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中国共产党   11篇
中国政治   3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1.
战略反攻阶段,苏联因素在国共两党的关系中作用日益增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苏联国际地位提高,在重大国际事务处理上举足轻重,这是苏联因素再度受到重视的最主要因素;蒋介石集团出于战略考量,主动改善与苏联的关系;美国的推动,也是促使苏联在中国政局再度受到关注的因素之一;就中国共产党而言,为抗衡英美对国民党的支持,中国共产党有必要保持同苏联的友好关系,这也是苏联作用增强的因素之一。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利用一切积极因素,有利于推进革命事业的发展,同时,在处理国内党派之争时应最大限度地避免外部消极因素的介入;处理国家间关系时,要时刻以国家利益为重,不应以意识形态和党派之间矛盾为重,这是历史给予我们的昭示。  相似文献   
12.
试论我国“以农养工”农业政策的途径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经济上"一穷二白",无论是工业还是农业都极其落后,但农业的形势更为严峻。为了解决经济建设面临的困难,我国通过实行"以农养工"的农业政策将农业资金转移到工业建设当中。这种牺牲农民利益发展工业的做法是通过各种政策实现的,这是建国初期我国农业政策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栾雪飞本世纪30年代发生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一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的胜利,不仅扭转了一百多年来中国在抵抗外来侵略中屡遭失败的局面,而且在世界反法西斯侵略战争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认真回顾和...  相似文献   
14.
东北亚战略安全新变化根源于东北亚战略结构的演变。东北亚战略安全新变化导致中国维护国家安全压力增大,面临不同意识形态挑战的压力持续上升,与周边国家合作成本增加,国家合作将更加困难。中国维护东北亚战略安全必须以包容性增长为东北亚战略安全合作发展的前提条件;确保中国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是维护东北亚战略安全的基础;和平解决朝核危机,维护朝鲜半岛安全是维护东北亚战略安全的关键;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稳定周边环境是维护东北亚战略安全的必然选择;积极倡导探索建立新的安全合作机制是维护东北亚战略安全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15.
刚刚起步的台湾“民主政治”在某些政治人物的操弄下被严重扭曲而发生异化,“统独争议”转移政治主题,“民粹政治”漠视民意,公平正义迷失,逐步偏离民主政治的正轨,走上了一条危险的发展道路。台湾的政治生态至今仍未完成由族群对立的、社会撕裂的、非理性的“形式民主”和“身份民主”向“共识性民主”的转换,这在相当大程度上给台湾社会带来了人为的切割与损害。至少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们还很难看到台湾发展出健康有序、具有包容性的“协商政治”机制来。  相似文献   
16.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从事科学技术的主体是广大知识分子。在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要充分发挥广大知识分子特别是科技工作者的作用,大力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提升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知识分子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开拓者和科技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在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历史上看,科学技术的每一项重大突破,都引起了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早在一百五十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  相似文献   
17.
在世纪之交的重要历史时刻,回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2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深感坚持解放思想的必要性和长期性。展望即将到来的21世纪,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特别是围绕综合国力而展开的全面竞争,更需要全党解放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  相似文献   
18.
吕斌  栾雪飞  孙海杰 《前沿》2010,(5):26-28
邓小平对国际战略的谋划和对中国现代化的构建,是其中国发展战略的内外两方面。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多极化的世界格局趋势,国家利益的维护和拓展,科学认识世界战争问题,警惕西方国家针对中国的没有硝烟的战争,是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邓小平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构建形成了经济、政治、文化和公民素质的完整的体系,科学回答了中国现代化必须回答的问题;后邓小平时代的党的领导集体丰富、完善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和现代化构想。  相似文献   
19.
李玉敏  栾雪飞 《前沿》2010,(3):8-12
胡锦涛对于我国国防和军事现代化的关注,具有鲜明的国际视角。他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站在国际战略的高度,阐明了国际局势变换下我国国防和军事现代化建设的必然性,指明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国际战略背景下我国国防和军事现代化建设的具体路径,明确指出社会主义中国的国防和军事现代化建设不会威胁他国,而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保障。这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上,展示出胡锦涛作为国家的领导者,所具有的马克思主义战略家的国际战略眼光。  相似文献   
20.
何香凝是国民党左派的杰出代表,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着重论述何香凝对国共合作所起的积极作用,请史学界同志们批评指正。一在大革命时期,何香凝就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明确的认识,并积极致力于国共合作统一战线事业。首先,积极支持廖仲恺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吸取过去屡次失败的教训,决定对国民党进行改组,并派廖仲恺同李大钊、陈独秀等共产党人一起进行国民党改组工作,何香凝成为廖仲恺的得力助手。何香凝认为,国民党改组,主要在于实行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针对一些人反对执行三大政策,何香凝指出:“‘联俄’,最为一般不懂政治动向,不知国际形势的人所反对。‘容共’呢,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