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30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为探讨驯鹿狂蝇蛆病与机体氧自由基代谢的关系,分别对感染驯鹿和健康驯鹿血清中的微量元素硒(Se)、锌(Zn)、铜(Cu)、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脂质过氧化终末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感染组驯鹿血清Se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血清Zn、Cu含量差异不显著;感染组驯鹿血清GSH-Px活性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SOD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uZn-SO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AT活性差异不显著;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机体患病后产生大量氧自由基,导致抗氧化能力降低,引发脂质过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12.
对从内蒙古骆驼生活环境中采集到的24种蝇进行普通生物学剖检,并进一步用斯氏副柔线虫特异性引物ST1、ST2对蝇体内检获的幼虫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以筛选与确定骆驼斯氏副柔线虫病的传播媒介。结果显示,在西方角蝇和截脉角蝇体内均发现了疑似斯氏副柔线虫幼虫,感染强度为1~22条/个,雌蝇与雄蝇感染强度差异不显著;幼虫长度为1.033~1.934mm;雄蝇的感染率为43.8%~48.0%,雌蝇的感染率为35.7%~46.2%。扩增得到的部分ITS序列(包括5.8S)与GenBank中登录的斯氏副柔线虫ITS序列同源性高达99.3%。基本确定了西方角蝇和截脉角蝇为斯氏副柔线虫病的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13.
应用不同诱导剂和不同营养组成的液体培养基诱导培养捕食线虫性真菌——少孢节丛孢菌产生发酵液,经浓缩处理后,对发酵液中的蛋白质含量、酶活性以及相关的生化性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培养基的组成成分和相关诱导剂能够显著影响少孢节丛孢菌的代谢过程;而且秀丽新杆线虫刺激少孢节丛孢菌产生的培养基滤液和氨基酸刺激所产生的发酵液内含成分不同;蛋白酶活性越高的滤液中,磷酸酶活性越低;产生胞外蛋白酶的最佳培养时间为6d。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残缘璃眼蜱(Hyalomma detritum)、亚东璃眼蜱(H.asiaticum)、草原革蜱(Dermacentor nuttalli)、森林革蜱(D.silvarum)成虫的多孔区、哈氏器、气门板在扫描电镜下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详细描述和比较。这4种硬蜱多孔区的刚毛的数目、分布位置存在着种或属间的差异:残缘璃眼蜱刚毛数目为3根,亚东璃眼蜱为2根,两种革蜱均为1根,且同一蜱左右孔区的刚毛分布基本对称。进一步证实了硬蜱哈氏器的分类学意义,并补充了亚东璃眼蜱的哈氏器结构。4种硬蜱气门板的构造大体相似。观察结果表明,硬蜱多孔区的超微结构可能同样具有分类学特征,可做为种类鉴定的参考根据之一。  相似文献   
15.
1995年4月至1996年12月,对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3个旗15个苏木(乡)13个驼群的869峰双峰驼进行了驼喉蝇蛆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该病的病原是双翅目、狂蝇科、狂蝇属的驼喉蝇(Cephalopinatitilator)的各期幼虫。其成蝇一般出现于6月初,7~8月为侵袭高峰,9月末消失。该蝇幼虫的感染率为96.20%,平均感染强度为16.7条,最高的达36条。幼虫主要寄生于驼骆的鼻腔、鼻甲及咽喉等部位,并引起相应部位的炎症。驼喉蝇蛆病的流行除与当地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及宿主因素密切相关外,还与该地区的经济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骆驼喉蝇( Cephalopina titillator) Ⅲ期幼虫在自然条件下羽化为成蝇后,其翅脉的 M1+2 脉末端呈蛇形弯曲,该弯曲呈云雾状的模糊线条,与R4+ 5 脉汇合后形成闭合的约呈直角梯形的2R5 室。室末端上方具柄,该柄短于rm 横脉,几乎呈直角自R4+5 脉弯向翅前缘。骆驼喉蝇每年6 ~9 月为成蝇出现期,雌蝇将幼虫产于骆驼的鼻孔及其周围,以后幼虫寄生于鼻腔、鼻窦、额窦、咽喉等部位。  相似文献   
17.
随机选取自然感染驯鹿狂蝇蛆Ⅱ、Ⅲ期幼虫的驯鹿60只(雌、雄各30只),将其分为3 组,分别为伊维菌素组、阿维菌素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20只(雌、雄各10只),进行驱杀驯鹿狂蝇蛆试验。结果表明,伊维菌素和阿维菌素对驯鹿狂蝇蛆Ⅱ期幼虫的驱杀率均为100%,而对Ⅲ期幼虫的驱杀率分别为99.7%和96.6%。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用丙硫苯咪唑进行体外虫卵孵化试验检测羊线虫对苯并咪唑类药物的抗药性,对23个羊场的25份田间样品用丙硫苯咪唑和噻苯咪唑进行了虫卵孵化试验并与先前减卵试验(faecal egg count re-duction test,FECRT)的结果比较。结果表明,25份样品中,丙硫苯咪唑和噻苯咪唑对受检虫卵的半数致死量(LD50)均值分别为0.050 1和0.054 0μg/mL,差异不显著。FECRT检测有抗药性的4个羊场,75%的样品对丙硫苯咪唑和噻苯咪唑的LD50均值均在0.1μg/mL以上,只有1个羊场的的LD50值分别为0.068 9μg/mL(丙硫苯咪唑)和0.071 2μg/mL(噻苯咪唑)。检测为可疑的2个羊场,其样品的LD50值为0.04~0.07μg/mL;FECRT检测敏感的蠕虫群体的LD50均在0.04μg/mL以下。此外,丙硫苯咪唑用纯的二甲基亚砜溶解和稀释后于4℃保存7 d,LD50值变化不大,提示药效无明显下降,而保存14 d后药效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9.
捕食性真菌Duddingtonia flagrans杀虫机理是近年来生物防制领域的热点,而对其发酵液中的蛋白质组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有利于揭示D.flagrans杀线虫的生化机制。本研究首次采用基于液质联用的蛋白质组学非标记定量(label free)技术,对线虫幼虫诱导下的D.flagrans发酵液与普通营养菌丝发酵液进行了大规模蛋白质表达相对定量分析。结果,共鉴定出蛋白质258个,其中46个为显著差异表达蛋白质。进一步对差异蛋白质进行GO注释,结果表明,经线虫幼虫诱导的D.flagrans发酵液中差异蛋白参与的蛋白功能和生物学过程更加多样,以催化和结合功能为主,同时还参与感知环境刺激、信号转导、过氧化活性及胞壁合成等过程。进一步分析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过氧化氢酶和三羧酸循环中柠檬酸甲酯合酶前体上调表达加快了有氧呼吸,推测D.flagrans分泌胞外蛋白酶还需要氧化应激。此外,丝氨酸酶与酪氨酸酶前体显著差异表达,可能该类酶是D.flagrans侵染线虫的重要毒力因子。KEGG代谢通路分析表明,差异蛋白还主要参与了糖、脂质和氨基酸等初级产物以及次级代谢物的合成与代谢过程。通过对差异蛋白质组的深入解析和研究,有利于揭示D.flagrans对线虫的作用机理,为应用D.flagrans对线虫生物防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20.
少孢节丛孢菌粗蛋白和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常规的粗蛋白和氨基酸分析方法,分别测定了含捕食器茵丝(含有普通营养菌丝、菌环和菌网)、普通营养菌丝、分生孢子、线虫三期幼虫的粗蛋白和氨基酸含量.结果显示,粗蛋白含量在含捕食器菌丝、普通营养菌丝、分生孢子和三期幼虫中分别为43.08%、33.65%、39.30%和65.91%.氨基酸的总量分别为31.859 mg/100 mg、20.584 mg/100 mg、32.111 mg/100 mg和44.077 mg/100 mg.上述样品中,均未测出色氨酸的含量.结果表明,少孢节丛孢菌捕食器的粗蛋白高于普通营养茵丝或分生孢子的粗蛋白含量,而线虫三期幼虫的粗蛋白含量最高.并且在含捕食器菌丝和线虫三期幼虫中,缬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甘氨酸、丙氨酸以及酪氨酸的含量都比普通营养菌丝及分生孢子中的含量高,而前3种氨基酸据认为与捕食性真菌产生捕食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