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5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21.
大公报的报道与社评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人民咒骂"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前方马瘦,后方猪肥",表达了对重庆花天酒地、河南民不聊生怪现状的不满。不料,这一切竟触怒了当局,2月2日当晚,军委会即下令大公报停刊三天,以示"惩戒",造成了当年轰动后方的一段新闻公案。  相似文献   
22.
张刃 《学习导报》2011,(5):54-54
新春伊始,许多地方又闹起了“用工荒”。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不仅沿海地区招工难,连历来大量输出劳动力的中西部省份,也加入了“闹荒”行列,千方百计挽留外出务工的家乡人。有人说,这是劳动市场新动向。  相似文献   
23.
张刃 《工会博览》2023,(29):42-43
<正>新闻记者“跑采访”是必修课、基本功。在没有网络甚至连电话都稀缺的年代,记者采访更是要靠“跑”,不跑就抓不到新闻,跑晚了“丢人”,甚至可能“丢饭碗”。旧中国社会动荡,各路高层言行、各种军事力量都影响乃至左右着大局,都是媒体必报的重要新闻,谁抓住了谁就是赢家,因此记者采访竞争十分激烈。  相似文献   
24.
张刃 《北京观察》2002,(10):36-38
叶文虎:1939年生于江苏省淮阴市,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62年毕业留校任教,曾从事湍流理论、空气动力学、环境空气动力学、环境评价、环境规划、环境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多种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现任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环境科学中心学位委员会主席、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25.
旅美琐记     
张刃 《海内与海外》2014,(10):67-69
到美国探亲,小住近半年。与旅游者走马观花、来去匆匆不同,有机会"混迹"于美国百姓生活,有时间观察其社会犄角旮旯,琐记若干见闻于后。房价与"学区"的关联先说房子吧。这可能是许多人都关心的话题。我没有能力和时间去详细考察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只能从儿子家的房子说开去,或可窥斑见豹。房子位于纽约皇后区,距离儿子上班的曼哈顿20多公里,乘地铁约40分钟。  相似文献   
26.
细节新加坡     
张刃 《工会博览》2024,(8):41-42
<正>2024年2月9日,中国癸卯年除夕,新加坡正式实施对中国人入境30天内免签政策,恰逢春节长假,引得一大波中国游客蜂拥而至,并且很快就有各种体验帖子上网流传,除了赞美“花园城市”,欣赏独特景观,展示丰富美食之外,也有不少人抱怨物价昂贵、罚款过多,甚至耸人听闻称“去一趟新加坡破产了”……其实,从游客的角度走马观花,看到的多是社会表象,难免一己之见,或者以偏概全,乃至误导。  相似文献   
27.
正北京的胡同举世闻名,不仅在于它构成了北京四九城民居的基本格局,更在于它孕育了北京市井文化的深厚底蕴。北京胡同里不仅有豪门深宅,更有百姓大院,既可见达官显贵出没其间,更可察引车买浆者流生存图景。我的童年就是在北京的胡同里度过的。(一)上世纪五十年代,北京还有3000多条胡同,大大  相似文献   
28.
旅美琐记     
张刃 《海内与海外》2014,(11):57-59
正生活中,和美国人打交道并不困难,一句问候,一个微笑,甚至一个手势,就可以交流。但是,与美国人交朋友,特别是中国文化里那种意气相投,乃至生死之交的朋友,却几乎没有。我曾与孩子谈起外来族裔能否融入美国文化的问题,回答是不太可能,也没有这样的愿望。美国文化中,以自我为中心可能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如同美国梦,追求的是实现个人价值,靠的是个人努力奋斗,而不是借助他人。事实上,在  相似文献   
29.
张刃 《海内与海外》2013,(11):47-48
美国联邦政府被迫关门,是今年10月的一大新闻。恰巧,五日,在美国一个叫做丹尼森的小城市做CIO,当年一起插队的哥们儿,通过微信发了一张照片,说:“今天上午市议会讨论明年预算,老百姓和不同社区组织来争吵。”  相似文献   
30.
张高峰是1943年7月到黄泛区采访的,此时距黄河决口已经过去了五年,但沿途仍见难民络绎不绝,扶老携幼,饥困欲倒,有的推着独轮车,搬运他们唯一的“财产”——吃饭用的锅碗。走不动的老弱妇孺,就以河堤为家,搭起草棚住下,他们希望水退了,早一点回到自己的家。张高峰写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