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11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5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1.
洪霞 《传承》2012,(15):68-69
博物馆是近代社会的产物,在它建立的最初半个世纪里并没有受到重视。它的发展与国力增强分不开。放宽进入限制,使受众由精英向大众转变,让博物馆真正成为一个文化、教育空间。  相似文献   
12.
洪霞 《公安研究》2014,(3):69-72
当前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网络舆情日趋纷繁复杂,公安机关正面临"空前开放、高度透明、全时监督"的舆论环境;若应对不当,对公安工作和社会稳定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做到妥善应对,公安机关要高度重视,提升网络素养,切实提升新媒体时代公安机关应对舆情能力。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枣庄市作为资源枯竭转型城市,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民营经济发展一度相对滞后,出口加工型、轻工纺织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占有相当的比重。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到资金紧张、订单减少、出口受阻、缺乏自主研发能力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部分民营中小企业出现了融资难的问题。为积极应对这场金融危机,枣庄市民营经济信用担保商会充分发挥解难题、渡困境、促发展的作用,30家担保商会共350家会员企业依靠诚信品牌互助联保,抱团取暖,共克时艰,及时、便捷、快速、低费用地解决贷款难题,  相似文献   
14.
物权行为独立性与物权无因性原则并不具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理论通说与我国现行立法均支持的物权变动区分原则本质上即属于对有因形物权行为理论的承认。从民事法律行为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与科学性而言,承认债权、物权两分体系必然导致对物权行为的承认。事实上,缺乏独立物权意思的处分行为并不能导致物权变动结果的发生,交付、登记的物权变动行为均以当事人真实意思为物权变动发生的前提。  相似文献   
15.
来信有一个老工人,终身未婚。在十多年前,收养了农村一个六岁的亲侄女作养女。当时由他的父亲、本人及养女的父母协商作主,请双方邻朋作证,办了收养手续。尔后,养女的生活及读书费用都由该工人负责。现在,老工人即将退休,提出其在乡下的养女顶职,厂方不肯承认其养父  相似文献   
16.
十六、什么是诉? 民事诉讼中的诉,是指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的一种请求。也就是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和公民,认为自己的或者依法由自已保护的民事权益受到侵犯或者与他人发生争议时,请求人民法院通过审判予以法律上的保护。这种请求具有诉讼性质。一般来说,诉是原告的一种请求,但有时也可能是反诉的被告或者参加同一诉讼的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的请求。从诉的法律性质讲,诉的这种请求,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程序意义上的诉,即由  相似文献   
17.
闻鸡起舞山河美 古国春来日月新 春到人间 伟大祖国年年风调雨顺 英雄人民岁岁幸福安康 国旺家兴 春风化解千层雪 海水紧连两岸心 祖国统一 午夜猴吟辞旧曲 黎明鸡唱迎春歌 天下一新 瑞雪悄悄铺平致富路 春风习习推开小康门 政策富民 辞旧岁连天笑语 迎新春遍地欢歌 欢庆佳节 凤来人间芳草绿 猴走神州花果红 福满人间 天下事首为人民事 世间情最重报国情 心系人民 庆佳节山乡风光美 度新春农家日月新 乡村春色 百鸟欢欣金凤舞 九州雨顺巨龙腾 龙凤呈祥 继往开来续春天故事 与时俱进奔锦绣前程 国运无疆 风调雨顺年景好 国强民富天下安 盛世…  相似文献   
18.
十、什么是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为什么对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要采取强制措施? 民事诉讼活动的进行,必须有一定的诉讼秩序来保障。按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进行诉讼活动,这是每一个诉讼参与人应尽的义务。凡是阻碍或者破坏诉讼程序正常进行的行为,即应该作为而不作为(如必须到庭的被告人拒不到庭),或者不应该作为而作为(如指使他人作伪证),  相似文献   
19.
正从2010年5月渝中区第一个"社区工作日"至今,已有足足四个年头。"渝中区作为重庆的首善之区,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环境,不仅对全区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保障,对重庆的发展同样至关重要。渝中区人大秉承‘为民需亲民,务实敢担当'的工作理念,借助‘社区工作日'平台,充分发挥代表作用,在听民声、纳民意、解民忧、化民怨中增进了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对戒毒者的教化问题进行探讨,指出当今社会戒毒教化存在的弊端,并指出另一条路径——即通过心理治疗、社会关怀和爱使戒毒获得更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