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孟晓旭 《现代国际关系》2022,(3):34-42+51+61-62
岸田政府将日澳安全关系提升为除日美同盟外最为密切的安全伙伴关系,并以对澳安全合作为首,加紧构建日美同盟之外的次级对外安全合作体系,包括签署日澳《互惠准入协定》,开展更密切且实操性强的安全合作,侧重“印太”经济安全合作等。美国对华战略竞争的长期化趋势及其需求变化“,新时代现实主义外交”下对“印太战略”的深化,以及通过“准盟友”关系来增强威慑力等是日本这一政策背后的深刻动因,中国则是其主要针对目标。从总体上看,日本对澳安全合作呈现出愈加关注太空、网络等新领域,聚焦东南亚区域,突出塑造“安全规范”等趋势,但发展成正式军事同盟的可能性还不大,其进一步深化也面临不少制约因素。岸田政府强化日澳安全合作将密实美国亚太军事同盟体系,促动“四国机制”军事化,为美日澳三国深化“印太战略”的军事合作提供新助力,在海洋问题特别是台海问题上对中国构成新的挑战,并可能加快日本向“军事大国”转型。  相似文献   

2.
日本岸田文雄内阁的诞生,是执政的自民党为应对大选而"临阵换帅"的结果。执政联盟利用广大选民对新内阁的"政策期待",加之国内疫情趋缓、在野党势力孱弱以及选举对策缜密,从而赢得了大选。大选后岸田内阁的执政基础虽暂且趋稳,但在权力交接、路线调整及国政选举等层面上仍面临诸多严峻挑战,其政治稳定性不容乐观,实现长期执政的难度较大。随着岸田内阁施政渐次展开,其在防控疫情、强化日美同盟与推进印太战略上将保持较强的政策延续性,而在经济增长方式与国家安全保障上将实施政策调整。岸田内阁提出构筑"建设性且稳定的中日关系"并奉行现实主义对华外交方针,但其对外政策取向仍将保持涉华指向明显的惯性,经济安全保障、"人权外交"等政策主张或将加大中日关系摩擦几率。  相似文献   

3.
王琳 《国际交流》2004,(3):24-25
应国际道德重整日本协会邀请,我陪同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理事李扬于6月10日至18日访问了日本,并参加了“第27届道德重整小田原国际会议”,期间分别会见了该协会顾问、日本前首相羽田孜,名誉会长相马雪香,会长、日本瑞穗金融集团顾问、德国证券公司总经理桥本彻,会后访问了长野县和广岛县,拜会了广岛县副知事田口尚文、长野县饭田市市长田中秀典和长野县日中交流协会等。  相似文献   

4.
日本经济安全保障战略由来已久,但近年来,特别是岸田政府上台以来日本推进经济安保战略明显加速。目前日本正逐步形成战略目的清晰、机构设置完善、经济控制能力增强、对外合作日益紧密的全方位经济安保战略。日本政府加速推进经济安保战略有国际环境变化的因素,亦有日本自身的战略考量。日本希望借经济安保战略实现经济、安全等多方面战略目标,但囿于多方面因素制约,其战略效果有待验证。  相似文献   

5.
项昊宇 《和平与发展》2023,(1):97-112+156+159-162
日本岸田内阁通过发布“安保三文件”,对国家安全战略和防卫政策作出大幅调整,标志着二战后日本国家发展路线的重大转向。日本重拾激进强军扩武路线,尤其是引入“反击能力”和大幅增加防卫开支,使其“专守防卫”等战后军事约束进一步名存实亡,和平主义发展路线出现动摇。日本国家安全观和对外战略思维突出阵营对抗和大国竞争指向,强化与美西方阵营的意识形态和军事安全捆绑,凸显“冷战回归”色彩,将深刻影响亚太安全环境和全球战略稳定,对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利益构成新的挑战。同时也要看到,日本施行“安保三文件”、落实强军举措仍面临诸多内外制约和掣肘,在其国力衰退的大背景下本质上属“以攻为守”之举,根本诉求是使日本“摆脱战后体制”,恢复“正常国家”地位,进而谋求在国际秩序变革期中提升大国影响力,未来日本军事大国化仍将是有限度的渐进过程。  相似文献   

6.
深夜,被电话铃惊醒,是一位远在他乡的朋友约稿,题目:“中国人眼中的日本”,老掉牙的。 友情在,总是不能推脱的,更何况,据说是稿费从优。 其实,这是任何一个中国人都可以扯上一通的话题。老年人可以拍着胸脯,“他奶奶的,当年小日本”如何如何;青年人,则是“到日本领事馆办签证,”这般这般。到过日本的上海人,有的会饱经世态炎凉般地向你吹嘘“阿拉”当时在东京高田马场如何轧山手线电车,赚钞票,或者更神秘兮兮地谈在新宿的什么  相似文献   

7.
西村真琴博士,是日本著名的医生,鲁迅先生的朋友,曾来过中国,在上海居住。1932年1月28日,日军大举进犯上海,十九路军奋起抗战,战后,发生了一件动人的事情。西村真琴在上海闸北区三义里的火场中,“得丧家之鸠”,并把它带回日本调养,“初亦相安,而终化去”。西村真琴为了对灾难  相似文献   

8.
我们可队说,中国为了实现与日本的邦交正常化,其胸怀的宽广是日本许多政治家所无法比拟的。这毕竟是一个给中国乃至亚洲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国家。我们不得不对自己的前辈的宽容精神及超越怨恨的恕道情怀感叹。日本人不是没有看到这一点,他们看到了,而且也承认了,但是,他们在感激之余为了释放自己的负罪感,却作出了另外一种  相似文献   

9.
由于日本的移民侵略及其失败,二战后,包括遗孤在内的"开拓团"民大量滞留海外,其中,在中国东北地区、俄罗斯萨哈林南部及原苏联地区等地的日本人归国问题十分引人注目。中国养父母以德报怨,对日本遗孤施以人道主义救助,这是他们日后能够归国定居与亲人团聚的重要原因,这是滞留俄萨哈林等地的日本归国者所无法比拟的。  相似文献   

10.
日本见闻     
半个多世纪前的一个静静的夜里,一个人写下了这样的诗行:"浓眉黑须现眼前,寂寞今夜更怀念。"这个人是日本的女歌人山本初枝,她所怀念的人是中国作家鲁迅。山本初枝是在1932年1月28日发生的那场悲惨的事变之后离开上海回日本。行前,鲁迅曾经写了这样素朴却深情款款的诗送别她:"战云暂敛残春在,重炮清歌两寂然。我亦无诗送归棹,但从心底祝平安。"  相似文献   

11.
在上海的三年多的生活体验,对尾崎的一生而言,无疑是极为重大的转折点。他从一个有些朦胧的共产主义的信奉者,转变为一个比较坚定的共产主义的实践者。其主要表现为:一,积极参与了上海的左翼文化活动;二,成为佐尔格情报组织的重要成员。不仅如此,这三年多在上海的体验和考察,奠定了他观察和研究中国的基本视点,是他日后成为著名中国问题评论家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2.
明治维新前后,“兴亚主义”逐步成为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指导思想。以根津一为代表的日本青年军官,试图以此实现“征韩侵华”的目标。根津一在“兴亚主义”影响下,进入中国从事军事间谍活动,并以对中国的认知,向日本军政界提出一系列对华政策建言,而后为实现其“兴亚”主张,参与创建东亚同文会与东亚同文书院。“兴亚主义”代表人物根津一的言行,典型地体现了明治时期日本人对中国的认识以及政策主张。  相似文献   

13.
In 1919, VK. Wellington Koo, the most famous Chinese diplomat of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participated in the creation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 at the Paris Peace Conference. Little over a decade later, as Japanese forces expanded into Manchuria and North China, Koo struggled to save the League he had helped found. He argued that inability or refusal to brand Japan as an aggressor would sound the League's death knell. In vain, Koo tried to convince European statesmen that the Far Eastern Crisis was a litmus test of the League's viability as a collective security organization. From 1936 on, League inaction in the face of Japanese, German and Italian expansion left Koo thoroughly disillusioned. The lessons of the League were not forgotten during World War II, when Koo argued that a more effective collective security organization, in the form of the United Nations, be created on a basis similar to Franklin D. Roosevelt's Four Policemen concept.  相似文献   

14.
日本近代政党政治家原敬(1856—1921)的中国观具有典型的时代烙印,即"适时适机"地从中国牟取利权。同时,原敬的中国观亦有其独特的思维模式和见解:"对清政略即对欧政略,对欧政略即护国政略。"另一方面,原敬在这一时期已经将目光更多地转向日本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经济利益。从重视经济利益和国际竞争的角度出发,原敬认为日本在外交上不能采取强硬的举措,要注意和中国官民"友好相处",在中国维持一种对日本而言比较和平的氛围。  相似文献   

15.
齐珮 《东北亚论坛》2006,15(4):121-125
在日本近代化发展过程中,大正时期出现了“中国情趣”的热潮。由于日本的近代化是在旧物破坏、照搬西洋的前提下进行的,使得人们面对不伦不类的日本发出传统消失殆尽而西洋模仿又流于肤浅的不满。另外,由于明治维新的不彻底性,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运动失败,日本国内盛行国家主义、民族主义至上的风气,使近代知识分子追求自由、平等和近代生活方式的梦想破灭。在这种闭塞的时代背景下,面对东西文化和思想的冲突,近代日本知识分子陷入苦闷彷徨中,于是到中国上海旅行成为他们追求梦想、宣泄感情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In 1919, VK. Wellington Koo, the most famous Chinese diplomat of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participated in the creation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 at the Paris Peace Conference. Little over a decade later, as Japanese forces expanded into Manchuria and North China, Koo struggled to save the League he had helped found. He argued that inability or refusal to brand Japan as an aggressor would sound the League's death knell. In vain, Koo tried to convince European statesmen that the Far Eastern Crisis was a litmus test of the League's viability as a collective security organization. From 1936 on, League inaction in the face of Japanese, German and Italian expansion left Koo thoroughly disillusioned. The lessons of the League were not forgotten during World War II, when Koo argued that a more effective collective security organization, in the form of the United Nations, be created on a basis similar to Franklin D. Roosevelt's Four Policemen concept.  相似文献   

17.
论周作人的日本诗歌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小植 《东北亚论坛》2007,16(2):126-F3
周作人曾翻译介绍过许多日本诗歌,他调动了现代口语丰富的表现功能,有力地传达出了日本小诗的神韵。周作人翻译日本诗歌的用意是希望中国的诗歌能借鉴日本诗歌的精华,希望中国的新诗坛能够摆脱创作的困境。遗憾的是,这种含蓄而意境悠远的诗歌却始终没能在中国诗坛上出现。日本诗歌给予中国诗坛的影响更多的只是形式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马凌 《东南亚纵横》2012,(11):71-74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抗击侵略者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战爆发后中日之间由于国力的差距,中国抗战面临着严重困难,而当时的欧美列强又为了自身利益大多袖手旁观,使得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而东南亚华侨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支援祖国抗战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抗日救国运动,华侨在经济方面捐款捐物、认购公债,抵制日货,为祖国抗战提供了巨大帮助。而更为人称颂的是不少华侨回国参加抗战,将青春与热血献给了祖国的抗战事业。  相似文献   

19.
上海合作组织经过1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与中亚地区最重要的多边合作机制之一,不仅使地区经济合作更加富有成效,安全领域的合作成果也日益丰富。2011年6月上合组织阿斯塔纳峰会签署的《上合组织十周年阿斯塔纳言》,对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的进一步深化合作,促进地区的稳定与繁荣,对巩固和发展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安全联系具有更加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