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法律   8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综合类   6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3 毫秒
11.
我国农村土地产权结构创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地产权的结构创新是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本文认为农地产权应该构建国家与农户家庭双重所有的二元格局,即国家拥有土地的政治所有权,农户拥有土地的经济所有权,二者的结合构成完整的土地所有权。  相似文献   
12.
刑罚的目的是理论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1997年修订刑法时没有把刑罚的目的写入新刑法之中,不能不与我国理论界对刑罚目的认识的混乱状况有关。确立科学的刑罚目的是时代韵需要,它对刑事立法、刑事司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刑罚目的的演进过程 纵观中西方关于刑罚目的之学说,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一是报应,二是预防。这两种观点虽然长期犬牙交错,相互争论,但呈显出一个由报应到预防的基本发展趋势,在古代刑罚  相似文献   
13.
农村融资难题长期困扰我国农业发展,最近中央提出要建立农村广覆盖、多元化、可持续的金融服务体系。融资难的原因主要是由农村金融的供需不平衡造成的。破解农村融资难题,实现供需平衡互动,就要建立现代农业,制定《农业发展法》,完善对农民财产权利保护等方面的法律规定;完善合作金融机制,让传统民间融资形式合法化;建立全国农协,实现金融服务主体多样化。  相似文献   
14.
汪东升 《行政与法》2013,(11):14-19
经济激励机制是地方政府土地违法违规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调整利益分配关系,能够弱化经济激励机制,遏制地方政府的土地违法违规行为.利益分配关系的调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不同级别地方政府的土地收益进行调整;二是对失地农民、国家及边远地区农民三者之间的土地收益进行调整和规范;三是以事权和财权相匹配为基础,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份额进行调整,以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弱化其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相似文献   
15.
刑法与道德同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社会中有不同的调整范围,对社会起着不同的作用;道德是法律的底线,道德最终会上升为法律。随着社会的发展,刑法与道德将相互渗透,逐步趋同。最终达到统一。  相似文献   
16.
报应论与预防论关于刑法正当性的观点都有其片面性:报应论囿于既往的犯罪事实,未考虑刑法的功利因素;预防论只考虑到刑法的功利因素,未顾及刑法对既往犯罪的报应意义,实践中容易夸大刑法的作用,涉及无辜。因此,刑法的正当性应在于报应与预防的对立统一,只有树立这一思想,才能保证在刑法研究和实践中不出偏颇。  相似文献   
17.
<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迁,由公有公用到家庭承包,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毋庸置疑,目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具有两重效应——积极效应与消极效应。正确分析与对待这两种效应,是正确合理解决我国农村土地产权问题及完善整个农村土地制度的前提。一、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积极效应分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的土地制度在我国广大农村得以确立,主要表现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拥有土  相似文献   
18.
汪东升 《行政与法》2012,(10):40-43
我国现行的土地征收制度存在固有弊端,主要表现为它促使了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形成,而农民的利益却受到了损害;地价的攀高增加了用地企业的成本,在土地垄断及高地价情形下必然发生寻租行为;农地非农化的速度过快,造成了失地农民群体规模越来越大,而且生活无法保障。因此,征地制度改革势在必行,这种改革既应有立法实体上的,也应有程序上的,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是目前政府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