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1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21篇
中国共产党   7篇
中国政治   33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10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31.
热安全工程技术产业的兴起程晓舫,姚建达,范维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热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一、热安全工程技术领域的涵义当前,中国的国民经济正处于飞速发展的时期,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高,广大人民正精神饱满地投身于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建设热潮中。但...  相似文献   
32.
所谓隐私,通常指只涉及个人人身及其私生活而不危害社会的一种秘密。它和公民的姓名、荣誉、名誉等一道,构成公民的人格尊严。笔者根据隐私的不同特点将其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一)身体的秘密,包括身体健康状况、生理缺陷或患有某种疾病等。(二)身世的秘密,包括其长辈的历史及牵涉到本人的一些秘密情况。(三)个人历史陈迹,指公民特别有的一段经历中不愿告知别人的情节,包括光彩或不光彩的事情,以及个人档案中所记载的有关内容。(四)  相似文献   
33.
以刑定罪是司法实践中客观存在但有待学理开示的一种“逆向型”定罪思维或逻辑.田野调查发现,常规案件的以刑定罪遵循着司法裁判的“图式效应”,而疑难案件的以刑定罪则寻求着个案裁判上的“实质权衡”.罪刑关系的互动式理解和社会公众对量刑公正的热切关注,是推动以刑定罪外化于行的内外要因.疑难案件的以刑定罪并不局限于法条存在交叉或包容等场合,并且从裁判后果上看也决非只有裁判结果“趋轻型”一个维度.虽然以刑定罪带有明显的知识片段性和碎片化等特征,但透过复杂的司法迹象,仍可探知其基本要义:把定罪活动的目的直接落定在寻求处罚的妥当性上;对制定法载负的罪刑体系之合理性保持审慎的怀疑;主张体系性地理解构成要件与功能性地体认法定刑;强调法律原则的功能互济与对具体规则的精神统领.  相似文献   
34.
马荣春  周建达 《时代法学》2012,10(2):31-36,59
在我国刑法学中,社会危害性理论的刑法学地位问题一直在争议之中。有学者将社区犯罪观和刑事和解观作为新的突破口,试图将社会危害性理论予以消解,以期最终将社会危害性理论从我国刑法学中清除。但是,由于包含着诸多曲解,故这一清除不仅没有实现,反而可被用来加固社会危害性理论在我国刑法学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35.
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情节严重”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公民个人信息被滥用的现象日益严重,给公民个人的信息安全和生活安宁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刑法修正案(七)》适时增设了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但是,由于本罪采取的是情节犯的立法模式,且理论上对此缺乏应有的研究,相关司法解释也尚未出炉,致使实践中对如何理解和认定本罪的"情节严重"颇感困惑。为此,有必要在考察情节犯基本原理与本罪一般规律的基础上,采取单一标准与综合标准相结合的解释模式,将本罪的"情节严重"明确化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36.
现行刑法第20条第3款明确了对正在进行的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行凶"可实施特殊防卫。多数学者认为此系立法的重大技术性失误,但透视"行凶"的语义逻辑与价值,可知该款所规定之"行凶"仍具有较大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故不宜废除。  相似文献   
37.
“五四“运动,这场以深刻的痛苦为代价的民族觉醒,不只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还是炎黄子孙心中升腾不熄的火炬。点燃历史的目的不仅仅是重温历史、缅怀历史,而在于让点燃的历史照亮今天。“五四”精神,作为传承文明的历史火炬,其意义也正在这时。 80年后的今天,重访“五四”先锋、重访红楼、重访北大。我们听到的是中华民族向现代文明迈进生生不息激情满怀的历史脚步!  相似文献   
38.
单位累犯已然立法肯定论之否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位累犯是近年来学界探讨的新兴论题。有人认为现行立法已经规定了单位累犯制度。透视单位累犯已然立法肯定论,可见该论不仅在引证宪法条款上反复偷换概念,且在解析刑法条款中严重背离立法本意,有误导司法实践之嫌,故应予以彻底否定。  相似文献   
39.
当下的道义救助危机,不仅是中国日益弥散的整体性道德危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其宏大背景的一个微观影射。“彭宇案”及“小悦悦事件”充分表明,道义救助危机的酿就绝非偶然,而是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深刻的行动逻辑:正是由于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了漠视乃至无视道德成本的客观存在,才促使人们在道德实践中不自觉地遵循了一种悖反的行动逻辑,即过多地将精力倾注于道德话语的传播,而无暇甚至无心眷顾那些在实质上支撑道德践行的外部条件,以致在道义救助的场合,道德规范的一次不经意的隐退,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危机。因此,必须正视道德成本的基本原理,加快制度化的公共道德治理机制建设,即建构一套以道德行为的成本原理为基础,以道德行为的供需平衡为目标,以公共政策的有效供给为手段,集道义救助的风险干预、成本补偿、行为回馈、需求筛滤以及需求分担机制为一体的制度化的公共道德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40.
世界虽大,真用望远镜拉过来看,才明白,我们大家毕竟生活在一个星球上,相距并不远…… 新闻意识——快速、多侧面、滚动式 作为人民日报代表团,我们在瑞典王国和丹麦王国访问期间,接触最多的是两国的新闻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