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8篇
世界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57篇
法律   6篇
中国共产党   48篇
中国政治   27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十七世纪初期,荷兰殖民者继葡萄牙、西班牙殖民者之后来到东方,迫切想打开中国大门,同中国建立直接的贸易联系。当时在中国,正值明朝政府在福建漳州海澄月港部分开放海禁,准许私人海外贸易商申请文引出海贸易。而不准外国商人到福建沿海一带从事贸易。  相似文献   
112.
党的十五大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历史性盛会。大会期间,本刊编辑部派记者约请部分十五大代表撰文谈自己参加十五大的感受和学习十五大报告的体会。现将他们的心得体会摘登如下。  相似文献   
113.
鸦片战争前英商在广州的贸易基本是由英国东印度公司所垄断,其贸易额远远超过其他来广州贸易的各国商人,据说在道光九年(1829)左右,每年仅英国商船在粤海关缴纳的税银就达60-70万两之多①。他们从中国输出的货物绝大多数是茶叶,据不完全统计,在1719—1833年间,茶叶约占广州出口货物的70-90%。在18世纪末,英国每人每年平均消费茶叶已超过2磅,在1828年英国国内消费的7000万磅茶叶几乎全是由广州进口。18世纪中叶,一位活跃在广州的法国商人罗伯特·康斯坦特(RobertConstant)曾这样说过:“是茶叶把欧洲的船只带到了中国,在运…  相似文献   
114.
十六世纪后期,我国丝织业生产已有了明显的发展,丝织业中心之一的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城中机户雇佣的织工已达数千人之多。即使是素不蓄蚕的福建,也不惜从湖州贩运湖丝,“染翠红而归织之”,故同样有著名的丝织品销往各地,“凡福之绸丝、漳  相似文献   
115.
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30多年来,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之中走出了一条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国特色国企改革发展之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深刻变化,充分印证了传统产业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向,深刻反映了现代企业改革发展的战略方向,也蕴含和展现着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  相似文献   
116.
"9·11"后,美国将注意力集中到东南亚,将之视为反恐战争的"第二战线".在东南亚的反恐活动中,美国着重于打击海上恐怖主义袭击,在与东南亚国家加强反恐合作的同时,也对东南亚几个国家提供了军事援助和联合进行反恐军事演习.  相似文献   
117.
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废除了东汉最后一个皇帝,自己在洛阳称帝,国号为魏,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国,虽然长期处于分裂状态,但是同海外国家的贸易却不断发展,其中既有地处江南的孙吴以及后来的东晋、南朝,同南海诸国的频繁贸易,又有占据中原的曹魏与日本之间的密切往来。本文拟对当时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南海、日本之间的贸易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8.
十六世纪后期,西班牙殖民者占据了菲律宾群岛,在马尼拉开辟了通往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的“大帆船贸易”航线,以把中国的手工业品源源不断地运往南美各地。此时在中国,正值明朝政府在福建漳州海澄月港部分开放海禁,准许私人海外贸易商申请文引出海贸易,于是,数以千计的中国海外贸易船满载着各种货物涌向马尼拉,使中国与马尼拉的海上贸易遽然达到了繁盛时期。本文拟就这一时期中国与马尼拉海上贸易的发展情  相似文献   
119.
明初的中日关系,由于倭寇的骚扰,变得异常复杂.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抑制倭寇的入患,采取了朝贡与海禁相结合的对外政策.这种政策在以后的几位继任者中不断沿袭,遂使明初中日之间的正式贸易,始终保持在朝贡贸易的基础上.然而,这种贸易并不能满足日本方面对中国商品的迫切需求,于是日本各大名、寺社经常为争夺对明朝贡而激烈地竞争着.这种竞争到后来发展成宁波的拼杀事件——“争贡之役”,明朝政府以此罢市舶,严海禁,断绝与日本的正式贸易,而一些以“朝贡”为名的日本商人则不得不转入走私贸易,他们与中国的海寇商人互相勾结,由走私转而寇掠,使倭寇之患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120.
清嘉庆年间的海盗及其性质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乾隆末年,清朝统治已逐渐走向衰败,加之漳泉一带屡遭水灾,粮价昂贵,百姓无法存活,相率入海为盗,至嘉庆初年,东南沿海一带的海盗活动已异常猖獗。这些海盗,分散成帮,遍布于闽、浙、粤沿海,或掠夺商船,劫人取赎;或私设税局,征收洋税;甚至于抢劫前来贸易的外国商船,直接影响到当时海外贸易的发展。本文拟对其活动和性质作一初步的分析。(一)嘉庆年间海盗活动的猖撅,源自于安南国主阮光平父子的支持、怂恿和操纵。乾隆末年,阮光平、阮光瓒父子在安南以兵篡国后,因国用虚耗,商船不至,乃派遣乌槽船百余艘,总兵官12名,以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