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法律   20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2篇
综合类   9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本文对程序的亲和性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从工具理性维度检视与反思2018《刑诉法》修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本次修法背景与修法目的之审视,可以看出《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是工具理性主导下修法逻辑的产物;《修改决定》增设的相关制度尽管解决了及时之需,初步实现了修法目的,但立足完整、自洽、精细的工具理性标准分析,修法内容尚存在诸多瑕疵。因此,立法机关在未来刑诉立法中应逐步摒弃“宜粗不宜细”的理念,通过精密的条文设计,不断提升立法的实用性与操作性,实现从“粗糙理性”迈向“精密理性”。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化视野中的法院建构--评《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现代化理论,对法院制度进行了类型化分析,并简要归纳总结出现代型法院的六大特征.以此为基点,作者从分化、独立、功能的多元化、裁判依据的一元化、程序的妥当性、法官的专业性等六个方面对《纲要》的利弊得失进行了详尽剖析,进而得出结论《纲要》之后的法院现代化进程将是长期的,进一步改革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4.
目前,非法出售未上市公司股权(股票)牟取暴利的行为常有发生.这类案件中,往往涉及众多的受害人,资金损失也十分巨大,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且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同时,现有的相关法律对这类行为又未做出明确的界定,司法部门对此行为性质的认识也有较大的分歧,投资人遭受损失后缺乏救济途径.因而,对这类行为的定性亟待明确.  相似文献   
15.
提起公诉证明标准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简要分析提起公诉的概念、特点的基础上 ,详细检视了我国现行提起公诉证明标准“证据确实、充分”的局限性及缺憾。随后 ,作者对国外提起公诉证明标准的立法例及理论研究进行了介绍评析 ,以此为基点 ,作者提出我国提起公诉的证明标准应定位于“足够的证据以达到有罪的合理怀疑”  相似文献   
16.
“形合实独”是我国合议制度的一大弊端。本文详细分析了“形合实独”的现状、成因,并对其弊端进行了具体评析。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要改变“形合实独”的状况,必须采取措施改革案件承办人制度、健全案件的程序分流机制、完善陪审员制度以及保障合议庭独立审判权的行使。  相似文献   
17.
市民社会是法治运行的基础,而法治反作用于市民社会、促进市民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社会、多中心多元化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是一个社会中间阶层占大多数的社会,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佳途径是培育和构建社会主义市民社会。  相似文献   
18.
廖勇  吴卫军 《北方法学》2013,7(5):124-129
刑事诉讼中的证据裁判原则要求认定案件事实必须依据证据,证据应具有证据能力且需依据法定程序进行审查判断,运用证据证明案件事实要达到法定的证明标准。依证据裁判原则的基本要求进行审视,我国新刑事诉讼法在证据制度的规定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与缺憾,主要表现为立法条文过于粗疏、操作难问题依旧突出、诸多内容遗漏等,这些有待进一步充实入法。  相似文献   
19.
人民监督员:理念与制度的深化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具有鲜明特色的制度设计,人民监督员制度产生于司法改革铺陈的时代背景下,根植在中国特定的社会土壤中,已经开始显示出其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尽管只是一个范围有限的制度创新,但人民监督员制度却涉及一系列宏大的理论问题。一方面,我们要从法理学、宪法学、诉讼法学,乃至政治学、社会学的立场出发,探讨与论证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理论基础,构建与夯实该项制度的正当化基石;另一方面,从现实出发,也应当在实务层面发展现有的制度设计,使之更具科学性、合理性,以回应司法实践的需要。笔者认为,从中国司法改革的宏观视野出发,以解决和根治司法实…  相似文献   
20.
区域限批:合法性问题及其法律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限批系国家环保总局对存在严重环境问题的相关企业和区域作出的行政处罚措施,其实施极易侵害被限批企业、区域及第三方的合法权益。目前,区域限批在实践中的合法性与正当性问题突出;针对这一现状,应当根据法律保留原则,从区域限批的法定化入手,对其适用条件、主体、对象、程序、救济等问题进行严格的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