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俄罗斯政府与大型企业关系模式演变研究
|
|
|
|
|
张永刚 方振邦《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0年第4期
|
|
构建合理的政府与大型企业关系是事关企业健康发展和国家政治经济稳定的重要问题,然而在经济转型国家中往往容易出现政企关系失衡的现象。俄罗斯政治经济改革初期,制度的缺失和既得利益集团在公共生活中发挥的非制度化作用,严重地影响了社会公平与行政权力的健康。2000年后俄罗斯政府对受损行政权力进行修复,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政企关系。如何防范利益集团对社会资源的掠夺,使平等博弈的利益分配机制得到保障,成为俄罗斯政治经济能否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
|
2.
|
争论中的俄罗斯秩序公正观及其外交困惑
|
|
|
|
|
赵银亮《今日前苏联东欧》,2004年第1期
|
|
秩序和公正是俄罗斯社会转型和外交实践中的核心范畴。苏(俄)时期、俄罗斯独立以来对秩序和公正的认识经历了深刻的历史演变。这种演变从深层次看是强调以国家为中心,较多关注权力与利益的争夺;在国际层面,更多关注大国地位的维持,对于近邻国家则突出等级制和霸权主义诉求。俄罗斯对秩序和公正,也即对国内秩序和国际体系的复杂认知,使其外交存在诸多困惑和悖论。
|
3.
|
争论中的俄罗斯秩序公正观及其外交困惑
|
|
|
|
|
赵银亮《俄罗斯研究》,2004年第1期
|
|
秩序和公正是俄罗斯社会转型和外交实践中的核心范畴。苏 (俄 )时期、俄罗斯独立以来对秩序和公正的认识经历了深刻的历史演变。这种演变从深层次看是强调以国家为中心 ,较多关注权力与利益的争夺 ;在国际层面 ,更多关注大国地位的维持 ,对于近邻国家则突出等级制和霸权主义诉求。俄罗斯对秩序和公正 ,也即对国内秩序和国际体系的复杂认知 ,使其外交存在诸多困惑和悖论
|
4.
|
“诺思悖论”及其破解
|
|
|
|
|
盖志毅《理论研究》,2007年第3期
|
|
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诺思提出了著名的"诺思悖论"。其含义是"没有国家办不成事,有了国家又有许多麻烦。如果给国家权力,让它强制执行合同或其他规章,它就会用自己的权力强制性施加影响,造成经济效率不高的现象。""诺思悖论"主要发生在尚无践行西方权力制约的国家。"诺思悖论"在我国客观存在,转型时期的我国破解"诺思悖论"是非常重要的。破解"诺思悖论"需要制度自然演变的过程中各个利益主体的成熟壮大、不断参与以及利益博弈。
|
5.
|
转型社会的政治决策:期权博弈与公平均衡解释
|
|
|
|
|
洪开荣《美中公共管理》,2008年第1期
|
|
在转型社会中,政治决策是拥有主要政治权力的行政主体,与反映主要群体利益的社会主体之间的博弈均衡。现实的各种政治后果可以从考虑期权价值的延迟均衡和抢先均衡来说明,也可以表现为考虑心理动机的“公平均衡”。在如同海峡两岸博弈这样复杂的均衡组合中,作者推论存在可以称为“虚妄公平”的均衡概念。转型社会的各个主体因此必须寻求“真实公平”策略选择,才能实现真正公平的政治决策目标。
|
6.
|
“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内涵与实施保障
|
|
|
|
|
《重庆行政》,2017年第2期
|
|
正制度是规范和约束人们行为的准则,在制定及实施过程中要求公正的面向人们。美国学者诺思在《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一书中指出:"制度是一些人为设计的、型塑人们互动关系的约束"。为实现制度对人们关系的约束,并保证人们能够自觉地遵循制度要求。因此,制度的制定必须是正义的,符合人们的公平、正义以及效率等价值目标,达到人们希望的美好制度环境。一个符合正义的制度首先要实现人人平等,保证人们利益的平等分配、权益的平等保护以及
|
7.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兼论邓小平公平效率观
|
|
|
|
|
马丽娜《政法论坛》,1998年第1期
|
|
公平和效率是人类社会一切经济行为和政治行为所追求的目标。二者的内容、关系和时代意义,都是同一定的历史条件、社会条件、经济制度和体制紧密相关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为现代公平注入了新的内容,即权力平等、地位平等、机会平等、利益平等。效率是指人们对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有效配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经济效率是一切经济工作的中心内容。公平与效率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既互相矛盾又相互依存。公平是一定生产关系下的公平,效率是一定生产力条件下的效率;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时候,二者才能趋于统一。公平与效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可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
8.
|
和谐社会 呼唤教育机会公平
|
|
|
|
|
邓培树《福建理论学习》,2006年第2期
|
|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讲话时,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六个基本特征,公平正义是其中的重要特征。和谐社会的构建内在地要求各种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地分配。而教育公平则为每一位社会成员在社会博弈中提供了实现利益均等的
|
9.
|
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构建
|
|
|
|
|
魏志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年第3期
|
|
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在国家治理中具有制度性、基础性、保障性作用,构成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基础。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承载着国家治理的内涵理念,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构建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效路径,包括保障多元治理主体的权利公平和机会公平,促进治理结构多元化;健全民主公开、程序公平等规则公平制度,实现国家治理方式的规范化;建构平等的利益竞争机制和公平的利益博弈机制,实现治理权威的合法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互助制度,实现国家治理结果的公正化。
|
10.
|
和谐社会与立法
|
|
|
|
|
曾祥华《求实》,2007年第8期
|
|
立法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谐社会需要民主的、公正的、保障人权的和能够有效的“定分止争”的立法。我国应当加强人民代表的代表性,改革选举制度,强化立法的公众参与。立法应当平等地保障人权,将宪法权利具体化,严格控制权力尤其是行政权力。立法应当公正地平衡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强者利益与弱者的利益,确立比例原则,关注弱势群体的权利,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代际公平。立法还应当建立畅通的、公正的、和平的、有效的纠纷解决机制。
|
11.
|
“权利与利益的博弈——拆迁自焚”事件之法经济学思考 被引次数:1
|
|
|
|
|
吴亚辉《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4期
|
|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城市房屋拆迁已经演化成最易激发矛盾、引起冲突的领域之一。近几年频频发生在拆迁纠纷中的自焚事件.更是将此问题推向社会转型的风口浪尖。该事件本质上是被拆迁人与开发商之间的利益之争。从法和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博弈模型,再现自焚事件中被拆迁人与开发商之间“权利与利益”的博弈策略和过程,指出公平、规范的博弈平台的缺失,致使以“命”博“利”成为一种经济的选择。也注定了这种强、弱两方博弈的悲剧性收场。基于这样的认识,探讨化解这类冲突的可行性路径,应该建构一整套公平、透明的博弈规则,扶植博弈方中的弱者,抑制博弈方中的强者,实现各方利益均衡。
|
12.
|
论毛泽东的平等观 被引次数:5
|
|
|
|
|
杨红 吴映萍 张立程《理论月刊》,2008年第4卷第1期
|
|
追求平等是毛泽东一生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本文在阐述毛泽东平等观基本思想的基础上,分析了毛泽东平等观形成的思想源由,评述了毛泽东平等观的历史价值:把构建平等的社会基本制度作为实现平等的基础,为新中国初步奠定了公平的社会格局;以追求人民利益作为实现平等的核心,维护了社会安定,保证了我们党至今立于不败之地;以树立社会公正作为实现平等的价值目标,初步实现了全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
13.
|
促进社会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基
|
|
|
|
|
易小波《重庆行政》,2005年第3期
|
|
当前我国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基尼系数超过0.4,改革与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因此,中央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的执政目标,促进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支柱和根基。 一、公平的内涵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一) 社会公平的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倡导的社会公平,就是在平等的规则下社会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各方面的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利平等、机会均等、分配合理和司法公正。社会公平是具体的、历史的和相对的。 社会公平是具体的,是指公平有着多方向的具体体现。从横向看,可以把公平分为经济公平、政治公平、权利公平、义务公平等不同的类别;从纵向看,社会公平可以分为起点的公平、过程的公平和结果的公平,起点的公平是指社会各阶层之间相互开放,平等进入,每个社会成员都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过程公平是指公民参与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各项活动的过程要公开和透明,在保证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的前提下,有了结果的公平才是完整意义上的社会公平。
|
14.
|
博弈的伦理意蕴
|
|
|
|
|
李映楠《桂海论丛》,2005年第21卷第5期
|
|
博弈中的人们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博弈中也有伦理道德的存在。博彝中的行为者只有遵循道德法则行事,尊重自由、平等、民主以及正义的原则,使博弈双方互为目的和手段,这样才能达到共赢,实现自我价值和共同幸福的目标。对博弈与伦理的这种关系进行探讨,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博弈中的伦理意蕴,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道德、公共利益的统一。
|
15.
|
实现社会公正与人民尊严本质内容的统一
|
|
|
|
|
《求知》,2013年第11期
|
|
夏志军在《行政论坛》013年第4期撰文指出,从本质内容上看。实现社会公正与维护人民尊严之间相互渗透、相得益彰。社会公正内含着人人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自由和权利,并在物质和精神层面上能够享受做人的尊严,心情舒畅,畅所欲言。人民尊严内含着每个人在社会规则或制度面前具有无例外的权利和机会,在权力的阳光运行下,社会的个体都享有平等的地位、自由的生活、体面的工作。实现社会公正的过程,也就是人人都能实现平等人格和有序地参与政治的过程.是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逐渐实现的过程。而人民的尊严只有在权利平等、机会均等、规则公正、分配公平的社会中才能实现.亦在公平正义的社会中才能实现。
|
16.
|
专题报道之三利益冲突时代的民主断想
|
|
|
|
|
宁维武《政府法制》,2006年第15期
|
|
在劳动合同法立法博弈过程中出现的立法话语权失衡现象,考量着现行的民主立法机制.在利益冲突不断加剧的时代,立法机关如何合理地倾听各方诉求,平衡各方利益,各利益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如何平等地参与立法博弈,将直接检验中国立法的公平和公正.
|
17.
|
当代俄罗斯社会转型特征初探
|
|
|
|
|
李宏图《俄罗斯研究》,2002年第4期
|
|
俄罗斯的社会转型其原因之一来自于他们对资本主义的想象,正是在这一想象中,他们自上而下地“建构”了俄罗斯的社会转型,使之具有了“制造”性特征。 由此,决定了俄罗斯的社会转型呈现出社会断裂的特征。在这种社会断裂中,最重要的方面即为资本主义与社会公正之间不能很好地结合。俄罗斯的社会转型给我们的启示在于,如何处理“建构”与自发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所带来的诸如政府的角色定位,自由与平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
18.
|
当代俄罗斯社会转型特征初探
|
|
|
|
|
李宏图《今日前苏联东欧》,2002年第4期
|
|
俄罗斯的社会转型其原因之一来自于他们对资本主义的想象,正是在这一想象中,他们自上而下地“建构”了俄罗斯的社会转型,使之具有了“制造”性特征。由此,决定了俄罗斯的社会转型呈现出社会断裂的特征。在这种社会断裂中,最重要的方面即为资本主义与社会公正之间不能很好地结合。俄罗斯的社会转型给我们的启示在于,如何处理“建构”与自发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所带来的诸如政府的角色定位,自由与平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
19.
|
民生经济的公平理念及其法律实现机制
|
|
|
|
|
陈怡西《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
|
民生经济的现实意义在于公平分享,其实质内核契合了经济法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的价值追求。在经济转型时期,现行的经济制度、社会制度、法律制度所产生的系列问题对实现民生经济公平理念造成了制度障碍,体现为收入分配不公、政府权力行使不当、弱势群体利益保障机制不完善等。形式公平的价值目标要求政府经济权力的行使遵守功能合理和程序正义;实质公平的价值目标要求改革收入分配失衡的经济体制,实现对弱势群体的倾斜性保护。
|
20.
|
俄罗斯经济转轨的利益分配效应
|
|
|
|
|
温俊萍 高子平《俄罗斯研究》,2004年第4期
|
|
俄罗斯经济转轨之后,由制度变迁所诱致的利益分配关系调整对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为不同社会集团力量均衡结果的利益结构与经济转轨的历程密切相关,在相当程度上,利益结构的变化反映着经济社会转型的绩效。因此,俄罗斯经济利益关系的协调是促进其社会转型,积极、稳妥地推进国内经济、政治改革的关键环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