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8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1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赵洲 《西亚非洲》2012,(4):28-42
对于巴勒斯坦正式申请加入联合国,国际社会目前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并形成了多种博弈力量、因素以及错综复杂的博弈格局。美国、以色列等少数国家主张"入联附加条件",要求巴勒斯坦在和以色列达成最终和平协议以后才能被接纳为会员国,而法国则提出"过渡入联方案",即暂时给予巴勒斯坦观察员国身份,金砖国家等大多数国家主张接纳巴勒斯坦为联合国正式会员国。从物质层面上的博弈力量来看,各方的博弈在权力与实力层面没有构成明显的力量悬殊。从非物质性的博弈力量来看,国际观念、原则、规范将对巴勒斯坦入联发挥重大的支撑作用。巴勒斯坦入联是一个事关民族自决、中东和平安全,以及国际社会整体利益的重大国际问题。因此,在是否接纳巴勒斯坦加入联合国的问题上,国际社会成员承担着重大的体系责任,联合国会员国和安理会成员不应任意地裁量行使其手中的特权。基于在实现民族自决权与人权保护上所承担的义务,国际社会有责任给予巴勒斯坦正式会员国身份。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计量学研究方法,统计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关于邓小平文化思想研究文献的分布状况、演变规律,力求更好利用邓小平文化思想指导文化建设,推动建设文化强国。  相似文献   
13.
网络时代给传统图书馆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机遇,图书馆要做好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以补充由于经费紧张造成的文献短缺,保证科研对文献信息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主权国家与国际社会承担着保护其人民免遭灭绝种族、战争罪、族裔清洗和危害人类罪之害的责任.在出现国内动荡或武装冲突等危险情势时,为了免遭可能或已经开始的严重人权侵害,人民往往大量地逃离本国,寻求在他国获得避难和保护.在是否给予避难保护的问题上,被请求国的义务与裁量权需要得到明确界定.“保护的责任”并没有对被请求国施加“必须接纳”的强制义务.难民国际保护制度为被请求国保留了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因此,对于“保护的责任”情势下的避难寻求者,国际社会应当运用“临时避难保护”制度.在给予避难保护的义务与裁量权之间实现必要的协调平衡.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和职能也在随之发生着很大的改变,积极拓展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增强服务辐射能力,扩大服务覆盖面,丰富服务内容与方式,为社会公众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服务,使图书馆的服务广度与深度都得到延伸,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使其成为文化使者和文化的殿堂,最大限度地吸引读者,以满足广大民众的精神文化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论国际法上的国家身份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不仅是一种建立在实效性原则上的实体,也是一种国际主体身份的建构与认同。国际社会里的共识观念、秩序和规则对国家身份的建构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在现代国际社会里所逐步形成并可把握运用的主要是一些基本的框架和原则。而建立在客观基础上博弈互动的承认则对国家身份建构具有重要的构成性质、意义和作用。国家作为一种主体身份是可以独立存在和传承、延续的。因而,把实效性要素与主权要素等非实效性要素相结合的国家身份建构是恰当合理的,国家身份的建构不能简单地依靠国际法规则的制订与完善,它只能是在一定的国际法框架、原则基础上由各种因素复杂博弈而成。  相似文献   
17.
赵洲 《现代法学》2011,33(4):149-161
核能的开发利用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助益的同时也伴随着各种潜在的风险。各种核事故的发生充分表明,在核能风险治理方面依然存在着诸多缺陷与不足。为此,国际社会需要在相关的现有国际法规范和国际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核能风险的全球治理机制。本文通过分析核能开发利用的主权权利和风险治理责任及其相互关系,明确了国际法原则和规范中体现核能风险全球治理的约束条件和发展路径。根据国际法委员会对风险活动领域国际责任的编纂和发展,结合核能风险治理方面所存在着的缺陷与不足,分析构建了核能风险全球治理的具体要素和内涵,为形成切实可行的、有效的核能风险全球治理机制提出了系统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正>【裁判要旨】立遗嘱人在遗嘱中处分房屋给继承人后,又同意拆迁房屋并获得补偿款,应被视为其在立遗嘱后又以行为作出了与立遗嘱时相反的意思表示,并导致了房屋的灭失。遗嘱人遗嘱中所涉标的物被拆迁后所获得的补偿金与原标的物为不同的物,该补偿金属于遗嘱人立遗嘱后新获得的财产。遗嘱人未明确表示房屋拆迁的对价及补偿金的处分意愿,不能将补偿金作为遗嘱标的物的变更而进行遗嘱继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