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世界政治   2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5篇
中国政治   4篇
政治理论   7篇
综合类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我国市辖区政府间竞争:制度环境与策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同一城市的不同区政府之间围绕稀缺资源所展开的横向竞争日渐激烈。城市工作的整体性,决定了这种竞争只能在市区权限划分机制这一独特的制度环境中运行。该制度环境使得市政府成为区政府间竞争胜负的首要裁决者,同时,市政府通过对区政府的绩效考核,客观上使得税源大户的"以税投票"被嵌入到区政府间竞争中。如何选择恰当的竞争策略,赢得作为竞争裁决者的市政府和税源大户的青睐,成为区政府能否在竞争中胜出的关键。  相似文献   
22.
23.
本土化议题总是在一种比较的语境中凸显其蕴涵。自19世纪末以来,美国行政学走过了一条从本土化到普遍化的发展之路,在世界上获得了强势的话语霸权。中国行政学自20世纪80年代恢复重建以来,走过了一条从移植复制到主动学习,再到尝试自主建构的发展之路。比较中美两国行政学的发展进程,可以发现,美国行政学在本土化的基础上追求普遍化,如何处理行政学话语体系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矛盾成为其发展的核心议题。中国行政学的本土化被置于一种中西二元的语境中,本土化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价值诉求和目标设计,相对缺乏学理分析和知识论逻辑的支撑。中国行政学本土化的未来路径,要立足中国现代国家建设实践,超越中心主义的迷思,展现大国的学术抱负,将中西二元对立语境转换为一种中西对话语境,致力于探索行政学理论建构的知识论逻辑。  相似文献   
24.
行政国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国家形态,主要表现为政府凸显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行政成为现代政府的核心,行政官僚成为社会价值的权威分配者。行政国家是马基雅维里、霍布斯、洛克和威尔逊等人思想接力的成果,其发展的过程始终处在一种权力逻辑与自由逻辑的张力中。行政国家的合法性危机一直伴随着其兴起与扩张,典型表现形式是人民对政府的不信任,以及对行政机关及其官员的"僭政"的指责。为摆脱危机,学者们提出了传送带模式、专家模式、利益代表模式、宪法学派模式和公民参与模式等各富特色的致思路径。  相似文献   
25.
老旧小区如何成功加装电梯日益凸显为城市社区治理中的老大难问题,代表不同利益的高低层住户之间的冲突在所难免。W市D小区一波三折的电梯加装过程显示:公共冲突既有正功能也有负功能;冲突的化解要采取整合的方式而非控制或妥协的方式;积极的制度环境对电梯加装工作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社区能人在冲突的化解中充当整合者的角色。在处理冲突时,要促使其从破坏性向建设性转变,努力整合各方利益,促进多方对话,同时充分发挥好制度环境和社区能人的作用。  相似文献   
26.
夹缝中的街头官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们对“播下去的是龙种”、为何“收获的总是跳蚤”的质疑声中,作为政策输送链条最末端的“街头官僚”开始浮出水面,并不断地遭受指责、诟病乃至谩骂。  相似文献   
27.
“作为方法”是一种兼具批判性与建构性的方法论。在建构中国行政学自主知识体系时引入这一方法论,有助于明确和确立主体意识、丰富和拓展研究视角、反思和重构衡量标准。在此方法论观照下,可以发现中国行政学走过了两个发展阶段:一是从“以世界为中心”到“以中国为中心”的转变,即从学习、模仿、套用西方行政学理论,转向立足中国场景、突出中国问题;二是从“以中国为中心”到“以中国为方法”的转变,即越来越强调以中国为观照,扎根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未来,我们要探讨一条“以中国为尺度”的中国行政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路径,让中国行政学讲“中国话”,也要努力使行政学的“中国话”变成行政学的“普通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