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21篇
政治理论   26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记不清当年考北大,有多大成份是为了这名闻天下的图书馆。进校第一天,刚安顿好住宿,就跑到图书馆去转悠——没有借书证,只好在目录厅里翻藏书卡片过瘾。 我与北大图书馆打交道,远在我进北大以前。1983年春,为准备硕士论文,我从广州跑到全国各地访书,首选当然是北京和上海。同是人生地不熟,北京访书远比上海愉快,起码没给人藏着掖着故意不让看的感觉。那次准备在北大图书馆寻访的是几种二、三十年  相似文献   
22.
中国文学史的编写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就其范式而言,大致有三种类型。早期由林传甲、黄摩西、谢无量等所撰写的中国文学史,相互之间虽然差异甚多,但相同点是明显的,都将学术史视为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1920年代以降,中国文学研究加快了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进程,其显著特点是,以诗、文、小说、戏曲作为文学所特有的样式,文学史不仅以这四种文体作为主要叙述对象,而且在叙述中贯彻了“一代有一代之所胜”的思路,即格外突出《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唐诗、宋词、元杂剧、明清小说。进入90年代后,第三种范型开始出现,一批学者不约而同地追求中西会通的境界,即一方面合理地引入某些西方概念,以激活中国的学术传统,另一方面又充分注意中国文学中某些特殊的现象、范畴,力求给予同情之了解。文学编年史就是在这种学术背景下兴盛起来的。陈平原、陈文新、刘勇强、赵伯陶等学者长期从事中国文学史研究,在中国文学史的编写方面积累了若干心得。这组笔谈表达了他们对部分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23.
年来思考这近百年学术的变迁,感慨良多。一言以蔽之:这百年学界思潮迭起而成就不大,新人辈出而大家甚少。“思潮迭起”、“新人辈出”是现象描述,有目共睹,无须多说;“成就”、“大家”云云可就带明显的主观色彩,有个如何评价的尺度问题。跟什么比?跟明清人比社会学研究,那我  相似文献   
24.
讨论北京人口增长的曲线,或者供水及排污系统的设计,非我所长,估计也不是诸位的兴趣所在.我的兴趣是,像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所描述的"游手好闲者"那样(参见《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北京:三联书店,1989),在拥挤的人群中漫步,观察这座城市及其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保留想象与质疑的权利.  相似文献   
25.
文人藏书是雅事,可买书呢?不买书哪来的藏书?历代文人歌咏书斋、藏书楼的大有人在,记载书肆的却寥寥无几。叶德辉引《后汉书·王充传》,证明后汉时中国已有书肆。其后历代诗文也曾屡屡述及文人游书肆,但着眼点多在文人  相似文献   
26.
古来吟咏读书的诗文多矣,可很少得我心者,原因是绝大部分诗文都把读书当手段,强调的是读书的效用而不是读书本身的乐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不用说,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都嫌功利色彩太浓。其实,对真正的读书人来说,最合适的还是明人于谦的两句诗:“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此次日本之行,既没购买图书的财力,也没查阅资料的任务,不过还是抽空逛了几次书店,访过几个文库。一来探探路,为日后的研  相似文献   
27.
妻子去人民文学出版社校对译文,路过东四,顺便逛了重新开张的隆福寺旧书店,购得旧书五种:宋人庄绰著笔记《鸡肋编》、清人王应奎著笔记《柳南随笔·续笔》,近人袁坷著《神话论文集》、齐佩瑢著《训诂学概论》、陈恭禄著《中国近代史资料概述》;新书一种:陈寅恪著《寒柳堂集》。取出旧书  相似文献   
28.
了解中国大学的整体实力,明白自己大学的真实位置,理解现有的教师队伍以及制度,设计合理的工作目标,脚踏实地去做,而不是拔苗助长,追求“大跃进”的效果,那样的话,中国的大学才有希望。  相似文献   
29.
陈平原 《传承》2012,(9):86-87
大学的一大特点,在于需要"接地气"。它无法像工厂那样引进整套设备;即便顺利引进,组装起来后,也很容易隔三差五出毛病。非要向美国大学看齐,用人家的语言及评价标准来规范自家行为,即便经过一番励精图治,收获若干掌声,也得扪心自问:我们是否过于委曲求全,乃至丧失了自家立场与根基?  相似文献   
30.
陈平原 《传承》2012,(19):94-96
大学需要国际视野,同样需要本土情怀——作为整体的大学如此,作为个体的学者也不例外。可以这么说,"中国经验",尤其是百年中国大学史,是笔者理解"大学之道"的关键。进入正题之前,笔者先讲一个小故事:普法战争结束的时候,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指着面前走过的学生告诉大家,我们能打赢这场战争,不是因为我们的士兵,而是因为我们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