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俄建交70年,双边关系70年的发展历程是宝贵遗产。中苏(俄)关系经历结盟、对抗、缓和和当前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历史进程。中苏结盟是双方战略需要,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忘记苏联对中国的援助;中苏关系破裂的主要原因是主权和平等问题;中苏(俄)对抗使双方都受到极大损失与伤害;今天的中俄关系来之不易,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确立的面对长远未来的新型国家关系,其基础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变局形势下,中俄关系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有利于地区稳定,有利于两国长远战略利益,即包括发展利益,也包括安全利益。  相似文献   

2.
1945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中苏双方在二战即将结束时为落实雅尔塔会议决议而签订的一项重要条约。条约构建了战后中苏关系发展的框架,同时,也暴露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趋向,并对后来的中苏关系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参加一个对冷战时期美国情报分析报告进行评估的特殊学术会议上,笔者有幸接触到美国中央情报局最新解密的反映美国政府对中苏分裂前夕中苏关系状况和前景的判断的原始档案--"国家情报评估",笔者认为,文件中所持的判断几乎都是错误的.因此,笔者以东方社会主义国家同盟政治的视角对中苏同盟破裂的直接表现和内在逻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抗战期间,<大公报>是享誉世界的中文报纸,它的言论对国内舆论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国共两党都极其重视的舆论阵地.<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以及<雅尔塔协定>的公布严重损伤了<大公报>的民族感情,<大公报>对苏联从不满到抨击,并且否认共产党对东北主权的接收.这其中既有爱国主义热情同时也欠理性的分析,还带有明显的阶级偏见.  相似文献   

5.
宫力 《国际观察》2004,75(3):66-72
1979年中越边境冲突 ,实际上是以中美为一方 ,以苏越为另一方在东亚进行的一场具有战略意义的角逐。“教训越南”的战略举动主要是着眼于稳定东南亚局势 ,着眼于国际反对霸权主义斗争格局。中美战略协调关系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加强  相似文献   

6.
列强在中国东北的争夺与中东铁路所有权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列强在远东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沙俄因担忧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在远东势力的发展威胁沙俄利益,联合德国和法国干涉中日战争的善后事宜,迫使日本放弃占有辽东半岛.此后,沙俄加强了对中国的影响,并借机攫取中东铁路的筑路权和使用权.在中东铁路存在的近半个世纪的时期里,被骗取铁路筑路权并且至多拥有名义上共管权的中国,由于国家积贫积弱,虽有心收回铁路路权,却无力实现自己的意愿,只能旁观列强在中国东北任意角逐,目睹铁路在列强手中辗转易手.中东铁路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演变,见证了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因软弱而蒙受的屈辱.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建立之初,据中苏两国协议,1951年8月至1960年8月,先后有95名苏联航空技术专家到哈尔滨国营伟建机器厂工作。该厂后来能够顺利完成飞机修理、制造任务,并得以较快发展,是与聘请苏联专家来厂直接指导、全面引进苏联技术、认真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分不开的。实践证明,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引进和学习苏联航空技术,是我国在“一穷二白”的底子上迅速掌握航空先进技术的捷径,对于提高我国航空工业的新起点,增强自力更生能力,加速发展我国的现代航空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十月革命后,苏俄和中国北京政府出自双方各自需要进行了建交谈判。双方围绕中东路和外蒙古两个核心问题的解决进行了多次交涉。《中苏解决悬案大纲协定》的签署从原则上奠定了两国关系的基础,却未解决中东路和外蒙古两个核心问题。协定内容与实际执行上的差距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9.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苏联在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驱动下提出的,是在蒋介石国民政府为维护自己统治权而对苏做出重大妥协的情况下签订的。它在客观上对中国革命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极为有限,它实质上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日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人自力更生,带领全国人民终于赢得全国革命的胜利。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末,促使中苏关系解冻的气候已逐步形成.从1979年开始走出对抗到1989年实现关系正常化,经历了10年过渡阶段.中苏关系第一轮谈判于1979年10月在莫斯科举行,标志着对抗了20多年的两国关系发生转折.此后,沿着几条渠道向着改善的方向一步步取得进展:1982年重开国家关系谈判;1982~1985年的三次"葬礼外交";纽约外长会见;1987年恢复边界谈判;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改善关系的步伐加快.中苏两国于1989年按邓小平设计的方案实现关系正常化.中苏(俄)建立的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别国的新型友好合作国家关系,已成为冷战后大国关系的典范.  相似文献   

11.
武汉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一次大规模战役,不仅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转折点,也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会战期间,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大量军事援助,两国密切合作共同抵御日军的大规模进攻。此次合作是在20世纪30年代英法美等西方大国对德国法西斯主义和日本军国主义采取姑息纵容的绥靖政策的国际背景下,中苏两国出于各自国家安全利益的考虑,从战略上进行妥协和协调的结果。中苏两国的合作具有其独特的特点,是国际合作抗击法西斯侵略者的最早尝试之一,在客观上沉重打击了法西斯主义的嚣张气焰,提振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信心。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与苏丹石油合作15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苏丹已从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石油进口国变成有完整石油工业体系的石油出口国,石油经济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推动了苏丹和平进程。苏丹石油项目被两国领导人共同赞誉为中苏合作的典范。中苏石油合作模式的内涵包括:中国石油企业秉承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国际合作理念,主要依靠国际公开招标方式进入苏丹市场,项目经营完全按照国际规范和标准运作,输出先进适用技术,并推进当地人才培养,在当地全面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该模式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南南合作,加深了中非友谊,促进了中非经贸合作向纵深发展,而且对开拓国际石油合作新领域,有效推动中非合作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苏历史悬案曾长期影响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经双方努力,10年前两国政府慎重宣布相互间已不存在悬而未决的历史问题。中苏历史悬案因话题敏感,攸关双方国家利益,曾是研究禁区。近些年来中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可贵探索,但由于研究条件的限制,在很多问题上仍未达成共识。深入探讨中苏历史悬案的形成、演变及其基本特点,可谓抓住了中苏关系史研究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4.
中苏历史悬案曾长期影响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经双方努力,10年前两国政府慎重宣布相互间已不存在悬而未决的历史问题。中苏历史悬案因话题敏感,攸关双方国家利益,曾是研究禁区。近些年来中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可贵探索,但由于研究条件的限制,在很多问题上仍未达成共识。深入探讨中苏历史悬案的形成、演变及其基本特点,可谓抓住了中苏关系...  相似文献   

15.
1949-2007年,北京与莫斯科从结盟走向对抗,从对抗走向和解,再从和解走向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演变,是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们颇感兴趣的重大历史和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的权威学术刊物《远东问题》(ПроблемаДальнегоВостока) 2 0 0 5年第 1期登载了一篇关于李随安的著作《中苏文化交流史 (1 937— 1 949)》的书评。这篇书评详细介绍了《中苏文化交流史 (1 937—1 949)》的内容 ,认为它“填补了一项明显的空白”。书评的作者是知名的中国学家阿·热拉霍夫采夫(А Желоховцев) ,他在书评的结尾处写道 :“李随安的这本书以文献为依据向我们系统地展示了很少得到研究的战时苏中两国文化关系的珍贵资料 ,为此向作者致以谢意 !”李随安是我院历史研究所的学者 ,他的著作《…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50年代后期,作为当时社会主义阵营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共产党和前苏联共产党在许多问题上,开始出现了分歧和矛盾,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为了维护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的团结,共同对付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当时的越南劳动党胡志明主席为调解中苏两党之间的矛盾做了许多工作.1960年夏天,越南劳动党准备召开党的代表大会.在开会之前,胡志明要到苏联去征求苏联共产党的意见.在去莫斯科之前,1960年8月初,胡志明与黄文欢和阮春水两位同志到了北戴河,并声明他是做说客的.当时,北戴河会议已接近尾声.党中央安排周恩来和邓小平同志先和胡志明会谈.在会谈中,胡志明提出了他的看法.他希望先和中国同志商量,然后再到莫斯科去,对赫鲁晓夫做一些工作,希望中苏的分歧能够通过谈判加以解决.周恩来和邓小平同志跟胡志明讲了中苏在重大原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八个方面——提供低息贷款、援建重点项目、发展双边贸易、开办合股公司、提供技术资料、派遣苏联专家、培养中国专家和协助编制经济计划——叙述了新中国建立初期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方式和途径。从1950年至1953年,中苏不仅在军事和外交方面全面合作,在经济领域也是协调和互助的。苏联对中国大规模的经济援助,以及在此基础上中国经济建设的恢复和发展,构成了此期中苏同盟的经济背景。斯大林在其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对中国的经济援助既是慷慨的,又是有限的,既有效地帮助了中国的经济恢复,也遗留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俄罗斯与中国互为最大的邻国。自17世纪中俄两国成为邻居以来,中俄关系在中俄两国历届政府的对外政策中都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代以来,中俄东段边界问题更是成了中俄和中苏外交交涉的重点和难点。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前,在中苏两国7500公里的共同边界中,东段边界线(即中国东北与苏联的共同边界线)达4300多公里,占57%。苏联解体后,中国与俄罗斯联邦的边界几乎全部集中到了东段。因此,中俄东段边界形成史一直是中俄两国学者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俄罗斯学者关于中俄东段边界形成史的研究经历了沙皇俄国时期、苏联时期和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联邦时期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0.
格鲁吉亚和俄罗斯的冲突以及美国金融危机这两件事情的影响都不亚于9&#183;11事件。虽然现在判断这两件事情对未来的影响,可能还早一些,但是我们通过分析三国的战略思维的特征就可能预测三国战略关系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