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1篇
法律   28篇
中国政治   1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证人制度是证据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民事诉讼法对证人制度的规定还不完善。为了完善我国的证人制度,借鉴他国的成功经验显得十分重要。本文运用比较的方法,揭示了中美法律关于证人的资格和范围,收集证言的程序和证人权益及其保障在制度和理念上的差异,并就如何完善我国的证人制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22.
赵钢  王杏飞 《法学评论》2006,24(6):90-97
《人民法院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2004-2008)》的制定与发布意义重大。其中,旨在进一步保障当事人诉权的再审之诉制度、独具中国特色的案例指导制度以及从“会议制”到“审理制”的审判委员会制度的改革,当属《二五纲要》诸多亮点中值得称道的“夺目之星”。不过,以上诸项制度改革目标的实现,亦有赖于对相关问题的进一步认真研究与统筹解决。  相似文献   
23.
论我国司法信用之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司法信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乃泛是指当事人及社会公众对司法机关的信任、认可与接纳程度.既包括当事人及社会公众对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司法行为与裁判结果的评价,也涵盖其对非司法行为的评价.狭义的司法信用乃是表征当事人及社会公众对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司法行为与裁判结果的信任、认可与接受程度的概念.司法信用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司法公正、司法廉洁与裁判的终局力与执行力.为了提升司法信用,需要建立和健全中国特色的案例指导制度,确保司法统一与公正;建立促进司法廉洁的长效机制,树立良好的司法形象;建立动转高效的执行联动机制,大幅提升裁判的执行力.  相似文献   
24.
2005年10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人民法院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2004-2008)》(以下简称《二五纲要》)。这是继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并实施《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1999-2003)》之后,全面深化人民法院各项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毋庸置疑,最高人民法院在认真总结“一五改革”的经验得失并广泛吸收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制定出台的《二五纲要》,确有诸多“合理之处”与“闪光之点”,对此我们应予充分肯定。但从“应然”层面或从“法律理性”的高度并结合现实可能性来看,显有必要对其成功与不足做出学界自己的解读,以达繁荣学术、探求真理之目…  相似文献   
25.
中国加入,司法工作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透明度原则对司法审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WTOWTO此,我们必须加大裁判文书改革力度,做到说理透彻,彻底公开。  相似文献   
26.
诉讼时效的效力直接关系到该制度价值与目的的实现,对此各国民事法律有不同的规定。遵循民事立法的基本规律性,顺应我国民事司法改革的潮流,我国应该采抗辩权发生主义,由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法院不得主动审查诉讼时效。  相似文献   
27.
法律援助的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导言 人生而平等,却往往无不处于不平等之中。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中将人类不平等分为两种:“一种,我把它叫作自然的或生理上的不平等,固为它是基于自然,由年龄、健康、体力以及智慧或心灵的性质的不同而产生的;另一种可以称为精神上的或政治上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28.
网络著作权侵权案件是通过网络侵害著作权人合法权益的侵权案件,网络的虚拟性使得确定管辖的依据有别于一般侵权案件。确定网络著作权侵权案件的管辖法院必须立足于网络侵权行为的特殊性,以未来《民事诉讼法》构建的三审终审制为制度背景,在坚持有利于平等保护当事人实体权益与程序利益,有利于纠纷彻底解决原则的基础上作出科学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29.
知识产权诉讼中“机会提供型陷阱取证”符合现行立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且具有现实合理性与必要性.以严谨的程序与细密的制度来规范陷阱取证,不仅有利于提升当事人权益保障水平,而且有助于发现事实真相,促进司法公正与效率的实现.  相似文献   
30.
在基层司法所的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人民调解在解决纠纷过程中确实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调顺了民心,调出了和谐”。人民调解员有效运用调解手段来解决纠纷,千方百计地化解矛盾,全力促成调解协议的达成;而对双方当事人由于意见分歧过大,最终未能达成一致协议的,则出具人民调解意见书,送达双方当事人。“人民调解意见书”是在人民调解实践中所产生的“新事物”,现行法律对此缺乏明确的规范,值得认真思考与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