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6篇
世界政治   1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2篇
法律   29篇
中国共产党   28篇
中国政治   23篇
政治理论   5篇
综合类   2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解读《公孙龙子·指物论》之“指”,须以物为基本参照,在指、物对应中把握其含义。按公孙龙论物与实密切相关,实是名所表达的物之所是。《名实论》以物、实为一与多之对应,则如何将不同的实维系在一物之中,就需要借助“指”的联结、联系。在此意义上,“指”即相当于系动词“是”(is)。但因为先秦汉语尚未产生系词,而公孙龙业已遭遇与之相关的哲学问题(一事物在多种意义上是其所是),故而作《指物论》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32.
中国4个群体VDR基因2号外显子的SNP基因座遗传多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调查中国北方汉族、维吾尔族、藏族和哈萨克族群体维生素D受体基因2号外显子SNP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和群体差别。方法 应用PCR-RFLPs和DNA序列分析技术对271例个体的DNA样品进行分型。结果等位基因ACG的频率最高,分布在0.57~0.72之间。藏族与维吾尔族基因型ACG/ATG的频率超过0.5,汉族基因型ACG/ATG与ACG/ACG的频率均为0.3976;哈萨克族基因型ACG/ACG的频率达到0.5769。DP值与EPP值在4个群体中均超过0.56和0.16。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并在4个群体间有一定程度差异。结论 维生素D受体基因2号外显子SNP基因座具有较高的多态性,并具有一定的群体差别。  相似文献   
133.
“我爱法医这一行。”这朴实的话语发自曾宪斌的心腑。他是江西省南昌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医技术室主任,从事法医工作已12个年头。这里笔者不想塑造一个二等功臣的形象,只就其凡人凡事,道一道他的酸、辣、苦、甜。  相似文献   
134.
法本质的“层次论”质疑李巍法本质的“层次论”就是把法本质分为三个层次: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第一层次;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法本质的第二个层次;历史传统、习惯等物质以外的因素是法本质的第三个层次。-〔这是目前最为流行的法本质论,为大多数法学理论教材所...  相似文献   
135.
李巍 《当代亚太》2011,(4):6-32,5
冷战结束以来,东亚的经济地区主义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至今仍然没有发展出一个成熟稳定的区域制度框架来推动区域经济进行深度整合。该地区多重制度框架相互竞争,造成了一种"制度过剩"的特殊格局。这导致东亚地区在经济整合的过程中,缺乏有力的制度推动和有效的区域治理,具体表现为该地区至今仍难以建立有助于提高经济绩效的经济要素完全自由流动的统一经济区;难以采取集体行动,共同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经济风险和冲击。本文认为,东亚地区多重制度竞争的背后,是由于与该区域相关的主要行为体对塑造东亚经济秩序有着不同的利益偏好和战略诉求,他们各自极力推动对自身有利的区域机制,从而形成"制度过剩"。主要行为体在东亚的主导权竞争以区域制度竞争的形式展开。随着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的加速崛起以及美国决心重返东亚,东亚经济整合中制衡与反制衡的矛盾将日益突出,从而带来更加激烈的制度竞争,这是东亚经济地区主义遭遇挫折而非取得成功的标志,东亚地区将因此继续沦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碎片"。  相似文献   
136.
在浦东机场推行航空公司与边检机关电脑联网,实行旅客资料预检办法,即对出境航班采用资料同步传输方法,对入境航班采取资料文件包的形式进行网络传输,可明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大大加快旅客通关的速度,警力不足的矛盾将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37.
李宇  李巍 《理论月刊》2023,(11):148-155
《庄子》内篇在描述心灵转化时,有三种主要模式——由心到神、由心到气、由心到德,它们皆指向认知方式的调整。这种调整旨在破除在个人有限的、固化的、偏好明显的认知方式控制下的感官活动,而非否认感官本身,并且期待在面对物、事、人时,以流动的、变化的环境作为认知与行动导向。相关的文本主要存在于《养生主》篇“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人间世》篇“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德充符》篇“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中。其中,“不以目视”“无听之以耳”“不知耳目之所宜”在以往的解释中常被认为是对感官及其活动的消解,进而弱化了心灵转化过程中涉及的认知转变。然而,这样的解释在回归文本语义系统时,难以实现逻辑上的融贯,从而使得与此关联的心灵转化的诠释也出现了偏差。因此,遵循文本语脉,明晰这些否定词的指向,进而发掘心灵转化的不同侧面,是合理且需要开拓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