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中国共产党   7篇
中国政治   13篇
政治理论   12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批判理论是从马克思到法兰克福学派一脉相承的哲学理念。这一理论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经济学—哲学—社会主义批判;卢卡奇等第一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以物化与主体性为核心的批判理念;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研究纲领的批判理论。批判理论的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者面对资本主义社会变迁的基本理论立场。  相似文献   
12.
仰海峰 《探索》2002,(1):64-68
本文从文本解读的视角,指出了在《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一书中,海德格尔与萨特的区别以及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根本差异。萨特将人道主义奠基于人的生存这一基础上,而海德格尔则认为对存在的历史性领悟才是人道主义的真实基础,萨特的人道主义只是传统形而上学的翻版。海德格尔认为这种历史性的观点也是马克思哲学中最深刻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对于哲学,一方面由于其毫无实际的功用,一直受到人们的嘲弄;另一方面,当社会历史问题凸现的时候,人们又常感到需要从哲学的高度来反思现实,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这种思想的两难一直伴随着哲学的发展。在今天这个日益功利的时代,这种两难和徘徊的心境似乎越来越明显。这也进一步推动着人们去追问:哲学到底有什么意义?哲学的使命到底是什么?  相似文献   
14.
仰海峰 《长白学刊》2001,42(1):59-62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三个补入“共产主义”的第6点,马克思加入了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批判,并将这个批判作为全书的最后一章。在这一批判中,马克思以费尔巴哈哲学人本主义为基础,以经济学研究为中介,通过费尔巴哈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相互阐释,从而建构出自己的人学现象学。这种人学现象学的哲学逻辑建构,实际上也是为第一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提供了深层的哲学论证。  相似文献   
15.
在1843年9月之前,马克思就已经了解了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思潮。但是从马克思与《奥格斯堡总汇报》的论战与他当时发表的文章来看,这些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而到了1844年之后,社会主义思想则成为马克思论述问题的一个根本维度。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何在?在过去的研究中,这个问题并没有提出来,实际上也就造成了马克思思想研究中的一个很大的空白。本文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英法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开始转向费尔巴哈哲学后的思想具有话语上的异质性,只是在赫斯将英法社会主义思想转换为德国哲学的本土思想后,才为马克思从人本学出发接受社会主义思想创造了前提性条件。可以说,赫斯是马克思从德国哲学出发接受英法社会主义思想的中介人。  相似文献   
16.
历史选择论质疑仰海峰当前学术界是在两种意义上谈论历史选择论的:一种是在历史决定论的基础上讲主体选择,强调唯物史观是历史决定论与历史选择论的统一。但这一统一具体体现在哪里,并没有做出令人信服的说明,但这一含义下的历史选择论并不是本文所要考察的。另一种观...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有两个层面:即唯物史观的一般视野与唯物史观的深层视野。在唯物史观的一般视野层面,实践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深层命意在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的、科学的分析与批判,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实现从实践到一定的社会关系的逻辑转换,这是唯物史观的深层视野,也是实现马克思哲学同当代西方哲学批判性对话的理论基点  相似文献   
18.
仰海峰 《理论探讨》2003,4(5):27-31
鲍德里亚在其<生产之镜>中对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内在关系进行了讨论.鲍德里亚认为,虽然马克思批判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但马克思哲学的基础仍然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生产逻辑,这种逻辑并不能说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即符号支配一切的社会.在<生产之镜>中,鲍德里亚的主题就是要走出这种生产式的社会批判理论,以符号与文化批判替代政治经济学批判.鲍德里亚的这一分析,实质上是一种理论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19.
在传统的研究思路中,唯物辩证法被理解为是以物质代替精神的一次性颠倒的产物。本文通过马克思1843——1847年间对黑格尔哲学五次批判的文本研究,揭示出唯物辩证法的诞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不仅体现为从一般唯物主义批判黑格尔哲学唯心主义,也体现为从黑格尔历史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批判直观唯物主义和人本异化史观。马克思在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上,发掘出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革命的批判的方法,并把一般唯物主义提升到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的高度,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一些学者所提倡的实践辩证法,实质上是过去的解读思路在新的术语层面上的翻版。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 ,在邓小平哲学的研究中 ,存在着两种倾向 :有的学者从现成的教科书体系框架出发 ,并按照这种体系来建构邓小平哲学 ;有的学者则是将邓小平哲学变成了现有理论范畴、概念的印证材料。因此 ,如何从邓小平理论本身出发 ,来理解邓小平的哲学思想 ,这实际上是邓小平理论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但又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南京政治学院汪维钧教授的新作《邓小平哲学概论》(军事科学出版社 ,2 0 0 0 )在这个方面作出了重要的探索 ,用南京政治学院原院长毕文波教授的话说 :“《概论》最突出的特点 ,是力求按照邓小平哲学思想本来的逻辑揭示它的科学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