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5篇
中国政治   26篇
政治理论   7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0 毫秒
21.
梦幻与迷思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震动了整个世界,在美国朝野引起巨大恐慌。的确,苏联时期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基础自然科学领域,共有11人获诺贝尔奖,排在世界第五位;在技术领域,到上世纪50年代  相似文献   
22.
我们这一代是和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的,而我们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和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国家有着一种复杂的感情联系。先是爱,在我们年轻的心里,那是一块梦的土地,就像苏联作家巴巴耶夫斯基那部小说的名字———《地上的光明》;接着是由爱转恨,我们都读过日本左派写的《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吗?》,在珍宝岛的枪声中感受“苏修”这个“北极熊”强横的身影;后来恨又转为惊,这个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竟红星陨落,一朝瓦解。在我们心中,每当想起这个国家,不禁百感交集。1988年11月7日,就在十月革命节71周年那一天,我出国访学来到莫斯科。那天晚上,…  相似文献   
23.
在“史无前例”的日子里,每次开大会,第一个节目是高唱《东方红》:“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把领袖当成救主的,因此最传神的翻译应当是saviour———救世主。也许这个词宗教色彩太浓,所以才有意避讳的罢。但无论如何,在这首歌中,人民必须靠领袖来拯救的意思是很明确的。有意思  相似文献   
24.
边缘与中心     
“边缘化”(m arginalization)是时下的流行话语。这个词源于发展经济学,本意是说明在社会经济的增长过程中,出现的反向社会失败:或者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国民经济的增长伴随着相当一部分人口被排斥在经济生活之外;或者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一些国家被排除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一个人、一个社会主体、一个民族国家,如果被“边缘化”了,那就是被排除在经济、政治、文化的主流之外,无权参与资源分配,各种社会利益均无权染指,这种“边缘化”无疑是十分消极的。但是,还有另一种“边缘化”,可以说是“积极的边缘化”,值得提出来讨论。不妨先研究…  相似文献   
25.
在我大学本科老师中,从专业角度说,与我一生事业关系最密切的是于光远先生,因为他是中国自然辩证法公认的“祖师爷”。我在哲学的诸多分支中,选择了自然辩证法作为专业方向,当然有诸多理由,这里不去说它;吊诡的是,光远师虽是我的授业师,但我搞科学哲学却并不是受他的影响。我在本科时,自然科学哲学的相关课程并不是光远师开的,主要的一位老师是林万和先生,这位老师在中国自然辩证法史上,本应占有重要位置,却几乎被完全遗忘了,这事以后再说罢。  相似文献   
26.
李约瑟在对中国科技史做了深入透彻的研究后,发现了一个费解之谜:“为什么中国古代科学在世界上遥遥领先,而近代科学技术未能在中国产生却出现在西欧?”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疑难。我们不妨从另一端思考这一难题——在西欧引发近代科学技术的动因为什么在中国阙失?  相似文献   
27.
重温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科学和哲学思想史,足以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保卫民主,保卫科学。  相似文献   
28.
修辞立诚     
苏联解体已经十多年了,这个震撼了世界的庞大实体已经烟消云散,在它的历史上发生过的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活剧,也渐渐被淡忘了,真是“世如春梦了无痕”。但是,每当撩开历史纱幕的一角,重窥往事,心灵总会受到强烈的冲击,那里好像有一架高悬在我们身后的巨镜,在为我们当下的行为提供  相似文献   
29.
余生也早,“有幸”亲历了中国近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虽说不过是小小一介书生,无法与闻高层政治,但仰首遥观,有些事情令我思之怅然,可以说终生挥之不去。周恩来总理的人格我是景仰的,知情者所说的他在“文革”中的困难处境,当代中国公众可以说既不为贤者讳,又给予由衷的同情和理  相似文献   
30.
亚历山大·波普说:“自然和自然规律沉浸在一片黑暗之中。上帝说道:‘牛顿出世了!’于是,一切都变得明朗了。”的确,牛顿也许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但是,这位无与伦比的伟大智者,在生活中,有时却“愚不可及”。据说,牛顿养了两只猫,一大一小,他在墙上挖了大小两个洞,大的供大猫出入,小的供小猫出入。这一传说虽然不一定真实,但是,这样呆头呆脑的事,在牛顿的生活中确实是司空见惯。给牛顿当过五年抄写员的汉弗莱和牛顿的学生兼朋友威廉·斯图克利,都生动地回忆过牛顿的此类轶事:在饭厅吃饭,常常忘记吃东西,桌布撤走了,他还涓滴未进;接待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