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南亚纵横》2001,(5):49-53
一个泰国公主,当她还是小女孩时,己与中国的政治舞台连在一起。她,生长在中国伟大的历史人物身旁;她,洞察中国政治的奥秘;她,卷入了中泰剧烈的政治浪潮中。 从本期起,本刊将连载泰国公主西林·帕他努泰(中国名:常媛)亲自执笔所的《笔红墙内的泰国公主》  相似文献   

2.
《冲撞:卡斯特罗与美国总统》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员徐世澄先生著,东方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本书除正文外,还设古巴大事记(后冷战时期)和后记。全书共分14章,204页,15.9万字。古巴驻中国大使何塞·阿·格拉·门切罗先生为本书作序。《冲撞:卡斯特罗与美国总统》一书记述了古巴自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及冷战结束以来同美国的关系以及围绕古美关系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特别记述了作为当今世界风云人物卡斯特罗坚定不移的立场、灵活机智的策略、临危不惧的性格和不畏强暴的斗志,介绍了古巴寻求生…  相似文献   

3.
1992年是哥伦布首航美洲500周年。多年来,世界各国的许多学者在研究这位美洲的发现者时,遇到一个又一个的障碍。这位500年前的历史人物似乎有意与后人捉迷藏。人们发现,哥伦布的一生扑朔迷离,在许多方面都是一个谜。已故的美国共产党主席福斯特在他的《美洲政治史纲》中,转引权威拉美史专家喀尔蒂斯·威尔格斯和罗尔·德加的话说:“我们不能确实知道他是什么时候生的,也不知道他在哪里出世,他的早年生活究竟如何,他的面貌怎样,他能不能读书,他最初登陆美洲究竟在哪里,也不知道他死后葬在何处。”美洲历史学家艾·巴·托马斯在《拉丁美洲史》中干脆地写道:“哥伦布其人是一个谜”,“关  相似文献   

4.
“究不事”在东南亚古代史研究中,特别是柬埔寨古代史研究中,是一个热点。虽然各家所说各见仁智,但我总觉得尚有商榷之余地,故不揣冒昧,撰此拙文,以就教于史学界同人。“究不事”,作为古代东南亚一古国,在今天,我们仅能在范晔所撰之《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见到:“肃宗元和元年(公元84年),日南徼外蛮夷究不事人邑豪献生犀、白雉”。①又考《后汉书·章帝本纪》关于此事之记载,其称:“元和元年春正月,……日南徼外蛮夷献生犀、白雉”。②这就是直接和“究不事”有关的全部史料。  相似文献   

5.
闲翻;日时日记与照片,当目光落在1987年5月21日之页时,不禁边读边忆起当时的难忘情景……当天,中国作家协会外联部,安排《人民日报》社袁鹰、姜德明同志和我与来访的孟加拉中国友好代表团团长、孟中友好学会会长、前民主党主席、作家努鲁尔·胡达·米尔扎,团员、诗人、孟作家联盟盟员、银行高级官员M·A·马丁·白拉基座谈。不巧,袁鹰和米尔扎都临时参加另外的会,这样,只有我们三人以及临时前来参加的孟中友好代表团团员、建筑师、孟建筑设计院委员穆·马杰鲁尔·卡达尔四人,一起在中国国际文化交流协会的客厅亲切交谈了。双方交…  相似文献   

6.
在1962年10月加勒比危机爆发25年后,苏联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主办的《拉丁美洲》杂志以“加勒比危机:历史重要的一课”为题,发表了有关加勒比危机的三篇论文。作者分别是:曾参与制定美国政府处理危机有关决策的美国人雷蒙德·L·加特霍夫;古巴美洲研究中心北美研究室主任拉斐尔·埃尔南德斯和苏联《拉丁美洲》杂志主编塞尔格·米高扬。  相似文献   

7.
桃A 《新青年》2013,(10):14-15
她是备受瞩目的网络私绘本漫画家、"画"博客第一人;她的漫画连载于日本杂志《tokyo graffiti》,被中日多家媒体争相报道;她曾担任NHK电视台"音乐物语IN JAPAN"的节目主持人、供职于日本最大的在线游戏公司;她是《城市画报》2010年年终特刊封  相似文献   

8.
电影《廊桥遗梦》中,金凯寄给弗朗西丝卡的遗物里有一本《国家地理》杂志,封面上是一幅廊桥的照片,下面有金凯的名字。或许你还不知道,这是一本真的《国家地理》杂志,可是它从来就没有发表过。 小说《廊桥遗梦》出版后,许多读者打电话和写信到这家杂志社,打听金凯这个人,虽然杂志社回答说这个人物纯属虚构,出“廊桥”专辑的故事也是子虚乌有,但读者们还是将信将疑。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决心拍摄这部电影的消息  相似文献   

9.
美国新闻记者丹尼尔·林奇在《美国新闻评论》上撰文称:在寻求使社会公众积极关注爱滋病——这种“死亡之神”的过程中,大众传播工具夸大了它对于公众健康的威胁。 林奇写道: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曾预测从1992年至1994年,将有196000名美国人死于爱滋病;而在同一时期,大约将有270万美国人死于心血管病;另外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合肥)名誉所长、研究员葛庭燧院士最近接到美国TMS执行主席亚历山大·斯科特教授的通知,他被授予TMS的R.F.梅尔奖,并邀请他在TMS第128次年会上作题为《晶界弛豫研究五十年》的学术演讲。TMS是美国矿物、金属、材料三个学...  相似文献   

11.
她出生在一个声名显赫的家族,林徽因是她的姑姑。她是美国“越战纪念碑”设计者;被美国《生活》杂志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一百位美国人”;她以绝对优势当选耶鲁大学新校董;她是美国“世贸中心遗址纪念碑”设计评委会的惟一华裔人士。环境造就艺术天才1959年10月5日,林璎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雅典城一个林姓华人之家,这是一个极具中华文化传统的移民家庭。作为新生代的林璎,从小就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祖籍在大洋彼岸的中国福建省闽侯县,并了解了许多有关祖籍国及福建省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中国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是林璎的姑父和…  相似文献   

12.
秘鲁黑市和经济不发达的根源:重商主义制度─—评埃尔南多·德索托的《另一条道路》韩琦西班牙文版的《另一条道路》于1986年问世之后,立即引起了国际经济学界的注意,成为畅销书。1987年该书被译成英文出版,并获得很高的评价。美国参议员比尔·希拉德利说:“...  相似文献   

13.
英迪拉·甘地(1917-1984年)是印度总理尼赫鲁的独生女,曾两次当选印度总理,世称甘地夫人。她是世界著名的政治家,且是这个行列中屈指可数的女性之一。她的一生充满着神秘色彩,多年来人们对她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好奇。 历尽劫难的绝顶殊荣 英迪拉·甘地及其家族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印度现代史的缩影。英迪拉·甘地出身的这个家族,先后出现了四位国大党主席(其父尼赫鲁、她自己、次子桑贾伊·甘地、长子拉吉夫·甘地),其中三位担任过印度总理(父、她、长子),前后主宰印度政治舞台半个多世纪。英迪拉·甘地先是担任她的父亲…  相似文献   

14.
科海浪花     
一·根·自·发郭沫若在他的小品文《白发》里写一个不知道名宇的理发姑娘替他拔了一根白发。他在镜子中见到了这动人的一幕,然后说:“啊,你年青的,年青的,远隔河山的姑娘哟,飘泊者自从那口离开你后,又飘泊了三年,但是你的慧心替我把青春留住了。”长白发是衰老的生理现象。苏东坡不是感叹“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吗?郭沫若从一根白发的被拔掉,想到了青春的留住,太美了。不过,掉头发,不管是黑的还是白的,都不是表示留住青春,恰恰相反,是老化,是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正常的现象。一个人,每天要掉大约45根头发有些人会掉60…  相似文献   

15.
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比较研究刘健明编译德里大学扬基尔·侯赛因学院经济学、发展经济学高级讲师古吉特·克·阿若拉于1996年2月在《战略分析》杂志第11期上发表了《关于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比较研究》的文章。这篇文章从中印两国社会制度、历史背景以及基本国情出发...  相似文献   

16.
1986年7月底,美国著名东南亚考古学家威廉·G·索尔海姆在昆明参观访问期间,我以《东南亚》杂志编辑的身份采访了他。索尔海姆现任美国夏威夷大学人类学系教授、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并主编考古学杂志《亚洲观察》。他从事东南亚地区的考古近四十年,亲身参加过一些重要的史前遗址的发掘。  相似文献   

17.
《廊桥遗梦》一书中的主人翁弗朗西丝卡与远游客罗伯特·金凯爱得天翻地覆、死去活来,据作者诠释这个缱绻之情,是源于纯粹的真爱。 但是,四天之后呢?被爱火中烧的弗朗西丝卡面对罗伯特·金凯的提问“我们该怎么办”,竟然一时语塞;当她再听了她真爱的人提出“跟我一起走四方”时,却变得怯懦了。她语调颤颤地说:我不  相似文献   

18.
沈培艺作为中国当今舞坛寥寥无几的耀眼人物,可谓饱领风光。有许多公众的评价可以为她定位:《人民日报》称她有“一流的表演才华”;《光明日报》评她有“卓然不凡的艺术功力”;香港《文汇报》辟专版赞她是“中国古典舞蹈的杰出代表”;香港著名妇女刊物《清秀》杂志、新加坡《新明日报》、《联合晚报》誉她是“中国学院派舞蹈权威代表”、“体现了中国舞蹈家的最高水平和中国当今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水平”;许多外国舞蹈同行称她是“用心灵塑造人物的世界第一流的舞蹈家”……这位丽人用她优美的舞姿在舞台上划下了一条闪光的艺术轨迹。…  相似文献   

19.
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最近,你在写什么?我却不知道怎样回答。文字与话语都有彼此不能达到的部分,有的文字写出来很好看,说出来却可能索然无味;而有些话说出来非常俏皮,写出来却不怎么精彩。有的电影也是,写它说它都有不能达到的地方,只能去看。《哭泣的骆驼》就是这样一部带有故事色彩的记录片,它独有的、不能用文字来转述的好处只有看了才会知道。《哭泣的骆驼》是蒙古女导演宾巴苏伦·达瓦与路易吉·法洛尔尼合作导演的,描述蒙古游牧民族生活。她展示的是蒙古人清静、平淡的日常生活场景,只是在讲述一个说出来没什么大意思的小故事。如果观…  相似文献   

20.
《东南亚纵横》2001,(9):25-25
1967年秋,河内的列宁公园,一个梳着长长的辫子、面颊丰满红润的姑娘靠在一辆男式的自行车上,朝着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摄影师托马斯·比尔哈特的照相机镜头微笑。她身穿军服,她的国家正在打仗,比尔哈特在为他的摄影集《英勇抗击帝国主义侵略》搜集素材。他既不知道她姓什么,也不知道有关她的一点情况。但多年来她的那张照片却一直陪伴着他,先后在柏林、布达佩斯等地举办的摄影展上出现。 如今,比尔哈特又回到越南寻找当年的足迹。他终于找到了当年照片中的那个小女兵。“我当年17岁,”安龙芸说,“是响应胡伯伯的号召参军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