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法律   43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3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宪法视野中的刑事搜查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事搜查是侦查机关行使侦查权的重要方面,但在其实行过程当中时有发生的侵害公民人身和财产等宪法权利的事件,反映出目前我国在刑事搜查及其制度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以保证在不违背宪法对公民权利保障的基础上,充分实现刑事搜查在追诉犯罪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2.
2005年1月29日,中国法学会组织的"刑讯逼供问题研究座谈会"在北京举行,部分刑事法学界专家和公安、检察实务界人士参加了此次会议,与会代表针对刑讯逼供与人权保障的关系、刑讯逼供产生的原因和相应的对策措施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禁止刑讯逼供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必然要求 刑讯逼供,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肉刑或者变相肉刑,逼取口供的行为。作为一种严重侵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法律所  相似文献   
43.
2005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司法鉴定管 理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并将于10月1 日正式生效。《决定》对司法鉴定的概念和范围、鉴 定人从业资格、鉴定机构的设立及责任、管理与处 罚作了明确规定。日前,本刊记者就《决定》的出台 以及结合检察工作实际,如何执行《决定》的有关问 题,采访了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技术信息研究中心 负责人(以下简称"负责人")。  相似文献   
44.
王金贵 《政法学刊》2005,22(4):44-45
“双规”作为一种纪律性措施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在实际上起到了法律般的作用,在具体案件中可能会与自首发生关联。但因在合宪性方面存在疑问,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不断推进,“双规”将退出历史舞台,也不再会与自首发生联系。  相似文献   
45.
近年来,基于联合国一系列刑事司法文件有关检察官义务的规定,以及国际上有关检察官客观义务的理论与实践,我国检察理论与实务部门开始关  相似文献   
46.
“双规”作为党和行政监察部门一种纪律性处理措施,在我国查处腐败及司法实践中在事实上上起到了法律般的作用,查办具体案件中可能会与法律上的“自首”发生关联。但因“双规”在合宪性方面尚存疑问、有待解决,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不断推进,“双规”将退出历史舞台,也不再会与自首发生联系。  相似文献   
47.
刑期的计算是刑罚执行制度中的重要问题,它关乎司法裁判的权威性和犯罪人的自由与权利。现行刑事法律关于刑期的计算规定得比较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容易在刑事司法实践中产生争议。近日,本刊结合两则典型案例,邀请专家、学者就刑罚执行过程中涉及的刑期计算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48.
王金贵 《人权》2005,(6):34-35
8月28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治安管理处罚法》(以下简称《处罚法》)由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7次会议通过,并将于2006年3 月1日起施行。至此,施行了18年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现了从法规到法律的“转变”, 行将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结束了《立法法》和《行政处罚法》出台后的身份尴尬局面。  相似文献   
49.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列举了刑事自诉案件的范围,其中第(三)项规定了被害人在有证据证明被告人的相关行为应当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检察院不予追究时,有权提出刑事自诉。这也是通常所说的公诉转自诉。从理论上说,公诉转自诉案件当然也包括可能判处被告人较重罪名和较重刑罚的情况,而在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检察院如何对诉讼行为进行法律监督、如何保障被告人权利等问题。日前,本刊结合典型案例,与重庆市人民检察院共同邀请专家,对“公诉转自诉案件检察院如何进行法律监督”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0.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正日益演变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对此类犯罪行为的研究日益加强。基于对未成年人特定的身心发展阶段的考量,及对未成年人实施刑罚可能给犯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的重大影响,我国立法强化了对未成年犯罪人的保护。如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也相继出台相关司法解释。但在司法实践中,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罚仍然产生了"畸轻畸重"等争论。日前,本刊结合典型案例,与湖北省宜昌市人民检察院、宜都市人民检察院共同邀请专家,讨论了"未成年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能否适用缓刑"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