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9篇
中国政治   30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我省是开放型经济大省,开放型经济不仅有力推动了江苏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而且提升了产业层次和区域整体竞争力。当前全球经济发展模式、供需关系、产业结构深刻调整,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更趋复杂多变,对外开放面临的外部环境呈现出新的变化。在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新形势下,如何深入推进新时期对外开放工作,全面提升江苏经济国际竞争力,是我们必...  相似文献   
22.
刘志彪 《传承》2012,(5):64-65
房地产业目前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不稳定、不协调、不可持续"的主要因素之一。可以这样说,只有坚决地发展实体经济,坚决地抑制目前以房地产为主的经济泡沫,才有可能达到"稳"的目标,即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地发展,保持社会大局稳定;才有可能达到求"进"的目标。  相似文献   
23.
刘志彪 《群众》2013,(8):57-58
江苏要为全国进军基本现代化提供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模板,不是难在发展速度指标上,而是难在转方式和调结构上;不是难在经济总量指标上,而是难在生态环境指标上。面临目前围际国内复杂的政治经济形势,江苏工业化、城镇化和生态化三项任务交织在一起,转型升级的坎、城乡一体化的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坎,以及生态环境的坎,必须同时越过。  相似文献   
24.
江苏文化产业:从“新引擎”到“新支柱”的政策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志彪 《群众》2011,(10):35-37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文化要发挥“教育人民、引导社会、推动发展”作用的重要指示,实际上提出了文化应具有政治属性和产业属性这双重性质。我国“十二五”规划中首次提出将把文化产业作为新型支柱产业的设想,意味着文化将作为我国最后开放的领域而得到持续、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25.
一当我们试图去寻找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路径与长效机制时,一个核心的问题是必须首先回答引起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高度不平衡究竟是由中央政府的区域政策引起的,还是因为其他原因所造成的?不回答这个问题,就无法真正为缩减地区经济差距这一重要问题提  相似文献   
26.
从追求增长速度到追求高质量经济体系,实现速度与民生的双重追赶,意味着中国发展环境和条件将发生巨大的变革,其中将出现以要素价格不断上扬为基本特征的经济趋势。这种成本上升的趋势如不能为生产率上升速度所消化,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动力将有所衰减。面对新一轮追赶战略所遇到的可能的挑战,转型面对是唯一正确的出路,但是转型必须找准方向和路径。我们需要通过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主动积极地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把握这种变革趋势所提供的战略机遇,并解决深层次发展矛盾。  相似文献   
27.
基于制造业基础的现代生产者服务业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现代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不能脱离现有的制造业发展的基础。只有以制造业为基础并与制造业联动来推进现代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经济政策才是切实可行的。这是因为,现代生产者服务业脱胎于制造业母体;现代生产者服务业是制造业的心脏、脑袋和起飞的翅膀;制造业与现代生产者服务业在空间上具有协同定位的效应。  相似文献   
28.
在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中国原计划经济体制中所形成的规模庞大的国有经济正在逐步缩减。非国有企业的蓬勃发展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强,是中国经济改革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与经济持续高速成长相对应的是中国国有企业艰难的生存现状。现在从中央到地方,从实际部门到理论界,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的国有企业的产业调整究竟应该如何进行?实际上,这个问题也可以转化为:国有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确定其发展的范围和规模界限?  相似文献   
29.
从"东北现象"到"新东北现象",东北老工业基地"振而不兴"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需要跳出就东北论东北的方法,在我国实施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探究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衰退机制.可以认为,正是东部沿海地区深度嵌入全球经济循环链条,弱化了它与国内经济循环的联系,对东北工业形成了替代,造成国内经济循环与...  相似文献   
30.
产业政策是影响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长的最重要的国家经济政策。过去在实施赶超战略的情况下,我国速度赶超型的产业政策偏爱发展大规模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中小企业。进入新发展阶段,要求产业政策必须在新发展理念主导下向质量效率型转型。这除了要重新塑造产业发展文化和建立新的产业审美观外,还需要产业政策在扶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方面,进行一些具体的、精准的调整和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