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6篇
世界政治   3篇
法律   58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10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1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中国亲属容隐制度的历程、规律及启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关于亲属容隐制度,人们一般有许多误解。这些误解,又是由于对容隐制度没有全面系统的了解所致。本文对容隐制度在中国社会中的二千余年发展历程首次作了全面系统的评述,并就这一特殊制度的发展规律作了初步总结。在这一基础上,作者指出了容隐制度给我们的三大启示,即:容隐制度可能反映了在人类之国家阶段,公法不得不正视和尊重人道亲情;容隐制度可能有防止过分的司法专横和诛连的正面作用;容隐制度还是对不可期待多数人“大义灭亲”之情形的一种无可奈何的让步。  相似文献   
42.
如何协调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发展?如何平衡名城保护中的各方利益?这些问题业已成为新一轮立法的考量重点。新闻背景: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早已成为社会的共识。1999年7月25日,浙江省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制定了《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施行以来,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全省已有历史文化名城18个,其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7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1个;历史文化名镇39个,其中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6个;历史文化名村38个,其中中国  相似文献   
43.
在古代中国,国家通过法制和惯例为人民提供了"鸣冤叫屈"、"哭诉"、"陈情"、"请愿"的一系列途径或方式,以满足人民在受到损害时的救济需求,保护人民的各种正当权益,防止官吏豪强过分危害人民。这些法制和惯例,虽然不具有现代"民权救济"的理念和内涵,但有着"为民做主"的基本追求。本着这样的追求,古代中国政治中长期形成的人民权益救济渠道主要有按照国家行政层级逐级申控的救济途径、通过巡回监察机构接受申控的救济途径、告御状与君王直接干预的救济途径、特许"越诉"的非常救济途径等四类情形。这些途径归根结底是一种以"哭诉"寻求"青天"庇护为灵魂的垂直、单轨、纵向的救济途径,而不是横向平行分权制衡的救济途径。  相似文献   
44.
范忠信 《中外法学》2010,(6):853-870
@@ 在古代中国,人民的正当权益受到损害时,[1]是可以依法律或惯例加以救济的.法律规定或习惯认可的救济途径或方式也不少.这些途径或方式的设置本意,也许主要不是为了保护人民的权益,而是为了方便国家廉政监督,主要是作为廉政监督途径而设计出来的.所以,在理解中国古代的人民权益救济制度和惯例时,应特别注意从这一角度去理解,千万不要简单地等同于近现代法制的"权利救济".  相似文献   
45.
近代中国法制变革的160余年历程,是西法东渐的历程,是法律移植的历程。在对移植法制的利弊得失进行深刻的反省之后,我们必须提出法治主义前提下的法制(治)本土化或中国化方案。一方面,要使未来中国的法律制度体系更具有民族个性、民族风格、民族精神,使其更能解决我们中华民族面临的特殊问题,包括以具有中华民族个性的途径方式解决人类共同问题;另一方面,法治或宪政的普世价值追求和社会生活方式应该发展出中国版本,应该实现法治普世价值与中国民族伦理特色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46.
范忠信 《中国法学》2003,(6):168-178
“封邦建国”的政治理念和制度 ,是中国传统政治法律文化中的特有成份 ,是与西方的封建主义 (Feudalism)或封建制度 (Thesystemofenfeoffment)大为不同的东西。它是根据“亲亲”和“报功”原则来瓜分政治经济利益的一个制度体系。各种不同形式的“封君”在各类不同形式的“封域”中开发和享用资源及作威作福 ,是中国封建制的实质。这种缺席是贯彻中国始终的制度 ,自汉代至太平天国一直以各种形式存在 ,直到今天仍然有着潜在的体现。对这一意义上的“封建”法制史的研究 ,过去一直被忽视。其实 ,对“封建”法制史的研究是揭示中国法律传统奥秘的关键  相似文献   
47.
现代法制的根本宗旨应是规范政府的权力,民主的根本精 神则是人民可以制约政府。 民主、法制,通常被人们并举为二事。很多宣传性的口号、标 语反映了这一点,诸如"发扬民主,加强法制","法制是民主的保 障","民主与法制相辅相成","讲民主也要讲法制","不能脱离 法制讲民主"…… 这些说法,听着听着,你会觉得有许多言外之意。似乎是:民 主是一回事,法制又是一回事。民主是对自己人的,法制是用来 对付一切威胁人民民主的因素的,它是民主的保护神,法制保障 民主的途径不外是:一方面是"专政的铁拳"打击各种敌人,一方 面对人民规定各种界限或尺度以防滥用民主。 这似乎一直被视为"天经地义"的正确观念,其实大可商榷。 从这一观念中,我们看不到对民主的正确理解,看到的只是对民 主精神的陌生、隔膜及对现代法制的生疏。甚至看到的只是旧时 "礼以待君子,刑以威小人"、"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德主 刑辅、礼刑结合"的影子。 现代意义上的法制或法治,与民主本为一物。可以说,民主 与法制是灵魂和肉体的关系;前者是灵魂,后者是载体。没有民 主,法制便是"行尸走肉";没有法制,民主便是"孤魂野鬼",无处 附着,名有实无。 民主是法制的灵魂,没有脱离法制而独存的民主。即便有,  相似文献   
48.
一 《清代地方政府》(Local Government in Chinaunder the Ch'ing)是瞿同祖先生旅美期间的英文力作。 我们新中国的法科学子得以认识瞿老,中华书局功不可没。1981年,中华书局重印了瞿老1939-1944年间完成、194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一书。这本书,讲的是中  相似文献   
49.
乔飞  范忠信 《时代法学》2009,7(2):23-29,44
古代以色列王权的行使受到法的制约。古代以色列的法包括摩西成文律法和不成文的先知命令。扫罗王违背法律导致王位被废。古代以色列法律对王权的制约通过制度完成,表现为组织形式上权力分立,权力运行中先知、祭司两种神职权力根据律法对王权进行制约以及百姓长老等地方势力根据律法对王权的制约。制约主体能够依法制约王权最终是由于法律在古代以色列具有至上权威,而法律的最高地位来源于希伯来一神信仰。  相似文献   
50.
郑秦教授去世了。56岁英年,他提前泣别我们。4月4日,在同仁医院,看到已经半失聪失明失音的他,在跟我们笔谈两页纸之后,噙满泪水与我们握别,汉昌、国栋和我都痛楚无语。郑秦1943年9月生于北京。1965年自北京政法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广东西部的一个小城工作。在那里,他自己说,“岁月蹉跎,十几年也就过去了”,尽是搞“轰轰烈烈的社会运动”。1979年,他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攻读中国政治制度史硕士学位,师从韦庆远教授。1982年毕业后在群众出版社工作。他从事法制史研究,实际上是从1979年进入人民大学时开始的。1984年9月,郑秦进入政法大学读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