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7篇
法律   60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3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3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炼乳,一种经过消毒后浓缩制威的牛奶制品,不仅口味独特,而且便于储存。在20世纪初期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它曾是鲜牛奶的替代饮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作为一种“舶来品”,中国市场上的炼乳产品基本上被美国、日本、英国等国生产的洋品牌所垄断,而国内的炼乳业则起步较晚。  相似文献   
52.
人民政协的任务是政协工作的目标与方向,是人民政协职能发挥的前提。毛泽东的《关于人民政协的性质和任务》,对人民政协五项任务的内容作了详细的阐述,指明了人民政协未来工作的目标和方向。改革开放以来,中央领导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拓展政协工作渠道和工作领域的基础上,对政协任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政协的任务着重体现在巩固爱国统一战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广泛联系社会各界人士;充分反映社会各方面利益,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加强自身学习,重视自身建设等方面。要实现人民政协的任务,必须把握好一个中心,两大主题,三项职能。四项原则等几个关键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53.
政治协商制度与现代政治文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治协商制度是当代中国在长期政治实践中形成的处理政治事务、协调政治关系的一项民主制度设计,它的发展与完善同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的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并且直接反映了政治文明进步.当代中国的民主本质上是一种协商性民主.在当代中国,作为协调不同利益关系、建立协商机制的政治协商制度,正是一种符合现代政治文明要求的制度设计.作为符合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求的一种制度性选择,政治协商制度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4.
本文提出了“消极法治”与“积极法治”这一对概念,通过对西方国家法治历史发展的分析,指出西方法治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消极法治到积极法治的过程,并考察了消极法治和积极法治这两种不同状态的法治对宪政建设的作用,认为从法治进化的角度出发,实现两种法治的互动与平衡,是当今法治发展的可以选择的基本模式,也是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基本途径。我们应当在肯定积极法治的同时,充分吸收消极法治的合理因素,通过两种法治的互动,推进中国的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55.
中国古代司法鉴定的运用及其制度化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法鉴定在中国古代审判实践中的运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清末法学家沈家本在《无冤录序》一文中说:“大辟之狱,自检验始。”说明司法鉴定的运用最早是与刑事案件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据《礼记·月令·孟秋之月》中记载:“是月也,有司修法制,缮囹圄,具桎梏,禁止奸,慎罪邪,务缚执。命理瞻伤,察创,视折,审断,决狱讼必端平。戮有罪,严断刑。”据汉人蔡邕对此的解释:“皮曰伤,肉曰创,骨曰折,骨肉皆绝曰断。”而“瞻焉、察焉、视焉、审焉,即后世检验之法。”①将在伤害案件中对被害人的伤势检验,作为正确定罪量刑、保证司法公正的必要程序和手段。可见至迟在先秦时期,以法医检验为核心的司法鉴定就已经在审判中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运用。而从  相似文献   
56.
协商精神与宪政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殷啸虎 《法学论坛》2002,17(1):19-23
在宪政建设及价值目标实现的诸因素中 ,协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无疑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立宪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协商的过程。在现代社会中 ,各种政治利益的协调应当是通过协商来实现的。建立协商机制的宪政意义在于 ,通过协商 ,达成宪法共识 ;而协商精神的贯彻和实现 ,则应有一个保障协商进行的完备的程序性制度设计和一个稳定、健康的市民社会 ,以及相应的宪政制度安排等。协商精神与协商机制的建立 ,不仅是现代民主政治的精髓 ,而且是宪法与宪政制度适应社会变化、不断发展完善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57.
《大元通制》“断例”的性质及其影响的问题,是元朝法律制度乃至元史研究中的一个争议较多的问题。而近年来在这一问题上较有代表性的,是黄时鉴在《〈大元通制〉考辨》一文中提出的《大元通制》的“断例”即元朝成律的观点。本文提出了与其不同的看法,认为《大元通制》的“断例”就其性质与内容而言,是在吸收、借鉴传统立法经验与成果的基础上,将那些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判例和事例以及通则性的规定,按照旧律的体例进行汇编整理而成的。从法律形式与内容来看,是成文法与判例法的结合。元朝法律之所以采用“断例”的形式,是由其特殊的社会政治、经济等状况决定的。这种成文法与判例法相结合的法律形式,反映了不同民族法律文化融合的趋势,对后世特别是清朝的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8.
宪法的制定是受理念制约的。当代中国制宪理念的发展和变迁,经历了一个从工具宪法到制度宪法、再到权利宪法的演进过程。新中国初期的制宪深受工具宪法制宪理念的影响。1982 年宪法基本上确立了制度宪法的制宪理念,在肯定宪法对国家工作重点服务的同时,明确了宪法制度建设尤其是民主制度建设的重要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以及"人权"入宪,在对宪法的本质与作用的认识上,已经逐步摆脱工具主义与制度主义制宪理念的影响,开始了向权利宪法的转型。当代中国制宪理念演进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看待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以及在宪法中的地位,具体而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公民权利与人权的关系以及人民权利与公民权利的关系的定位与发展。  相似文献   
59.
邓小平的宪政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它涉及了强调依宪办事,维护宪法权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制约权力,构建中国特色的权力制约机制;以及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方面的内涵。它明确了当代中国宪政建设的模式,阐明了当代中国宪政建设的核心问题,指明了当代中国宪政建设的道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60.
唐律对于受财枉法、窃盗等所谓“赃罪”的处罚,都是根据赃物多少来定,而赃物又都统一以尺、匹等布帛单位作为衡量标准,如规定“凡坐赃致罪者,一尺笞二十,一匹加一等,十匹徙一年”之类。其所以如此,是与当时的租、庸、调的赋税制度有关的。租庸调征收的方法,都是以谷、绢等实物,即所谓“租出谷,庸出绢,调出缯布,未尝用钱”,为了方便起见,“丁随分所出,岁输绢、绫、絁各二丈,布加五之一,绵二两,输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