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法律   13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11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社会福利制度体系经历了深刻的变迁。尝试从社会权利视角出发,通过构建福利资格准入、福利制度安排和福利结果的解释框架,对四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福利制度演变进行梳理和分析,可以发现:新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经历了"国家主义"统揽、"发展主义"主导、新世纪初期政策扩张和新时代政策深化的变迁过程,并面临严峻的现实挑战。为了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福利制度体系,应该克服福利发展上的认知悖论,重视福利制度安排的积极作用,着力解决福利责任主体不清的问题,形成多元的社会福利供给模式,并通过改变社会福利制度碎片化格局,构建统一公民身份的"社会中国"。  相似文献   
22.
随着我国生育政策连续调整并取得积极成效,在"幼有所育"民生目标的指导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学前教育、儿童福利和家庭教育等四个儿童政策子领域发展显著.借鉴"政策体制"理论,对以上四个子领域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儿童政策体系在进入新时代以来发生了三个方面的重要转型:政策范式上,儿童养育责任已由"家事"转向"国事";权力安排上,政府成为儿童政策的重要行动者,社会和家庭也逐渐发展壮大,责任被重新界定;组织架构上,儿童政策各子领域的行政主管部门的调整,进一步强化了新的政策范式和权力安排.在实施"三孩政策"、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完善国家—社会—家庭在儿童养育中的责任分担,集中力量促进重点领域发展,将是今后我国儿童政策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3.
有效的职业安全健康监管是减少职业安全健康危害、保障劳工权益的重要手段。论文基于国际劳工组织职业安全健康体系框架(ILO-OSH),以珠三角地区为个案,对中小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监管体系进行研究。在文献研究和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对政府、企业和工人三方主体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珠三角地区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机制、建立建全三方保护机制以及实现职业安全健康技术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4.
专栏导语     
本期的社会政策专栏选取了4篇文章,分别从宏观和微观、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探讨了社会政策领域的一些重要议题。把斯坦因·库诺(Stein Kuhnle)的《全球化与社会政策发展》放在首篇,我们希望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即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社会政策的讨论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背景。但是,对全球化的思考却应如该文所指出的那样,需要兼顾不同的维度。通过李晓康讨论新加坡马来族群教育问题的文章,我们也希望与学界同仁共同思考教育政策与种族和谐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在中文文献中绝少涉及但在当前环境下却十分值得重视的问题。住房、  相似文献   
25.
<正>艾斯平-安德森(G.Esping-Andersen)在1990年出版的《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Three Worlds of Welfare Capitalism)一书中,提出的"三个世界"的理论,依据去商品化、社会分层等标准,把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国家模式划分为社会民主主  相似文献   
26.
吴高辉  岳经纶 《探索与争鸣》2023,(8):39-58+177-178+2
世界现代化进程呈现出贫困现象全球化与反贫困目标欧美化的悖论,在现代性危机中去认识该悖论的产生原理,是贫困治理与社会政策学的基础性问题。从世界贫困史视野来看,贫困与反贫困的观念与结构总体上呈现出从个体文明与地方化到国际化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从前现代世界到近代世界,在经济全球化、工业化与帝国主义、社会主义以及工人阶级激进主义运动等因素作用下,反贫困从穷人道德的污名化取向转向社会经济问题治理取向;“国家”逐步取代宗教慈善以及家庭、社区、行会等,承担起反贫困全球化的主要责任,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出了福利模式。进入当代世界,尽管反结构性贫困成为全球共识,但是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不仅没有顺利实现西方式现代工业化目标,反而沦为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的附庸。深刻反思当代世界的贫困根源及反贫困实践依据,认真总结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反贫困理念、经验与模式,有助于真正推动第三世界具有主体性的反贫困理论建设与实践进程。  相似文献   
27.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行政组织的制度调适是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重要举措。文章构建了分析城市基层行政组织制度调适逻辑的“主体需求—制度结构”框架,并结合深圳市Y街道的实践进行阐释。制度调适的动力来源于主体需求的存在,因此基层制度调适的起点就在于准确识别治理主体各自的需求。在街道范围内,上级党委和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社区居民是参与基层治理的三类主体,分别产生了政治需求、社会需求及自治需求。政治需求涉及基层党建创新和治理任务达标,社会需求涵盖参与公共服务供给和承担社会责任,自治需求则表现为居民的自治呼声。每类需求经由不同的渠道传递到街道层面,推动街道以不同的制度类型加以回应,而制度类型是通过制度结构进行区分的。制度结构的不同体现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差异化组合。政治需求、社会需求和自治需求分别通过正式制度占主导的命令指导型制度、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协同的支持引导型制度以及非正式制度占主导的协商互动型制度来实现。  相似文献   
28.
当前,我国流动人口的健康服务需求与健康服务供给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大多数流动人口在流入地无法获得公平的健康服务,尤其是在发达地区,流动人口健康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加强流动人口健康意识与健康服务利用,对于提升流动人口福祉、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基于社区视角,利用多中心治理理论,构建流动人口健康意识和健康服务利用的政策框架。在文献研究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文章对流动人口健康意识与健康服务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梳理,提出完善流动人口健康服务的社区管理模式,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作用的对策。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和经济发达地区,珠三角有责任也有条件再次走在全国前面,为完善流动人口健康服务利用体系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9.
社会管理创新的理论与行动框架——以社会政策学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全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大潮中,将社会管理理解为社会控制或化解社会矛盾的倾向明显。实际上,保持社会稳定只是社会管理的器用层面,其根本的着眼点应该是满足人民的基本需要,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社会管理创新要以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主要手段,增加社会支出,扩大公共服务供给,提高服务供给效率,保障公民基本社会权利,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30.
民政事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事业,在今天强调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强调服务型政府的时代背景下,民政事业在政府工作中的重要性也逐渐体现出来,在全省掀起了学习《规划纲要》的高潮时候,对民政系统来讲,学习《规划纲要》,最重要的是寻找《规划纲要》中与民政工作相关的事项进行深入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