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9篇
  免费   1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12篇
中国共产党   436篇
中国政治   26篇
政治理论   11篇
综合类   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61.
孟红 《党史天地》2007,(9):11-15
衣食住行,向来是各色人等生存与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基本物质条件。就像人活于世总有各自的人生观、世界观、爱情观等等一样,那么,周恩来这位当了近半个世纪中国总理的人,他又是有着怎样的住所建筑观呢?就让我们从发生在他身上的相关具体事例上来解读他的住所建筑观吧。  相似文献   
62.
孟红 《传承》2010,(25):10-12
开国元勋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和周恩来,堪称世界公认、令人敬重、功勋卓著、德高望重的一代历史伟人。这四位伟人聚在一起,大概只有在开会时才能出现,而且通常是在大会堂里。而有一幅拍摄于1964年11月的经典摄影作品,表现的是周恩来率中国党政代表团专程赴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47周年庆典活动归来,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亲自到机场去隆重迎接的重要历史时刻。  相似文献   
63.
孟红 《党史天地》2007,(2):9-13
酒,属于中华饮食文化的一部分。酒文化,属于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支。酒为待客之道,民俗有言:无酒不成席,怪酒不怪菜。“一壶浊酒喜相逢”,“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斗酒诗百篇”,这里有亲朋相聚的欣喜,有政治家的感慨,有骚人墨客的豪情。当然,酗酒而自酿苦果者亦不鲜见。交杯换盏,觥筹交错,用于生活,是一种享受;用于政坛是一种艺术。周恩来,老一辈革命家之翘首,他鲜少生活享受,却极懂政治艺术。尤其是在谈判桌上,他或是佐以精彩的祝酒言辞,或是适时地“劝君更进一杯酒”,以此化解关系、调节氛围,酒盏之运筹,实为政治之艺术,令人叹服。  相似文献   
64.
孟红 《传承》2010,(10):18-19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建议开放上海西郊宾馆(改革开放前叫"414"招待所)的故事表明了他对外开放的决心和信心。414别墅是指全国最大的花园别墅——上海"414"招待所,它位于上海市西郊长宁区一个僻静  相似文献   
65.
新中国成立后,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新生物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遍地开花。作为祖国首都的北京,尤其如此。其中,惹人注目的是亮丽于北京地面的女交警,她们为北京增添了别致的风景。  相似文献   
66.
孟红 《党史纵览》2008,(12):24-30
1978年1月16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以显著位置。以醒目的《安徽大步赶上来了》的标题,对万里临危受命领导开展拨乱反正取得显著成效进行了长篇报道  相似文献   
67.
孟红 《党政论坛》2008,(14):40-41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访华震惊世界。经过双方最高领导人几天的紧张会谈,访问取得重大成果,中美两国恢复正常关系之路有了良好的开端。那个时候,外交工作班子的任务十分繁重。经双方磋商并同意,以中国外长姬鹏飞和美国国务卿罗杰斯为首的外交班子,商量两国关系的有关重要问题;副外长乔冠华和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研究双方如何发表公报的问题。这个《中美联合公报》(下称《公报》),也就是后来人们熟知的《上海公报》。其中,乔冠华扮演了功不可没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68.
孟红 《传承》2008,(15):4-7
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经过委员不记名投票,悬念到第二轮后终于被揭开。只见监票员将记有结果的纸笺平稳地放入信封,并封上口。内情人知道,结果在第二轮已经出来了,因为要继续投票的话,信封是不封口的。此时,现场的中国人的心几乎要跳出来了。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平步走到话筒前,打开信封,宣布了历史性的选择:第29届奥运会主办城市是"北京"!  相似文献   
69.
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这一"人口控制"和"计划生育"的新举措,是中国人口和生育政策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所作出的重大调整。在这个历史的节点上,不由得让人回望过去:1980年,以一胎制为核心的计划生育政策达成共识;1982年,计划生育成为基本国策全面实施。30多年过去了,那项大家耳熟能详、体会深切的"只生一个好"基本国策影响了几代中国人。那么,为什么会把生育指标确定为"一对夫妇生一个孩子"?这一决策的理论和科学依据何在?它的实施情况和效果又如何呢?  相似文献   
70.
<正>方志敏(1899—1935),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出生在江西弋阳县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聪慧而好学,曾在南昌求学,上海谋职,经历过现代文明的陶冶、血与火斗争的洗礼。1922年8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3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2月,与邵式平、黄道等领导了弋阳、横峰一带农民的武装暴动,创建赣东北苏区,领导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