭示东亚现代化进程中由激进的"压缩式发展"向"内发式发展"转变的共同历程,超越"西方中心论"和"发展主义"的制约,将东亚的社会发展理论植根于本土,揭示东亚现代化进程中"特殊"与"一般"的复杂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东南亚地区是中国的周边地区,中国一贯重视发展与东南亚地区国家的关系,本文从博士论文和学术专著层面出发,分析和论述了中国大陆学者对东南亚(东盟)区域合作的研究状况和不足,认为:1,从研究领域看,中国大陆学者对东南亚(东盟)合作的研究主要是注重经济领域的研究,尤其是中国与东南亚(东盟)的经济合作;但是,对于其他方面的研究相对比较缺乏,特别是缺乏对东南亚合作的深入研究;2,从研究单位来看,云南省和北京市是中国大陆研究东南亚(东盟)合作的中心;3,从时间来看,中国大陆学者对东南亚(东盟)合作研究的兴趣逐年增加,特别是2003年之后。  相似文献   

18.
李文俊 《东南亚》2010,(1):28-32
冷战时期,随着外交和经济交往的日益增多,澳大利亚对东南亚的认识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东南亚在其外交和安全政策中的地位不断上升,重要性不断显现。在这种背景下,澳大利亚通过几次政策调整,最终与东南亚国家建立了一种良性互动的双边安全关系,从根本上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政策,亚太成为澳大利亚外交和安全的新中心。  相似文献   

19.
东亚文化圈立根于魏晋,形成于隋唐,衰落于近代。在20世纪90年代后,又呈现出复兴之势。它是多元文化的结晶,主要包括汉字、儒学、律令和汉传佛教四个要素。汉字作为其他三个要素的传播承载工具,在文化圈形成发展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汉字在文化圈中的地位变迁见证了文化圈从形成发展、衰退削弱到复兴重建的过程。东亚文化圈的复兴重建,有利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为当今中国与日韩等国的合作种植了文化根基,为东北亚区域合作构建了文化平台。  相似文献   

20.
东北亚是世界重要经济区之一。日本、韩国的资金、技术 ,俄罗斯的资源 ,对我国的经济建设 ,尤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是不可缺少的。东北亚是大国利益交汇处 ,是世界热点之一 ,但不会发生战争。要树立外交新思维 ,采取灵活的外交政策 ,维护东北亚的和平稳定 ,积极推进以中、日、韩合作为核心的东北亚经济合作 ,实现地区繁荣 ,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