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61篇
中国政治   17篇
政治理论   3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21.
阎长贵 《湘潮》2014,(8):34-35
朱旦华,原名姚秀霞,19I1年I2月26日出生。她出生时,清王朝已被推翻,中华民国还未成立,所以有人称她“出生在一个没有朝代的特殊岁月”。朱旦华中学就读于上海务本女中。她非常热心社会活动,积极参加五卅运动等。1931年从上海务本女中高中师范科毕业,留校教务处做办事员。时逢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国难当头,朱旦华一腔爱国热情,义愤填膺,景仰淞沪抗战的英雄。在抗日救亡活动中,她密切和上海地下党联系,进行秘密和公开的宣传活动。  相似文献   
22.
“文革”初期,即1966年12月到1967年7、8、9月(或更长一些时间),把彭德怀从四川揪回北京,而后多次批斗,是“文革”中的一件大事。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有关彭德怀的著作和文章出版和发表不少,对这个问题也多有谈及,但仿佛还没完全说清楚,而且错讹不少--我们作为这个事件的主要当事人,尽量把它说得清楚些,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23.
正改写后的文字为后半部分:由于他们在从事前人从未做过的事业,在工作中犯错误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如果他们在前进中犯了错误,然而并不畏难,而且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使错误成为正确的先导,变失败为成功之母。这种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毫无疑问,更应当得到肯定,受到尊敬。《报刊评论选》在收入这篇文章的后面加注说:"选自1962年9月22日《中国青年报》。编入  相似文献   
24.
最后的笔     
我不是好流泪和好哭的人。当我接到王海光转来的他和李春生的十几封通信后,内容还未来得及看,首先看了他们最后通信的时间。当看到最后的日期“2013年6月16日”,我再也忍不住了,当即流下泪来,大哭一场,久久不能平静。  相似文献   
25.
阎长贵 《党史博览》2008,(11):43-44
一 在“文革”期间,江青主要住在钓鱼台,有时也回到中南海丰泽园住几天。在丰泽园住的时候,有位名叫赵鸿安的服务人员(管理毛泽东衣服什么的),他是山东人,我们是老乡,年龄跟我差不多,待人很热情。有一次我们在一起聊天,他告诉我,毛主席跟在江青身边工作的人员讲:“为江青服务,就是为我服务!”我听了这话,心里热乎乎的,心想:在数亿人口中,有几人能直接为毛泽东服务?  相似文献   
26.
从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到江泽民同志,三代党的领导人,都号召和要求掌握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他们反复教育全党同志一定要注意区分真的马克思主义和假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同志说:“我们所要的是香的马克思主义,不是臭的马克思主义,是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马克思主义。”又说:“我们说的马克思主义,是要在群众生活群众斗争里实际上发生作用的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27.
2009年5月16日晚上,在中央电视台戏剧频道看了北京京剧院演出的现代京剧《红灯记》,不断听到观众的掌声,说明很受欢迎。  相似文献   
28.
向:江青不喜欢常住北京,喜欢到处走一走。阎:是的,江青每年都要在外地住上半年,甚至七八个月。一般是每年国庆节后就到广州去了,住一段,再到杭州、上海,五六月才回北京;住不久,又去北戴河。反正,她像候鸟一样,几乎年年如此。  相似文献   
29.
2001年,毛远新从上海一个汽车研究所总工程师的岗位上退休了。毛远新来北京时,曾到我家作客。现把交谈中谈到的几件事情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0.
“千钧霹雳开新宇,万里东风扫残云”,这两句诗,多年来被许多人几乎众口一词地认为是陈明远的,陈明远也说是自己的。有一本名为《轰动全国的“伪造毛主席诗词”冤案》,通书内容都是讲陈明远因“诗词”问题在“文革”中被整的情况,其中也讲到这个问题。打开电脑搜索一下有关这个问题的条目,有很多。一句话,这件事情仿佛已经尘埃落定,即这两句诗的作者是陈明远。对此“不刊之论”,我有疑问。我提供几份材料,供方家和广大读者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