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5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两个分析性的创新:对社会事实秉持以机制为基础的理解路径和对动态交互影响的强调,作者提出了一个有关族群战争爆发的广义理论,并利用两种元机制——安全困境/螺旋模型和群体间–群体内互动——作为“元综合器”,将战争的影响因素与冲突行为的直接驱动力联系起来,对散布在现有文献中的众多因素和机制加以综合,形成了一个更具整合性且动态的族群战争理论。该理论不但整合了既有文献中已经识别的众多因素和机制,而且揭示了先前被隐藏或被忽视的因素、互动和机制,由此指明未来在这些方向的探究将是硕果累累。  相似文献   
2.
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个体通常通过一种被称为归因的心理机制从不完全的信息中解释他人做出某种行为的原因。类似但更为特殊的心理机制也会发生在当一个国家的决策者需要理解另一个国家的行为以采取某种应对之策的时候。当外交决策者们在试图解释他国的行为时,他们会将哪些变量纳入他们的考虑范畴?他们对他国行为进行归因的方式是否会因情境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如果确实有所变化,那么他们在归因时将会存在哪些倾向和偏见?外交决策者通常从能力、决心、利益、意图和该国所处的战略环境五个维度来认知另一个国家行为的原因。而恐惧和族群中心主义均会作用于这五个维度,并且在不同的情境下,两者在各维度的作用方式有所差异。为了验证唐世平提出的行为归因理论,作者采用了一种特殊的内容分析技术——逐字解释文本分析——对1945-1947年间的美国外交档案进行了分析和编码,试图利用二战结束至冷战开始这段时间内美国的主要决策者对苏联行为所进行的数以百计的归因,并对上述归因理论进行经验上的探索。验证结果表明,描述性的证据分析部分支持了这一新的归因理论,但也挑战了这一理论中关于能力、决心和环境维度的部分推断。  相似文献   
3.
唐世平 《党政论坛》2012,(10):29-29
长期以来,我们许多战略研究关注的都是大战略问题,如时代问题、和平崛起、大国兴衰等。这些问题的重要性毋容置疑。但对一个全面参与全球事务的中国来说,仅停留在"大政方针"上的国际战略研究已越来越不能满足国家的现实需要。中国需要更加精细的国际战略研究。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南亚研究现状:制度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世平  张洁 《当代亚太》2006,98(4):3-12
本文认为,制度性因素对于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政府需求、中国与东盟的相互依赖以及大众传媒在中国的兴起则是影响中国东南亚研究的三个主要因素。这些因素提升了东南亚研究在中国的地位,促使东南亚研究以经济与政治(包括安全)为重点领域。但是另一方面,这三个因素却使中国的东南亚研究面临着学术贡献与政府需求、学术贡献与大众需求之间的艰难平衡,并有可能使中国的东南亚研究将自身置于满足政府和大众短期需求、损害长期能力建设的困境之中。因此,本文认为需要从机制的角度来考虑如何矫正中国东南亚研究中的建设与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5.
唐世平 《当代亚太》2003,55(3):14-18
由于中国经济的持续高增长 ,“中国崛起”成了一个令人关注和广泛讨论的议题。许多地区外 (主要是美国 )和本地区的观察家都对一个强大后的中国将如何运用它的力量感到不安。随之而来的是 ,“中国威胁论”在一些地区国家中也逐渐流行起来。如何理性地评估中国崛起对地区安全的影响将是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将从几个角度讨论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6.
王中原  唐世平 《政治学研究》2020,(2):52-64,M0004
预测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活动。作为社会科学预测性研究的重要领域,选举预测是促进政治学理论和方法创新的动力。选举预测不仅限于民调,科学的选举预测可以划分为四类范式:意见聚合范式;模型范式;混合范式;大数据范式。每类范式包含若干种预测方法,不同预测方法在准确性、超前性、解释力、可重复性、中立性和预测成本等评判标准上各具优势,预测方法的选择是基于预测目标和应用场景的综合权衡。目前,选举预测领域呈现多元化、交叉互补、跨学科的发展趋势;其未来发展方向是“理论驱动”与“数据驱动”相结合、微观预测变量与宏观预测变量相结合、预测与解释相结合,以政治科学为基础,通过跨学科合作和前沿技术手段推进预测范式的创新,并在预测实践中不断更新升级。预测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可以构成“双螺旋”的共生互补关系,共同致力于增进人类对复杂政治活动的理解和研判,提升政治学研究的科学水平和政策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四个内部维度(即能力、意图、利益和决心)以及一个外部维度(即外部环境)对于我们理解他人的行为是必不可少的。不确定性在其中的任一维度内均发挥着作用。作者构建了一种新的行为归因理论,认为不确定性的五个维度不仅能各自独立地给人们的认知造成不同困难,而且它们之间的互动也对人们的认知构成了更加难以应对的挑战。更重要的是,这种认知挑战在冲突情境与合作情境中的表现是有所区别的。缺乏对这些不同的、并且能够互相影响的挑战的认识已然对国际关系的研究造成了一定的困扰。把握好这五个维度,了解人们在理解它们时易于出现的各种偏差,对于理解国家在合作或冲突情境中的行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文章的理论框架还指向一些特定的假说,而这些假说可以通过经验与实验方法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8.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探讨联盟管理过程中盟友之间互动的动态机制。通过归纳和推理,笔者发现,联盟维持和管理的机制是相互制约,两个变量——盟友之间的权力对比和意图匹配程度——通过相互制约的核心机制影响联盟的命运。按权力对比,联盟可以区分为对称性联盟和非对称性联盟;按联盟内部的国家意图,联盟可以区分为防御性联盟和进攻性联盟。这样,将至少有四个"理想型"联盟,每一个"理想型"联盟都存在自身特有的互动动态。总的来说,在对称性联盟中,若盟友意图一致,则彼此相互制约易于成功,联盟容易管理;反之,则不易管理。在非对称性联盟中,只有当强国为防御性现实主义国家而弱国为进攻性现实主义国家时,相互制约才相对困难,联盟才较难管理。文章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法俄联盟、20世纪中叶的中苏联盟以及20世纪50年代之后的美日联盟作为案例,对本文提出的联盟管理理论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9.
10.
过去40年来,关于族群冲突的研究呈现爆发式增长,其首要的研究问题是:在什么样的文化、社会、经济、政治和国际条件下,更容易出现族群冲突或和平?本文将2012年前的研究分为四个波次,据此批判性考察其理论和实证上的研究进展。文章认为,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证上而言,该领域已经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进展。在理论层面上,该领域早已超越了三大范式的辩论(原生论、工具论和建构主义),形成了新共识,即研究需要从三大范式和其他路径中抽取有效的元素来加以整合。此外,新制度主义已经(再次)崛起为该领域内一种主要的研究路径。在实证层面上,在诸如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日益精致的方法和技术以及更多、更好的可用数据集的联合推动下,学界对族群冲突原因的探索不但产生了新的研究领域,而且收获了更为深入、更加丰富的知识。随后,本文着重介绍了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新研究,它们整合了理论和实证,代表了未来优秀研究的方向;同时指出了当前研究还存在精细化甚至有些碎片化的两种趋势。最后,文章在方法、数据和研究议题等方面指出了未来若干可能的研究领域和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