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公共外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快速发展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各国都把如何应对中国"崛起"作为战略考量。中国要为国家振兴营造更宽松友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就须更加重视国际社会普遍存在的对华认知问题,公共外交因此负有重要历史使命。开展公共外交要以我为主、立足国情、兼收并蓄,借鉴吸收外国成功经验,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有效的公共外交模式,政府和公众双管齐下,精心培育骨干力量,重视构建对外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2.
刘莹  关海庭 《东北亚论坛》2015,(1):72-85,128
新时期俄罗斯外交转型始于2012年开启的普京第三个总统任期,对国内形势、地区局势和国际格局的再评估促使莫斯科开始注重通过软实力建设与多极世界中的不同行为体进行合作,转型首先从软实力政策调整开始。新时期俄罗斯的软实力政策调整主要在对外宣传、教育国际交流和国际发展援助三个领域展开,在对传统公共外交领域进行政策调整的基础上,俄罗斯更加注重公共外交与国际发展援助的机构功能整合,以更有效地兼顾国内发展和国际影响,提升国家软实力,为整体外交战略目标服务。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公共外交的两条战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公共外交存在"合作"与"竞争"两条战线,其中对美国和日本的公共外交为竞争性公共外交,对中东、东南亚、俄罗斯和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公共外交属合作性公共外交。从中国公共外交现状看,竞争性公共外交战线处于被动局面,合作性公共外交战线则成效显著。因此,中国的公共外交实施策略必须针对竞争性公共外交对象进行设计:提升公共外交的战略地位,对其增加投入;淡化政府身份,多以非政府形式操作;不纠缠话语信息的是非曲直,以行动服人;与对手建立民间利益共生体。  相似文献   

4.
进入21世纪以来,公共外交在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影响力日益上升,已经成为整体外交的重要支柱之一。伴随着中拉关系取得"跨越式"发展,中国积极布局对拉美公共外交,形式多样、发展迅速的公共外交是中国对拉美外交整体格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建构主义、软实力和传播学视角下的国家形象研究是现有最主要的公共外交研究理论流派,中国公共外交实践的蓬勃发展开拓了公共外交研究的新视域。本文尝试从葛兰西提出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出发,以该理论中市民社会、阵地战、有机知识分子、认同等最重要的概念为支柱,探索建立一个公共外交研究的新框架。本文结合中国对拉美公共外交的发展,具体分析其场域设定、路径选择、重点对象和总体效果。加强对中国公共外交的理论研究不仅有助于推动公共外交的学科建设,而且也对中国总体外交进程和外交政策制定有所裨益,推动中国公共外交尤其是对拉美公共外交取得更深度发展。  相似文献   

5.
公共外交是中国对拉美外交战略布局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公共外交在新中国成立后的20年里发挥了中国和拉美最初接触的桥梁作用,为中拉关系在20世纪70年代后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新世纪以来,伴随着中拉关系的"跨越式"发展,中国政府积极布局对拉美公共外交。中国对拉美公共外交立足于国际广播、教育与文化交流两个层面,通过多种渠道展开,且目标各有侧重。在国际广播层面,中国以电台、电视台、互联网和报纸杂志为主要新闻媒介,努力传递信息和澄清事实;在教育与文化交流层面,中国通过开办孔子学院或课堂、吸引留学生和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同拉美民众进行双向对话交流,在潜移默化中增进了解和培植信任。通过对拉美开展公共外交,中国塑造了在该地区的良好国家形象,提升了软实力,缓解和消弭了西半球的"中国威胁论"论调,为中拉政治经济关系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经过60余年的发展,中国对拉美公共外交体系初具雏形,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6.
关于中国国家形象品牌构建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友富 《国际观察》2006,119(2):15-19
国家形象品牌的构建和展示是公共外交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21世纪的中国国家形象品牌的重新构建也有着非常迫切的现实意义.本文提出以"和平、和谐、合作"作为21世纪中国的国家形象品牌的核心理念和内涵,因而认为,实现中国和平发展、和平崛起是当前中国国家形象品牌构建的基本价值取向.文章还认为中国国家形象品牌构建的实现要通过一定的标识物和载体来实现,通过借鉴和吸取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主张用"竞合"代替"竞争",积极探索合作共赢的途径,是中国国家形象品牌构建实现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在大数据时代,通过数据挖掘进行公共管理已经成为政府治理的新方式。大数据将从四个方面推动公共外交变革:一是促使网络公共外交模式发生变革,二是促使公共外交的调查方法科学化,三是提升公共外交的预测能力,四是促使公共外交决策模式发生变革。中国的公共外交需要新的战略:一是加强大数据权力,二是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日本一贯重视对东盟公共外交,安倍政府再次上台后,对东盟公共外交在机制、内容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特点:通过高层公共外交强化对东盟公共外交机制,以政府开发援助和对外文化交流为基础丰富了对东盟公共外交内容,以妇女、青年和意见领袖为抓手拓展人脉网络。安倍所采取的系列公共外交举措成效明显,增强了日本在东盟的存在,也优化了其在东盟的舆论环境。面对日本东盟公共外交的迅猛发展,中国应坚持"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的周边外交,进一步优化对东盟公共外交机制。  相似文献   

9.
自2006年以来,在中国与东盟的对话合作机制中,中国东盟友好协会以民间组织形式发挥了对官方机制的"补缺"功能,并通过协会年会将其逐渐常态化和定型化,把中国东盟民间关系放到"公共外交"的范畴进行思考可以看出,在更多的场合下,中国对东盟的政府外交和公共外交两者的角色基本上是统一、协调但又有分工的。  相似文献   

10.
公共外交与政府外交构成中国的总体外交格局。公共外交和民间外交在党和国家历史上曾经发挥过巨大的作用,而新的世界形势和中国国情为公共外交提供了更广阔的运作空间。2009年中共中央提出的国际战略新任务为中国公共外交指明了方向。公共外交工作者的当前努力目标,应当是加紧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提高公共外交战略谋划和战术操作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