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0篇
法律   5篇
中国共产党   26篇
中国政治   11篇
政治理论   11篇
综合类   9篇
  2023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肖唐镖 《探索与争鸣》2023,(9):39-43+177-178
<正>与政治哲学所讨论的规范性概念不同,政治科学所建构的描述性概念应具有良好的可分析性和操作性。作为“标准研制”工程,概念与量表工具的科学建构和开发,对于政治科学的发展与进步有着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和引领性功能。然而,国内政治学界对此仍未予以应有重视,以致缺少必要的知识准备与技术积累,生产出大量难以服众的成果。显然,政治学生态的改善,有赖于政治学同仁学术训练与品格修养的自觉,更有赖于学术共同体的良性建设与制度安排的优化。  相似文献   
62.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议程。在日益丰富的政治参与研究中,一直缺失针对民众政治参与观念的系统研究,且不了解民众对于政治参与的理解、情感和认同倾向。文章从认知、情感和认同等三个维度,系统构建中国民众政治参与观的概念框架与测量工具,并利用系统性抽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检验。研究发现:在参与认知方面,与研究者主要从民众影响政府决策角度的界定不同,民众多从其与政府互动的双重视角理解政治参与;在参与情感方面,民众的内在效能感和外在效能感都偏低;在参与认同方面,对公民行动、接触型参与和沟通型参与的认同度较高,但对抗争型参与的认同度较低。借助潜在剖面分析方法,验证了民众参与观类型学的理论模型,发现同时存在“传统臣民”“依附主义者”“潜在抗争者”“准公民”“模范公民”等五种观念类型。总体而言,参与型文化正在中国民众中形成,但与政治参与观发展的理想状态仍有落差。这些研究发现,对于进一步探索中国民众的政治参与观、推动政治行为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