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9篇
中国政治   30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在现代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中国人不再传统地把自身隶属于自然,而开始以主体的眼光审视自己的存在、价值、要求和周围包括自然资源在内的客体世界;不再在历史和现实面前感到无能为力,而开始以主动的、积极的行动开创自己的发展时代。因此,作为对现实经济活动客体进行实证和抽象的经济学研究,就不能像过去那样简单地沿用物质主义的或者物本主义的研究取向,而非常有必要在新的背景下,本着时代精神扩展对经济问题研究的人本主义取向。  相似文献   
52.
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区域政策:国际经验及其对江苏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工业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伴随着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会使区域内的发达地区进一步形成自我强化的优势,比欠发达地区更加受益,从而抵消政府在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方面所做的种种努力。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一些国家正日益放弃组织严密的中央导向的区域政策,而把发展的责任交给地方政府,由此引发了区域间经济活动的激烈竞争。实践中政府的区域政策经常偏袒一些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韩国、巴西、日本和美国的经验表明,强调高技术产业发展和分散发展责任的区域政策,会进一步扩大地区间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方面的差异。本案例和经验研究的结果,对江苏在“十五”计划期间实施积极的产业政策,促进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共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3.
刘志彪 《唯实》2013,(1):28-33
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是苏南地区现代化建设的核心要件,是江苏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动力所在,对江苏的区域经济、长三角、全国甚至其它发展中国家都具有示范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4.
刘志彪 《探索与争鸣》2023,(3):109-117+179
全国统一大市场最大的特点在于“统一”。全面深刻地理解全国统一大市场,需要进一步聚焦“统一”的内容和实现这种统一的路径,这也是高标准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最重要的实际操作问题和理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直接关系到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方向。从理论层面来看,商品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规则与竞争规则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需要统一的基本规则,确立这两种规则需要突出依法治国和法治调控。从实践层面来看,妨碍自由流动的力量主要有三种:一是地理本性;二是地方政府保护与市场分割;三是企业市场势力尤其是平台模式的垄断。其中,破除地方政府保护与市场分割是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点。以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国家战略实践为例,分析其破除行政区经济、加速市场一体化发展的经验可以得出两点启示:一是现阶段的一体化战略,不能从均贫富的理念和要求出发,在发展差距很大的地区间搞民生的“一样化”“一起化”;二是地区间民生发展水平差距的平抑,要通过很长时期的生产率差距的缩小和分配调节逐步来实现,对此要有历史的耐心。  相似文献   
55.
刘志彪  郭梦华 《求索》2023,(1):142-150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推进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从建设全国统一市场的角度推动产业链现代化问题,不仅具有严密的理论逻辑,而且具有政策实践意义和具体可操作性。要素市场发育相对滞缓、要素流动不够充分、个别地方存在市场行政垄断和地方保护行为等,是我国当前统一大市场建设中的主要堵点和痛点,阻碍了产业链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可以借鉴相关国际经验,通过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支持产业链现代化发展。强化产业链安全和韧性、产业链与其他要素链的深度融合,是当前我国以市场化推动产业链现代化所亟待解决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