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8篇
法律   20篇
中国共产党   34篇
中国政治   36篇
政治理论   11篇
综合类   2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中国古代十类惩腐律令@杨扬  相似文献   
32.
33.
为适应我院进一步发展和正规化、高层次、有特色办学的需要,更好地完成我省统一战线两支干部队伍及海外统战的教育培训任务,经云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同意我院加挂“云南中华文化学院”的牌子。  相似文献   
34.
在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史上,党内权力运行的制度设计长期围绕委员会制和首长负责制,不断丰富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两种权力运行模式在规范权力民主运行的制度使命下内在的叠加、融合,演绎出具有人类政治文明发展普遍规律的民主建设的特殊规律。  相似文献   
35.
日美同盟是冷战时代的产物。随着冷战的结束,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增强,日美同盟在国际社会的角色转型、性质定位正逐步发生变化。日美同盟作为冷战的衍生物,在国际社会尤其在东亚地区的作用并没有削弱,相反却日益强化,这对于当前方兴未艾的东亚区域合作具有双重性的影响。虽然日美同盟对东亚区域合作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平衡器”的杠杆作用,但从整个东亚区域合作的整体布局来看,日美同盟的消极作用日益明显,严重阻碍东亚区域合作的发展进程。因此,要推动东亚区域合作,必须正确处理好与日美同盟的关系,积极引导日美同盟发挥建设性作用,规避其消极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36.
委员会制和首长负责制作为权力民主运行的制度载体,是在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上经过长期演绎而确立起来的。然而,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由于对两者的本质、功能、属性及运用逻辑认识不清,容易发生机理错位。矫正两者的错位要在决策中推行票决制,在执行中完善问责制。  相似文献   
37.
吴莉莉  杨扬  岳文静 《学理论》2012,(11):77-78
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而人际关系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小学生由于自身发展的特点以及各方面的影响,人际交往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作为一种有效的音乐治疗方法,通过将音乐与动作、舞蹈、语言等相结合以及让学生亲身参与、即兴创作的团体活动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增强信心和培养合作意识等,有效帮助小学生改善不良的人际关系,使他们拥有一个美好的小学生活,并对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8.
现代大学内部治理在二十世纪民主化浪潮的推动下发生了重大转变,以学生组织为代表的学生力量开始参与大学内部治理.高校学生的自治管理不仅成为新时期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深化的新趋势,也是彰显现代大学善治宏愿的内在要求.我国高校内部治理主要依托于传统的行政性权力,在制度理念和组织建设上长期忽视学生组织的功能与价值.要推进我国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应当转变治理观念、重构高校制度、强化组织建设,提升学生组织在高校治理层级中的地位,吸纳学生力量进入大学内部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39.
本文关注辽宁省人口职业结构的变化情况,通过分析辽宁省人口普查数据发现,2000-2010年辽宁省人口职业结构的最显著变化是商业服务人员比重大幅上升而农林牧渔人员比重大幅下降。本文初步探讨了理解人口职业结构变化的两个视角,希望有助于从人口职业结构的角度来审视2000年以来的辽宁省整体社会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40.
纵观20世纪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以城市化为核心的现代化无疑是最重要的主旋律之一。然而城市建设的狂飙突进,并没有带来人们精神生活的提高,其标志之一便是作为城市文化重要载体的城市文学并没有获得长足的发展。整个文学叙事的格局中,城市文学只占据很小的分量,在价值评判中更是如此。文学从城市生活中淡出,将使城市的生态和心态处于从未有过的人文危机中。城市文学到底遭遇到哪些创作瓶颈?到底是城市文学缺乏应有的艺术水准和美学高度,还是评判标准出了偏差?城市文学又该如何拓展自己的表现空间与审美格局,创造出独特的话语方式和体系?为了探索上述问题的理论路径,2月19日,由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探索与争鸣》杂志社和华东师大文学研究所联合承办的"新世纪城市文学创作的问题与出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围绕城市经验的多元表达、城市文学概念的理论溯源、新世纪城市文学创作的实绩与缺憾、城市小说的类型化倾向辨析、城市文学新的美学形态的开掘、城市身份认同与城市文学主体重构等话题展开研讨。现选发部分专家的文章,以期引起学界的关注和进一步讨论。——主持人叶祝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