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出了"欧洲选择",将"融入欧洲"作为国家的发展方向.虽然俄罗斯对"回归欧洲"充满渴望,也付出了努力,但总体来看"欧洲选择"是失败的,在事关俄罗斯利益的重大问题上欧盟并没有与俄罗斯相向而行,俄罗斯也未能实现"融入欧洲"的目标.乌克兰危机的爆发终止了俄罗斯"回归欧洲"之路.希望、失望、争执、对抗一直伴随着俄欧关系发展的始终.俄罗斯认为,欧盟应承担俄欧关系恶化的主要责任,欧盟在东扩过程中无视俄罗斯利益、双方关系中置俄罗斯于不平等地位、在俄罗斯与欧洲之间人为制造分界线、排挤孤立俄罗斯、在独联体地区制造政治动荡等等,都是导致俄欧关系发展不畅的重要因素.目前俄欧关系处于冷战结束以来的最低水平,尚不具备实现正常化的条件,俄罗斯与欧盟握手言欢仍路途遥远.  相似文献   

2.
普京时期俄罗斯的欧洲安全政策可以称之为"回归欧洲"政策。尽管普京执政期间该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战略目标。新的领导核心"梅普组合"形成后,对其欧洲安全政策进行一系列的调整。未来俄罗斯的欧洲安全政策将以追求国家安全和欧洲安全事务平等发言权为目标建构其欧洲安全政策,从战略退缩走向积极防御,将重建"俄控区",运用经济手段,加强对欧洲国家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欧洲边界问题实际是地缘政治和欧洲认同性问题。冷战后,中东欧国家的战略目标是“回归欧洲”。欧盟的政治战略是推动和巩固中东欧国家的民主政体和市场经济,在欧盟与俄罗斯之间构筑一条和平安全地带。俄罗斯与欧洲“融合”同“融入”欧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俄罗斯是一支与欧盟对等的独立力量。  相似文献   

4.
要想大致把握俄罗斯东方政策的走向 ,有一个重要参照物 ,就是看俄罗斯西方政策进展是否顺利。随着北约和欧盟实施双重东扩 ,接纳一大批中东欧国家 ,欧盟内部出现被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称作是“新欧洲”和“老欧洲”的分歧。由于历史复杂关系和地缘政治利益 ,一些中东欧国家的加入肯定携带进反俄情绪并使得两个组织无形之中强化排斥俄罗斯的倾向 ,俄罗斯回归欧洲遇到新的困扰。  相似文献   

5.
普京的"融入"欧洲战略及其前景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俄罗斯是地跨欧亚的国家,它属于欧洲或亚洲,既是一个客观定位问题,更涉及其发展方向。普京提出俄罗斯应“融入”欧洲,是想通过明确对该问题的认识,凝聚国内意见和力量,抓住欧洲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机,在“新的共同价值观基础”上,与欧洲共建“统一政治、经济和安全空间”,以使俄能够搭上欧盟和欧洲一体化的“列车”,实现振兴国家的愿望。但是,以欧盟为中心的欧洲虽然也提出与俄共建“统一空间”,实质上却没有准备将俄纳入到他们所设想的“欧洲一体化”进程中,而只是想以此为手段,与俄建立更加稳定的合作关系和机制,以促进俄继续朝着西方希望的“民主化”方向改革。这种目标上的差异必将影响俄欧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普京“融入”欧洲外交的努力尽管对俄有益,但道路必将漫长、曲折,所达程度也将有限。  相似文献   

6.
政局剧变之后,中东欧国家普遍提出"回归欧洲"作为其首要的政治和外交任务目标.从一般意义上说,"回归欧洲"是剧变后转轨国家政治领导人提出的政治口号,旨在向国内外昭示,它们意欲摆脱苏联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控制及影响,迅速发展同西方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关系这样一种新的地缘政治趋向,认同西方现行的政治价值取向(建立民主的和多元化的公民社会)和经济制度(建立市场经济).从特定的意义上说,"回归欧洲"也是中东欧部分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特性所使然,是这些国家的文明属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在伊拉克战争爆发之际抛出了“新老欧洲”之说,把反对美国对伊战争的法、德等国称为“过时”的“老欧洲”,把支持美对伊开战的波兰、匈牙利、捷克等东欧国家称为代表欧洲未来的“新欧洲”。其意图是分化、分裂欧洲,以便分而治之。但欧洲联合和走一体化之路是历史潮流,美国的图谋难以得逞。  相似文献   

8.
乌克兰事件加剧了俄罗斯与欧洲国家关系的恶化,使其处于一种软对抗博弈状态,俄与欧洲国家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影响着俄罗斯与欧洲国家关系的未来走向.乌克兰事件受内外政治要素的影响,是冷战后俄西矛盾的总爆发,俄罗斯与欧盟就乌克兰问题的竞争博弈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对俄罗斯的国家安全和国家形象产生一定的影响,使俄罗斯与欧洲国家的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表现出博弈深化与对峙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9.
汪宁 《国际观察》2006,(5):43-48
俄罗斯总统普京上台伊始,就提出了俄罗斯的定位问题,明确制定了融入欧洲的战略目标.如今,6年过去了,俄罗斯与欧洲的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普京朝着既定的目标靠近了一大步.但这并不意味着俄罗斯已经融入欧洲.俄罗斯与欧洲的经济关系日愈密切,但政治关系却是止步不前,并没有多大进展.不过,应当肯定的是,普京的欧洲外交在这6年中取得了历史上最好的成绩,尤其表现在发展与德国、英国、法国之间的战略合作等一些重大的问题上.  相似文献   

10.
解析俄欧能源合作中的过境运输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洲是俄罗斯传统的、重要的能源出口市场.对欧洲国家来说,重要的是如何从俄罗斯获得长期而可靠的能源供应,而俄罗斯针对欧洲的能源战略主要以大力发展能源出口为目标.由于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在运往欧洲消费市场的途中必然要穿越多国国境,因此过境运输问题在俄罗斯与欧洲能源合作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在国际地位急剧下降的背景下,俄罗斯先是希望以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为基础构建欧洲安全框架,后又期望借助与北约形成制度性框架安排,以维持在欧洲安全议题上的话语权。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恢复和崛起步伐的加快,面对北约东扩特别是美国积极推动在欧洲部署导弹防御体系所带来的强大压力,俄罗斯酝酿并明确提出了全新的欧洲安全框架构想,以图增强在欧洲安全议题上的话语权。在种种结构性因素制约之下,未来欧洲将长期维持俄罗斯、北约、欧盟三极并存的力量格局并形成动态的三边安全格局,其中俄罗斯与北约的关系将更具关键意义。  相似文献   

12.
欧洲安全问题与俄罗斯的战略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极格局的结束对欧洲安全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俄罗斯的安全利益所受影响尤其明显.为走出安全困境,俄罗斯近年来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并作出了较为现实的战略选择.文章分析了限制俄改善其在欧洲安全格局中的地位的种种因素.  相似文献   

13.
面对世界经济重心逐渐转向亚太地区,国际政治中心随之转向只是迟早的事情。一个实力恢复之中的俄罗斯和一个尚未安顿好的欧洲如何深化合作,未来无法确定。冷战结束以来,俄欧关系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可是双方就欧洲安全问题的分歧难以弥合。俄罗斯的欧洲中心主义政策已经走到尽头,为了在未来世界的多极格局中赢得重要一极的位置,俄罗斯对外政策的重要抉择必须是扩大同亚太地区国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1990年11月北约和华约签署的《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设立了“侧翼区”,侧翼区国家部署在该区域内的武器装备要受到严格限制。俄罗斯欧洲的南北部分地区在侧翼区内。俄罗斯南部高加索地区受分裂势力严重影响,北约把武器装备部署在不是该条约缔约国的波罗的海三国,俄罗斯南北两个侧翼区都受到威胁和挑战。俄罗斯要求改变或取消侧翼机制,但北约只是部分满足了俄罗斯的要求。俄罗斯与北约国家在侧翼问题上存在很大矛盾。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八九十年代,俄国学术界围绕《俄罗斯与欧洲》一书及文化历史类型理论,开展了一场空前的、超越时空的大论战,即索洛维约夫与丹尼列夫斯基关于俄罗斯历史命运以及未来究竟去往何方问题的争论。两位学者分别从"俄罗斯思想意识领域"对俄罗斯的未来做出了诠释。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与欧洲关系深受政治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政治文化可分为观念性文化和结构性文化,观念性文化在政治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决定结构性文化发展的方向.俄罗斯与欧洲政治文化中,结构性文化存在着相似之处,但是观念性文化具有较大的冲突,这也决定了俄罗斯不可能真正融入到欧洲,唯一现实的战略目标就是做一个与西方平等的伙伴.  相似文献   

17.
欧洲一体化和苏联 俄罗斯的关系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发展道路。冷战结束后 ,俄审时度势 ,采取了积极支持欧洲一体化的新立场 ,而其利益动机涉及经济、政治、外交、安全等广泛领域。同时 ,俄争取通过不同途径应对欧洲一体化的挑战 ,以将其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俄对欧洲一体化所奉行的是一种趋利避害的务实性战略方针。  相似文献   

18.
冷战结束以来,原苏联的主要东欧盟国已经被纳入欧盟—北约体系,后苏联空间的部分地区也已经被计划纳入欧盟—北约体系。乌克兰作为欧盟北约和俄罗斯的"共同邻国",俄乌关系不可避免地具有了欧洲政治属性。欧洲政治的目标就是要把乌克兰纳入欧盟北约体系,这同俄罗斯的利益产生尖锐的矛盾。要缓解俄乌关系必须从调整俄欧关系入手。  相似文献   

19.
俄罗斯与美国围绕北约扩大所产生的多方面分歧,使俄罗斯能否最终加入北约问题带有开放性和长期性特点;俄罗斯要求加入北约及经历数轮扩大已发生深刻变化的北约保持门户开放,是衡量欧洲安全能否持久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欧洲化"一词在欧盟研究文献中出现频率颇高,被很多学者认为是研究当前欧盟及欧洲政治的一个重要概念。"欧洲化"概念的出现反映出欧盟研究学者的关注点从欧盟层次向成员国国家层次的转移,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欧盟层次的发展对其成员国及准成员国国内制度、政策及政治文化所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